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誠,張友賢,方小宇(.桂林理工大學,廣西桂林54000;2.貴州省水利科學研究院,貴州貴陽550002)
蔬菜是需水量較大的作物。與其他農作物相比,蔬菜對水分的反應尤為敏感。大水浸灌既浪費資源,又會帶來土壤板結問題;浸灌的勞動強度大,費工,費力。在蔬菜生長期間,灌水較頻繁。灌水及時與否對產量有明顯的影響。許多地區都已采用微噴、滴灌等先進灌溉技術,但并未達到水分的優化管理及水分的有效利用。因此,筆者擬對露地滴灌條件下番茄進行不同水分處理,研究番茄生長的水分條件,對番茄需水規律、耗水量與產量及不同灌溉模式下番茄的產量等進行分析,提出適合番茄生長且能達到節水、增產、優質的需水規律,為生產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1.1 試驗區基本情況 試驗在貴州省灌溉試驗中心站修文節水灌溉示范園(全國節水教育基地)內5號地塊中進行。試驗區地處 E 106°37',N 26°52',高程位于1 270 ~1 300 m 之間,屬亞熱帶溫濕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豐沛,光照充足,雨熱同季,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多年平均降雨1 235 mm,平均徑流深550 mm,平均氣溫12.6℃,年日照時數1 324 h,年活動積溫4 097℃,無霜期270 d,多年平均風速2.3 m/s,強風以南風為主。降雨年內分配不均,5~9月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以春旱和夏秋連旱頻率較高。試驗區土壤為黃壤土,土壤容重在1.51 g/cm3,土壤耕作層厚度在25~35 cm之間。耕地有機質含量一般在3%以上,但普遍缺磷少鉀。土壤質地多為重壤、中壤和輕壤,土壤pH為中性和微酸性。田間持水量為38.9%,地下水埋深大于8 m。
1.2 試驗設計 番茄露地試驗于2013年5月10日~8月25日進行,共計105 d。供試品種為無限生長期番茄大紅一號。將番茄生育期劃分為苗期(從番茄移栽至2/3以上番茄現出花蕾)、開花結果期(苗期結束至番茄開始采摘)、成熟期(從開花結果期結束至拔秧)3個生育階段。試驗設4個處理,分別為處理①、處理②、處理③及雨養CK(表1)。每個處理3次重復,共計12個小區。南北向種植。各試驗小區間四周埋有60 cm深的塑料薄膜。試驗小區凈面積為100 m2,隨機排列,采用寬窄行種植,寬行80 cm,窄行60 cm,株距45 cm。在寬行中起隆以便試驗小區觀測。每個小區種植4行,每兩行中間鋪設一條滴灌帶,滴管帶滴頭間距45 cm,滴水量 2.5 L/h。
表1 番茄灌溉試驗設計方案 %
為確保幼苗的成活率,定植后各處理均澆一次定根水。灌水計劃濕潤層苗期為20 cm,開花結果期為30 cm,成熟期為30 cm。當測定的土壤含水率低于設定值時,對小區進行灌水,滴水量2.5 L/h,按等量設計。在每個小區滴灌的入水口均裝有一水表。各個小區的滴水量由水表進行計量。
1.3 試驗測定、調查項目及方法
1.3.1 土壤含水率的測定。各處理土壤含水率均用土壤水分時域反射儀(FDR)測定,每隔3~5 d測定一次。在灌水后進行加測,根據番茄不同生育期根系深度來調節FDR探頭埋深。
1.3.2 生長指標的測定。在番茄定植以后每隔10 d對番茄株高、莖粗數進行測定。用鋼尺測量植株葉片所能到達的最高位置,即株高。用游標卡尺測量植株地面以上2 cm位置處。
1.3.3 番茄產量的統計。番茄進入結果期后,統計番茄產量,包括果實數量、果實質量及單果質量,每次采收時分別按重復稱重計產。
