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慶
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的出現和發展,主要基于三個因素:一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病蟲害防治由人背機器向機器背人、無人機施藥轉變的要求日趨強烈;二是隨著農民進城務工,農村勞動力相對缺乏,農民無暇也不愿顧及田間病蟲防治;三是技術和防治時效問題,專業化防治進度快、防效高、成本低、用藥安全、減少污染,為專業防治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植保農機門市部自發起步階段。1998-2000年,由于農村土地流轉、農村勞動力相對缺乏和土地承包專業戶、種子基地的內在要求,加之植保機械的技術進步,這些門店在銷售農藥的同時,根據用戶要求開始代防代治病蟲害,以防治及時、用藥對路、防效好起到了示范作用,由零星分布逐步發展到其他門店的仿效運作。二是制定行業模式,規范植保專業化防治組織的規范階段。2011年農業部第1571號公告《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管理辦法》發布,隨后各地紛紛出臺了“加快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組織建設的意見”,堅持“政府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因地制宜、科學分布、循序漸進”的原則,推進專業化防治組織建設,制定了專業化防治組織標準。三是創新提高階段。各地植保專業化防治組織在政府支持和業務部門的支助下,以市場為導向,合同為手段,統防統治為措施,防控病蟲為目的,取得了長足發展。
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是農業增收、生態安全和技術組裝配套的新模式。
一、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解決了農民防病治蟲難的問題,實現了農產品增產增效。病蟲防治技術含量高、勞動強度大、風險控制難。許多病蟲具有跨區域遷飛和流行的特點,還有一些爆發性疑難病蟲也危害較重,農民一家一戶難以應對,常常出現“漏治一點,危害一片”現象。專業化統防統治具有技術集成度高、裝備比較先進、防控效果好、防治成本低等優勢,能有效控制病蟲害爆發成災。各地實踐證明,專業化統防統治作業效率可提高5倍以上,每畝水稻可增產50公斤以上,小麥可增產30公斤以上。減損就是增產,發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是進一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的重要措施。發展專業化統防統治,使傳統的分散防治向規模化、集約化轉變,大大提高了防控效果和效益,最大限度減少病蟲危害,保障農業生產安全。
二、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降低了農藥使用風險,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專業化統防統治,實行農藥統購、統供、統配和統施,可有效避免人畜中毒事故發生。農藥定向采購可從源頭上控制假冒偽劣農藥,科學配伍,減少農藥用量,防止農藥殘留超標。
三、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加快了農業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作為新型服務業態,既是植保公共服務體系向基層的有效延伸,也是提高病蟲害防控組織化程度的有效載體。通過實施專業化統防統治,把高效低毒農藥或生物農藥、微肥、生長調節劑合理配方,加之高效新型植保機械的推廣等,把農藝措施組裝配套,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實施植物保護建設工程,開展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幫助農民降成本、控風險……重點支持為農戶提供代耕代收、統防統治、烘干儲藏等服務”。因此,各級農業部門只有借此“東風”,科學合理布局,堅持市場運作,全面提高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的水平和能力,才能實現綠色植保、生態安全、產品安全的整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