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圖
“上善若水”(《道德經·第八章》)。上:最高級的。善:好的品德、品行。——摘自《康熙字典》。
陳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人稱“牌位先生”的泰斗陳長興在其《太極拳十大要論》的第一論“理”中論及“靜與動”的辯證拳理時這樣論述道:“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岳。且靜無不靜,表里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前后左右均無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著名太極拳理論家陳鑫在《太極拳推原解》中論及太極拳動靜之間的辯證關系時說:“行同乎水流,止伴乎山立。”還有王宗岳、孫祿堂、楊澄甫等諸多宗師級的前輩或在經典著述中,或在口傳身授時,都不約而同地以水為喻,深刻形象地闡明太極拳的運動機理,給人豁然開朗醍醐灌頂的啟迪,其中的奧義值得所有太極拳習練者深思。
管子曰:“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水是生命三要素之一,是人類乃至所有生命賴以生存而不可或缺的物質,與陽光、空氣一起被稱為“生命三要素”。雖然三者都是生命要素,但水的形態卻不同于陽光和空氣,它是有形的,是人的五官可以感觸體驗的,也因此給予了大師們從水的自然屬性而感悟出太極拳深奧哲理的依據。無須贅述,讓人習練太極拳時像陽光或者像空氣那樣體察身體的感覺只能讓人摸不著頭腦和無所措手足,而以水況之則有難以言表的妙處。正如前文摘引的大師提點的那樣,靜與動這對矛盾體在水這里得到了高度的統一。不僅如此,凡涉及太極拳陰陽理論的虛實、開合、剛柔、蓄發、吞吐、進退、顧盼、黏離、上下、左右、內外等概念無一不能在水這里找到對應的印證。因此,練拳時像水那樣去練,時時體悟水的特性,把拳練到了水那樣的性征,就無限地接近了太極拳的本義,就離功夫大成和健康長壽相去不遠了。
水是人體血液的載體,是細胞和體液的主要成分,人體體重的70%是血液和體液,血液的90%是水分,是人體關節和肌肉的潤滑劑,是身體所需的所有營養轉運輸送的載體,人體內產生的所有毒素的分解、轉運和排泄都有賴于水的承載運化,并且這種承載運化完全是自然態的,無需也無從經由人的意識控制。大自然在創造人的元始之際就已經把水無可比擬的重要性定格在了人生命中。水的特性之一是柔,“天下莫柔弱于水”(老子《道德經·七十八章》),世間萬事萬物沒有比水再柔的東西了,而太極拳的特點之一正是以柔克剛,剛柔相濟。練拳時如行云流水,如水之載物,如舟行于水,心如水之靜,體如水之動,內外合一,內外一體。在習練太極拳的過程中,外在的“水式”潛移默化地強化著體內之水的承載運化功能,非身強體健而所得者何?
水還有一個非常可貴的特性,就是它總是極其自如地處理與萬物之間的關系,用“不即不離、若即若離”勉強可以解釋這種關系。當你在水中處于靜態的時候,水緊緊地包裹著你,一動不動,幾乎感覺不到受迫和壓力,而當你在水中移動的時候,身旁的水被推開流走,卻又有新的水流涌入你剛離開之處,仍然緊密地把你包裹起來,須臾不曾離你而去,尤其是你越快速移動就受阻越大,因為要包裹你的水流速度也越快,永遠都是你不動它不動、你先動它隨你而動,永遠都與你親密無間密不可分。你可以隨意地進入水中和離開水面,它讓你感覺受阻,但阻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計,這種不即不離、若即若離的對待萬事萬物的態度正是人行走于天地之間與自然和社會相處所追求和遵循的最高境界。太極拳的“沾、連、黏、隨、不丟、不頂”的法旨正是契合了水的這種特性,從而成就了太極拳精妙無比、出神入化的功夫境界,并給習練者的身體帶來得之天成的改善。太極拳的習練和體用都要求絕不使用絲毫拙力,其要求做到的“柔和、圓潤、連貫、流暢、舒緩、綿密”等要領最符合水的上善之德,依此德而日日勤習,身體無時無刻不受到水德滋潤,臟腑每時每刻都不受拙力侵襲,不會出現因重力打人而被反作用力反傷的現象,日久天長,習練者自然而然就能達到疾患遠遁、精神矍鑠、身輕如燕、如得仙體的奇妙境界,這是太極拳問世以來被無數勤習而得道者驗證過的事實,毋庸置疑。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貴乎自然,人在向天地萬物學習模仿的過程中看到了水的奧妙,圣賢和大師們總結了水的特性并運用于指引生活和創造拳種,使我們在生命延展時不至于漫無邊際茫然無措,在習練太極拳時不至于瞎子摸象莽撞蠻干而走偏。“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接近)于道”,“夫唯不爭,故無憂”,老子用鞭辟入里的圣言立起了一座閃亮的燈塔,指引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免于誤入歧途。太極拳的老師們異口同聲地教導每一個習練者要“舍己從人”,這正是遵從了道德先人老子的教導。每一個習練者都要走正道學拳,并且在學拳的同時學會走正道做人,像水那樣,以“不爭”的“上善水德”平穩前行在“天下莫能與之爭”的人生坦途上。
(版權所有,非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
(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