2.1 番茄株高、莖粗 由圖1、2可知,在番茄生長的各個階段,水分虧缺均會對番茄生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對照雨養,水分嚴重不足,造成植株矮小,莖粗偏細;處理①、處理②、處理③由于供水相對充足,植株茂盛,株高較高,莖粗也較粗。結合產量分析,由于處理①水分較少,對番茄生長指標造成的影響不大,但是產量最低;處理②生長指標最好,產量最大;處理③供水充足,作物生長指標良好,但產量不是最高;CK供水嚴重不足,產量最低。由此可知,在同一灌溉模式下,隨著水量的增加,番茄產量也相應增加,當達到一定數值后,反而隨灌水量的增加,產量減小。
2.2 番茄需水規律 由圖3、4可知,番茄表現出較好的累積需水規律。由于苗期秧苗較小,需水量相對較小,累積耗水量的增長幅度也相對較緩慢;在開花結果期,番茄營養生長、生殖生長迅速,需水量大幅增加,積累需水量增長加快,曲線的增長趨勢最明顯;進入結果期后,需水量逐漸增大,累積需水量增陡。
根據番茄各生育階段需水量,得出最優處理,即苗期需水量為89.5 mm,開花結果期為 215.9 mm,成熟期為 68.4 mm,可知苗期需水量最小,開花結果期需水量增大,進入成熟期后,隨著果實的不斷采摘,植株體逐漸轉向衰老,需水量開始下降。苗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20.9%,開花結果期占55.8%,成熟期占 23.3%。
研究表明,番茄是一種需水量較大且對水分較敏感的蔬菜。番茄需水規律可以通過日需水量變化過程進行分析。在適宜的水分條件下,需水量表現為苗期耗水量最少,從開花結果期開始,隨著植株的生長,植株體的蒸騰加大,需水量逐漸變大,到了結果中后期需水量最大,水分對產量的影響最大。到了成熟期,由于果實的不斷采摘、植株體的衰老,需水量也開始下降。
2.3 番茄耗水量與產量的關系 通過對不同處理的番茄產量和全生育期灌水量進行回歸分析,得出產量與灌水量之間呈二次拋物線關系(圖5),其回歸方程式為y=-11.634x2+703.84x -8 714.3。
研究表明,在番茄的整個生育期內,處理②水分生產率最高,處理①次之,CK雨養處理最低。處理③灌水量最大,水分生產效率最低;處理②灌水量相對處理①增加,相應的產量也增加。同時,水分利用效率隨之增加。因此,小麥產量隨著灌溉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當產量達到一定數值后反而隨灌水量的增加而減小,同時在番茄的某些生育階段,適當的干旱對番茄的生長反而是有利的,能夠促進番茄的生長發育。
(1)滴灌是一種先進的灌水方式。它通過滴頭將有壓水流送到作物根部,有效地避免深層滲漏。通過試驗,初步分析了最優處理②,即在全生育期灌溉量為420 m3/hm2。試驗結果表明,番茄是一種需水量較大且對水分較敏感的蔬菜。番茄需水規律可以通過日需水量變化過程進行分析。在適宜的水分條件下,需水量表現為苗期耗水量最少,從開花結果期開始,隨植株的生長,植株體的蒸騰加大,需水量逐漸變大,到了結果中后期需水量最大,水分對產量的影響也最大。到了成熟期,由于果實的不斷采摘,植株體衰老,需水量也開始下降。
(2)番茄的產量與耗水量呈二次拋物線關系,關系式為:y= -11.634x2+703.84x-8 714.3。由此可知,隨著日光溫室番茄灌水量的增加,產量增加,但當到達一定灌水量時,灌水量增加而產量下降。
[1]陳玉民,孫景生,肖俊夫.節水灌溉的土壤水分控制標準問題研究[J].灌溉排水,1997,16(1):24 -28.
[2]孫健,成自勇,王鐵良,等.日光溫室春夏茬番茄灌溉模式試驗研究[J].節水灌溉,2011(6):1 -3.
[3]張艷紅,焦艷平,趙勇,等.日光溫室滴灌條件下土壤基質勢對番茄生長的影響[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1(7):5-7.
[4]馮誠,楊靜,方小宇,等.黔中地區非充分灌溉條件下油菜耗水規律研究[J].節水灌溉,2011(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