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京國,鞠 波,王慶錫,閆 靜 (菏澤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山東菏澤274000)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羊毛生產加工國家,有80%以上的羊毛用量來自進口,其中80%為含脂原羊毛[1-2]。含脂原羊毛直接來源于活體動物,進行貿易前基本上沒有進行任何的處理,其特殊的毛叢結構和含脂特點,是多種動植物疫病和有害生物等傳播的載體。隨著我國進口原羊毛數量和采購國家的逐年增加,在滿足我國毛紡業發展的同時,也給疫病疫情的傳入帶來了極大的風險,檢疫監管工作和獸醫衛生防疫體系面臨嚴峻的挑戰。如何應對挑戰做出正確的決策,高效運行具體的應對措施,實施數字管理是一種有效的手段。隨著數據庫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如今產生和收集數據的能力和效率已經迅速提高,在進口原羊毛檢驗檢疫監管工作中,充分發揮數字管理的作用,有利于抓住工作的核心和關鍵,提高工作的效率,也有利于工作成效的衡量考評。
1.1 兩個體系 企業應建立獸醫衛生防疫領導體系。成立由企業負責人和部門負責人參加的獸醫衛生防疫領導小組,認真貫徹動物防疫法規定的“預防為主”方針,制定有關獸醫衛生防疫制度,確保領導到位、組織健全、制度明確、有效落實。
企業應建立質量保證體系和獸醫衛生防疫監督檢查體系。確保獸醫衛生防疫各項制度的有效執行。
1.2 應建立相關管理制度 企業應至少建立14項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獸醫衛生防疫領導制度,獸醫衛生防疫體系運行監督檢查制度,廠區衛生環境管理制度,防疫消毒管理制度,原毛庫管理制度,輔料等投入品管理制度,生產加工管理制度,成品庫管理制度,廢棄物和下腳料等的無害化處理制度,污水處理制度,防疫消毒器械和藥品管理制度,防火、防盜、防鳥、防蟲、滅鼠等安全保障管理制度,人員體檢和勞動防護管理制度,人員培訓管理制度等。
1.3 落實相關記錄制度 為保證各項制度有效運行,企業應至少做好14項記錄,主要包括檢疫許可證登記記錄、廠區環境衛生清理記錄、防疫消毒記錄、原毛入出庫記錄、輔料等投入品采購和使用記錄、生產加工記錄、成品入出庫記錄、廢棄物和下腳料等無害化處理記錄、污水處理記錄、防疫消毒器械和藥品采購使用記錄、人員體檢和防護記錄、企業人員培訓記錄、安全保障檢查記錄、獸醫衛生防疫體系有效運行監督檢查記錄等。除此之外,企業應有專人負責進行記錄,并妥善保存,以便迎接各種檢查和進行數據分析。記錄一般保存3年以上,重要記錄應長期保存。在進行記錄的同時,建議企業對記錄中涉及的重點工作過程進行拍照或攝像,并建立電子檔案。
2.1 企業選址與環境要求 主要包括“四個遠離”、“三項要求”、“三個不能”和“兩個禁止”。“四個遠離”,即企業選址應至少做到遠離飼養場所、獸醫診療場所、屠宰廠和水源等,并建有圍墻。“三項要求”,即廠區環境要求干凈、整潔,物品堆放要求整齊,路面要求硬化。“三個不能”,即車間、庫房、墻面、地面不能滲水、不能積水、不能不利于清洗消毒。“兩個禁止”,即以廠區或庫區為中心半徑1 km范圍內禁止飼養家畜、家禽等,廠區內禁止飼養有關動物。
2.2 廠區布局 廠區應合理布局,主要包括“八個區/庫”,“六處消毒點/場所”,“七類設備設施”,“三個處理場所”,應確保與企業注冊的生產加工能力和要求等相適應,并分別設置相應的標識。在廠區的布局中,應遵循“兩個基本原則”,即按照貨物流向從污染區到非污染區,而人員的流向要從非污染區到污染區的原則設計。
2.2.1 八個區/庫。“八個區/庫”主要包括:獨立的生活區、獨立的生產加工區、專用垃圾存放場區、雜物堆放區、輔料等化學投入品存放庫、消毒器械和藥品專用存放庫,鍋爐供熱區、以及進口原羊毛存放專用倉庫(,單獨存放區)等。在區/庫的設計上,應注意“三個關鍵點”。即一是生產加工區和生活區必須分開,并有效隔離;二是原毛倉庫內應分區,具有存放不同批次的進口原羊毛的能力;三是原毛倉庫的存放容量應與企業申請注冊的生產加工能力和要求相適應。
