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花,邵林生,閆建賓,王瑞鋼,龐 旭,梁海英,張雪彪,張沛敏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山西晉中030600)
甜玉米有水果、蔬菜玉米之稱,是一種特用型玉米,具有較高的經濟、營養和加工價值及遺傳附加值,故又被稱為“遺傳增值玉米”[1-4]。甜玉米籽粒中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等營養元素,與普通玉米相比,其氨基酸總量高23.3%,蛋白質含量高出1倍左右,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高1~7倍,硒含量高8~10倍[5-7]。迪甜6號是由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育成的超甜玉米新品種,該品種早熟,在山西從出苗到采收70~75 d,提早栽培優勢明顯;皮薄渣少;品質屬于上等水平;果穗商品性好,產量高,抗病抗逆性強[8-9]。
間套作是我國傳統農業精耕細作、集約種植技術之一,具有提高光、熱、水、肥等資源利用效率、防治病蟲害、增加農業生產系統的生產力和穩定性等優點,也是促進農作物高產、高效、持續增產的重要技術措施之一[10-14]。為發揮迪甜6號早熟優勢,增加種植效益,該試驗對迪甜6號單作、“迪甜6號+迪甜6號”、“小麥+迪甜6號”、“迪甜6號+馬鈴薯”、“迪甜6號+辣椒”5種栽培模式的種植效益進行分析,以期為甜玉米的高效栽培提供參考。
1.1 供試品種 甜玉米品種為迪甜6號,小麥品種為晉太9923,馬鈴薯品種為晉薯3號,辣椒品種為長線椒。
1.2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2年3~10月在山西省農科院高粱研究所的太谷東陽、閆村和忻州定襄試驗基地進行,試驗因素為種植模式,分別為一年兩茬、甜玉米間作馬鈴薯、甜玉米間作辣椒、小麥復播甜玉米和一年一茬5種模式。每一個模式隨機選取地塊3塊,進行實收實測。
1.3 種植技術與田間管理
1.3.1 一年兩茬種植技術。甜玉米適期早播,在4月5日開始地膜覆蓋播種,在7月上中旬采收,在采收前7~10 d在玉米中間套播第二期甜糯玉米。
1.3.2 小麥復播甜玉米種植技術。小麥收獲后,及時復播甜玉米,在國慶節左右收獲。
1.3.3 甜玉米間作蔬菜技術。甜玉米7月中旬收獲,第二茬種植馬鈴薯、辣椒,變種植一茬為種植兩茬。
1.3.4 田間管理。由于選擇品種早熟,因此需要早追肥、早澆水,進行提早管理,早成熟。適期套播第二茬,第一茬采收清理秸稈后,及時澆水、追肥,每公頃追尿素150~225 kg,綜合防治病蟲害。
1.4 數據處理 采用DPS系統進行LSD顯著性差異分析。
2.1 兩茬甜玉米種植模式 在山西晉中范圍內進行兩茬種植對于其他糧食作物來說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甜玉米由于其采收鮮穗,需要生育期短,若輔助設施栽培、提早種植、選用早熟品種的措施,實現兩季種植應該是可能的事情。該研究在太谷范村、榆次東陽選擇6 000 hm2進行了兩茬甜糯玉米種植的試驗示范。為更好發揮迪甜6號的早熟栽培優勢,采用雙膜覆蓋方式。第一茬4月10號播種,7月5號采收,種植密度60 000株/hm2;6月25日播種第二茬,9月28日采收,種植密度46 500株/hm2。
由表1可知,第一茬甜玉米收獲標準鮮穗63 270個/hm2,凈鮮穗重17 715 kg/hm2,按照當時市場價格0.75元/個,第一茬收益47 452.5元/hm2;第二茬甜玉米收獲標準鮮穗66 420個/hm2,凈鮮穗重13 320 kg/hm2,按照當時市場價格0.70 元/個,第二茬收益 46 485.0 元/hm2;兩茬合計93 937.5元。對照一年一茬地塊,收獲甜玉米標準鮮穗67 695個/hm2,凈鮮穗重21 675 kg/hm2,按照當時市場價格0.50元/個,收益33 847.5元/hm2。一年兩茬模式較一年一茬模式多收獲甜玉米標準鮮穗61 995個/hm2,凈鮮穗重增加9 360 kg/hm2,收益增加60 090元/hm2;拋去平均投資18 480元/hm2,純收益增加41 610元/hm2。
表1 一年兩茬種植效益
2.2 小麥復播甜玉米模式 麥后復播玉米在山西晉中是一個很大的瓶頸,各個科研單位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難以達到產量和效益的提升。針對這種情況,該研究在東陽試驗示范了1 500 hm2小麥復播甜玉米種植模式試驗,前茬種小麥,第二茬種甜玉米。
由表2可知,小麥單播模式收獲小麥8 820 kg/hm2,按照當時市場價格2元/kg,收益17 640元/hm2。小麥復播甜玉米模式,收獲小麥7 875 kg/hm2,按照當時市場價格2元/kg,收益15 750元/hm2;收獲迪甜6號標準鮮穗58 500個/hm2,凈鮮穗重13 369.5 kg/hm2,按照當時市場價格0.70元/個,收益40 950元/hm2;兩茬合計56 700元/hm2。小麥復播甜玉米模式較小麥單播模式收益增加39 060元/hm2;拋去平均投資13 560元/hm2,純收益增加25 500元/hm2。
