姜言明 張強
富含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硒”,產品遠銷廣州、深圳等地,一個小小的絲瓜如何逆襲成為綠色健康、致富增收的“大金瓜”?逆襲路上又遇到怎樣“成長的煩惱”?近日,筆者探訪了山東省首家富硒絲瓜生產基地一寧陽縣灃達蔬菜專業合作社。
小絲瓜里蘊商機
2011年,在網絡上偶然接觸到“富硒食品”概念后,祖祖輩輩種絲瓜的張曾良看到了“硒”望:既然有富硒大米、富硒西紅柿,為啥不能種富硒絲瓜呢?
剛開始時,張曾良找了泰安一家公司進行代育種,但因為缺乏經驗,并不成功。育苗的不成功,直接影響了絲瓜的產量和上市時間,僅種子一項,一個棚就損失了近2000元。
不服輸的張曾良沒有退縮,他信誓旦旦地說:“靠人不如靠己,咱自己研發!”經過兩年多的不懈探索,最終自主培育出“曾金”牌富硒絲瓜,同比縮短了1/4的生長周期,畝產卻能增收600余斤。更重要的是,經山東省分析測試中心檢測,硒含量達到46.8微克/千克,比普通絲瓜高出5倍多。“咱的富硒絲瓜嚴格實行綠色生產,因而炒菜、做湯口感極佳,并且抗癌、抗氧化,很符合現代消費者追求健康飲食的理念。”張曾良介紹。
獨辟“硒”徑增效益
技術有了,如何擺脫資金、土地限制,實現大規模種植?張曾良告訴筆者,他的做法是“借地種瓜,抱團致富”,即向周邊村鎮及新泰、肥城等地的農戶提供種苗及有機肥,農戶嚴格按要求進行種植,絲瓜成熟后,他再回購。“為保證質量,俺絲毫不敢馬虎:前期,會對農戶集中培訓;種植期間,經常到他們那兒進行技術指導。”他介紹說。去年,160萬粒絲瓜種苗在200家農戶田中茁壯成長,由于營養豐富、綠色無公害,富硒絲瓜一經上市,每斤售價就在8元左右,張曾良和農戶們的錢袋子漸漸鼓了起來。今年,又有60戶種植能手慕名前來,要求種植富硒絲瓜。
走進包裝倉庫,新鮮的絲瓜被有序裝箱、整齊碼放,它們將直銷各大超市。箱體正面都貼有“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標簽”,筆者掃了掃上面的二維碼,農事操作、施肥、加工、包裝、檢測等的具體流程、負責人、時間一應俱全。“有了這個追溯標簽,消費者吃得放心,對我們也是一種監督。”張曾良一語中的。
此外,為順應“互聯網+”的時代趨勢,去年10月份,寧陽縣灃達蔬菜專業合作社網站正式創建。“點擊進入后,你可以動態了解合作社的主營產品和相關資訊。網站首頁有我們的聯系方式,來自廣州的第一份訂單,就是通過這個平臺達成的。”張曾良高興地說。
直面挑戰變動力
作為新生事物,張曾良坦言,自己的富硒絲瓜也不可避免地面臨一些挑戰:一方面,老百姓對富硒食品還不是很了解,尤其是在農村,膳食結構多以植物性食品為主,有的地區硒攝入量每天只有26微克左右,遠低于國家規定的每天50微克的最低標準,而大部分人并不知道食用富硒食品是當前最好的補硒方式。另一方面,富硒絲瓜種植標準和成本較高,以專用硒肥為例,一袋大約40斤,售價在280元,一個生產周期每畝就需要3袋左右,生產成本高直接導致市場售價偏高。
面對挑戰,張曾良說這是鞭策自己前行的動力,“俺想著在淘寶上開一家專賣店,讓更多的人了解富硒絲瓜的好處,從而進一步打開市場。同時,俺會繼續鉆研相關種植技術,最大限度降低生產成本,讓富硒絲瓜真正成為普通百姓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
對于今后的發展,樸實憨厚的張曾良告訴筆者,他打算擴大富硒絲瓜種植面積,在現有8個蔬菜大棚的基礎上再新建3個,吸引更多群眾前來學習技術,使規模達到500多戶,走出一條特色農業的共同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