2.2.2 六處消毒點/場所。生產加工區消毒:生產區進出通道須設置與門等寬、長度不少于4.0 m、最深處不低于0.2 m的消毒池或者其他能夠有效消毒的設施。工作人員和車輛經此進出,無關人員不得隨意進出。應定期對生產加工車間實施防疫性消毒。存放區消毒:應定期對存放進口原羊毛的倉庫進行清理并實施防疫性消毒。進出口通道消毒:進口原毛存放倉庫和生產、加工車間進出口通道,以及成品庫進出口通道等應設有與門等寬的消毒池(墊)。人員消毒:倉庫和生產區的進出口通道應設有“三個室”,即更衣室、盥洗室和浴室。更衣室內應裝有紫外燈等消毒殺菌裝置,并配備與生產加工人員數量相適應的更衣柜,日常衣物和工作服應分柜放置。盥洗室內應有洗手消毒設施。卸貨臺(場所)消毒:每次卸貨完畢后,應立即對卸貨臺(點)進行清理和防疫消毒。包裝物、鋪墊材料和雜物等消毒:應有專門的區域,能對包裝物、鋪墊材料,以及需清除出廠區的雜物等進行防疫消毒等處理。
2.2.3 七類設備設施。應配備足夠數量的清洗消毒設施/器械和防護用具等,并專庫存放,專人管理。應有經過檢驗檢疫核定的加工工藝,以及能使進口原羊毛安全衛生風險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生產、加工設施。應在倉庫和生產加工場所等,配備防鳥、防蟲、滅鼠、防火等設施。應配備對包裝物、鋪墊材料等進行檢疫處理的設施。應配備對進口動物原羊毛加工過程中產生的下腳料、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的設施。應配備對防護用品和工作服等進行清洗消毒的設備設施。應配備應急檢疫除害處理設備設施。
2.2.4 3個處理場所。企業應建有符合環保部門污水排放標準污水處理場和設施,或與污水處理企業簽定相關協議。污水處理能力應與企業申請注冊的生產加工能力和要求相適應。企業應建有對進口原羊毛包裝物、鋪墊材料和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下腳料和廢棄物等進行檢疫處理的場所。企業應建有加工不合格品的處理場所。
2.3 防疫消毒 防疫消毒對預防疫病等傳入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廠區等“八個防疫消毒對象”(表1)。其中羊毛的消毒主要采取噴霧消毒和熏蒸消毒的方法,而熏蒸消毒方法的優點在于滲透性強消毒效果較好。羊毛熏蒸消毒常用的方法有:甲醛熏蒸消毒法、環氧乙烷熏蒸消毒法和過氧乙酸熏蒸消毒法[3]。在防疫消毒工作中,消毒效果的好壞與工作人員是否掌握了正確的消毒劑使用方法有密切關系。因而,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根據不同的消毒劑和不同的消毒對象選擇合適的消毒方法和方式[4-6]。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消毒藥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和毒性,防疫消毒人員要規范操作注意安全。
表1 防疫消毒對象和頻率
2.4 生產加工過程中的基礎數字 生產加工過程中主要存在“四個關鍵控制點”。即原毛庫管理、加工過程的管理、無害化處理、污水處理等。重點把住“一進一出”兩個關口,一要防止外來疫病疫情傳入廠內,二要防止廠區內可能存在的疫病疫情傳出廠外。應通過生產加工和無害化處理等多種方式,把進口原羊毛可能攜帶的潛在危害消除在廠區范圍內。進口原羊毛主要加工環節和參數見表2。
表2 進口原羊毛主要加工環節和參數(參考)
2.4.1 原毛庫的管理。原毛庫管理應堅持“三不靠”、“四防”、“二個分開”,以及做好“一項記錄”的原則。“三不靠”是原羊毛堆放不靠墻、不靠地、不靠頂。“四防”是要防鳥、防鼠、防蟲、防火。“二個分開”是不同批次的進口原羊毛應分開整齊存放,保持一定距離,并設置明確標識。已檢疫、未檢疫的原羊毛也應分開整齊存放,并加施相應標識。“一項記錄”是應明確專人做好原羊毛入出庫記錄。
2.4.2 加工過程的管理。企業的生產工藝與設計能力應相適應,合理的工藝設計既要防止出現“瓶頸”現象,又要防止路線倒轉,交叉污染。羊毛的加工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消毒和降低風險的過程,加工所需的溫度和時間能把一般的病原微生物殺死。但如果從事與羊毛相關工作的人員(進出口檢驗檢疫人員、進口加工企業品質檢驗人員和裝卸人員等)由于操作不慎,人體有機械性損傷或身體抵抗力下降時,就有可能感染羊毛中攜帶的沙門氏菌等病菌,其帶來的危害難以想象[7]。
2.4.3 無害化處理。進口原羊毛一般包裝嚴實,不易散落,經過開松和清洗等處理,其攜帶的雜草子及其他攜帶物會進入下腳料和廢棄物等。據印麗萍等研究,羊毛落毛中的5種雜草子有2種能萌發,其萌發率在自然環境下更高[8]。另據徐金祥研究表明,經洗毛加工處理后的部分雜草子仍具備較強的發芽能力,進境羊毛常用的消毒防疫措施,下腳料堆積發酵法對雜草子具有明顯的滅活作用,但下腳料漚制發酵法對雜草子的滅活作用受溫度的影響較大,溫度較低時效果不理想,部分雜草子經發酵處理,2個月后仍具萌發能力[9]。因而,檢驗檢疫監管的重點應該放在加工的下腳料、廢棄物和包裝物等的無害化處理上,并確保無害化處理方式符合《病害動物和病害動物產品生物安全處理規程》(GB 16548)要求。