表2 小麥甜玉米復播種植效益
2.3 甜玉米間作蔬菜模式 馬鈴薯、辣椒是當地的經濟作物和主要蔬菜之一,易栽易管,是一種投資少、回報高的優良作物。該研究在太谷閆村試驗示范了22.5 hm2甜玉米間作馬鈴薯種植模式,在忻州定襄試驗示范了57 hm2甜玉米間作辣椒種植模式,經濟效益顯著。
由表3可知,甜玉米間作馬鈴薯種植模式,甜玉米共收獲63 000穗/hm2,成穗數達42 000穗/hm2,每穗價格0.63元,收益26 460元/hm2;產馬鈴薯37 500 kg/hm2,按照當時市場價格1.2元/kg,收益45 000元/hm2;兩項合計收入達71 460元/hm2。甜玉米套播辣椒種植模式,成穗達30 000穗/hm2,每穗價格0.5元,收益15 000元/hm2;產辣椒9 750 kg/hm2,按照當時市場價格5元/kg,收益48 750元/hm2;合計收入可達63 750元/hm2。
表3 甜玉米套種蔬菜種植效益
2.4 不同種植模式下經濟效益多重比較 從表4~5可以看出,甜玉米5種種植模式間經濟效益存在極顯著差異。其中,一年兩茬模式經濟效益極顯著高于其他4種模式;甜玉米間作馬鈴薯模式經濟效益極顯著高于小麥復播甜玉米、甜玉米間作辣椒和一年一茬模式;甜玉米間作辣椒模式經濟效益極顯著高于小麥復播甜玉米和一年一茬模式;小麥復播甜玉米模式經濟效益極顯著高于一年一茬模式。
表4 5種種植模式經濟效益方差分析
表5 5種種植模式經濟效益多重比較
一年兩茬、甜玉米間作馬鈴薯、甜玉米間作辣椒和小麥復播甜玉米自推廣以來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受到廣大種植戶的好評;第一茬迪甜6號由于提早栽培,搶先市場空檔,很受加工廠家歡迎。第二茬和套播的迪甜6號一方面提高了土地的復種指數,提高了種植效益;另一方面收獲期又正好在國慶前期,很受消費者的青睞,又間接提高了經濟效益。
4種栽培模式早收部分達到不同程度的增產增收,一年兩茬種植模式中增產增收效果最為明顯,迪甜6號早熟、品質優、果穗大、耐密植的特點,加上配套管理技術的應用,達到了早上市、成穗數多、價格高的特點。
不同地區的農戶可以根據當地加工企業的種植安排,錯季種植,錯季生產,拉長青穗的供應時間,并根據當地飲食習慣套種或間作蔬菜、中藥等,可大大提高甜玉米種植效益,增加收入。
[1]姚文華,韓學莉,汪燕芬,等.我國甜玉米育種研究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1,13(2):1 -8.
[2]曾夢潛,劉亞楠,劉濤蘭,等.甜玉米、筍玉米起源與遺傳[J].遺傳,1999,21(3):44 -45.
[3]郝小琴.甜糯育種研究概況[J].廣西農業生物科學,2000,19(2):121-125.
[4]李曉亮,王常蕓,王榮,等.我國特用型玉米育種的進展及綜合利用[J].安徽農學通報,1998,4(1):29 -32.
[5]程新奇,王文龍,羅永蘭,等.甜玉米籽粒發育糖分積累差異的研究[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4(4):70 -72.
[6]崔彥宏,周海,李伯航,等.甜玉米籽粒的營養品質及影響因素[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96,19(4):99 -104.
[7]孫政才,陳國平.甜玉米與普通玉米籽粒發育過程中碳水化合物及氨基酸消長規律的比較研究[J].作物學報,1992,18(4):307 -311.
[8]王俊花,邵林生,程永鋼,等.迪甜10號的選育及配套種植方式[J].山西農業科學,2012,40(7):719 -722.
[9]邵林生,程永鋼,王瑞鋼,等.甜糯玉米優質高產配套栽培模式的示范推廣[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21(23):174 -176.
[10]盧良恕.中國立體農業概論[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11]王立祥,李軍.農作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12]尹開慶.辣椒間種玉米生物多樣性栽培技術初探[J].長江蔬菜,2009(8):50 -52.
[13]安瞳昕,代平,吳伯志,等.甜玉米間作蔬菜對主要病蟲害的控制效果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1,26(5):449 -453.
[14]傅志興,楊靜,湛方棟,等.玉米與蔬菜間作削減農田徑流污染的分析[J].環境科學研究,2011,24(11):1069 -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