2.4.4 污水的處理。洗毛過程耗水量大(每噸凈毛耗水量25~35 t),而生產車間排放口廢水COD高達10萬mg/L左右,污染程度嚴重。洗毛污水外表常呈灰黑色或淺棕色,表面覆蓋一層含各種有機物、細小懸浮物以及各種溶解性有機物的含脂浮渣,主要成分是羊毛脂、羊汗、泥土、羊糞等。如果洗毛污水得不到有效處理即排出廠外,不僅會污染環境,還會帶來外來疫病擴散的潛在威脅。目前,洗毛污水主要有3種處理方法:物理法、生化法和化學絮凝法[10-14]。但無論使用哪種方法進行污水處理,都得確保符合環保部門污水排放標準。
3.1 現場查驗 在現場查驗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四類情況”,主要包括動物疫病、植物性有害生物、土壤和糞便、其他疫病及有害生物等。
3.1.1 動物疫病。據肖國平等研究報道,對256批進境羊毛檢疫分離過程中,共檢出大腸桿菌、化膿性鏈球苗等八大類細菌,這些細菌對環境和人畜安全都存在一定的潛在威脅[15]。據徐軍等報道,有口蹄疫、綿羊痘與山羊痘、小反芻獸疫、沙門氏菌、鏈球菌、壞死桿菌病等14種動物疫病能通過羊毛傳播[16]。另有王水明等報道,能夠通過羊毛傳播的疾病多達20種,其中9種為OIE公布的A、B類疾病,如口蹄疫、炭疽、布氏桿菌、沙門氏菌病等[17]。總之,能通過羊毛傳播的多種疫病有的是人畜共患病,如炭疽桿菌等;有的為嚴重的動物傳染病,如口蹄疫等;有的病原抵抗力非常強,如炭疽芽胞桿菌等;有的存活時間長,如布魯氏桿菌病可在毛中生存3~4個月。目前,已有工作人員在操作中感染這些病的報道[18]。據郭會清等風險分析,這些疫病一旦傳入,將給我國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19]。
3.1.2 植物性有害生物。盡管原羊毛是一種初級動物產品,但由于其特殊的毛叢結構和含脂特點,容易攜帶外來植物有害生物。據印麗萍等報道,進境原羊毛中植物有害生物的攜帶率較高,平均為89.3%原羊毛的檢疫中,除新西蘭的檢出率為30.3%外,其余國家的檢出率達到了97%以上[20]。而且進境羊毛中攜帶的雜草子種類較多,楊文友等初步整理的進境羊毛有害雜草子名錄共有205種/科/屬,進境羊毛檢疫性雜草名錄共有17種[21]。并且,部分雜草子已被研究初步證實具有萌發能力,危害性較大。據印麗萍等研究證實,進境羊毛攜帶的31種雜草子,其中有15種雜草子能夠萌發[8]。同時,進境原羊毛中攜帶的雜草子傳入我國的風險性較高,據顧志軍等風險評估,有30種雜草子的風險等級在中-高以上,傳入可能性均為高風險[2]。目前,進境羊毛攜帶雜草子及種類的檢出率呈上升趨勢,口岸局和內陸局檢出鑒定結果存在異同,多地均有相關報道[2,8,20-25]。因而在進口原羊毛的檢驗檢疫工作中,雜草子等植物檢疫工作應引起重視。
3.1.3 土壤、糞便。原羊毛不可避免地會附著一些土壤和糞便等,但含量較少。一般經過洗滌等加工工藝過程處理后進入下腳料和污水中,只要通過有效的無害化處理,其存在的風險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據報道,上海檢驗檢疫局曾連續9次截獲夾帶羊糞的原羊毛,為此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還專門下發了警示通報,提出了不得夾帶動物糞便等異物的要求[26]。
3.1.4 其他疫病及有害生物等。有報道顯示,在進口羊毛中曾檢出黑皮蠹、自腹皮蠢等倉儲害蟲,甚至是病媒昆蟲。如果是羊的外寄生蟲或倉儲害蟲,就可能傳入羊的外寄生蟲病或引起國外有害生物的入侵;如果是病媒昆蟲,可能攜帶包含病毒、細菌、螺旋體、原蟲、蠕蟲等多種病原,傳播人和動物的多種疫病[27-29]。
3.2 抽采樣 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抽采樣,即動物檢疫、植物檢疫和品質檢驗。采樣標準主要為:動物檢疫按照《出入境動物檢疫采樣》(GB/T18088-2000)標準執行,品質檢驗按照《進出口含脂毛檢驗規程》(SN/T 0473-2003)標準執行。由于原羊毛是天然畜產品,其攜帶疫病的情況較為復雜,有些疫病甚至屬人畜共患病,抽采樣應遵循“三個基本原則”,一是應在進行有效防疫消毒的前提下,按照先檢疫后檢驗的順序進行。確保動物檢疫合格后,方可進行植物檢疫和品質檢驗的采樣。二是應從同批貨物中分不同層次,不同部位取樣,要優先采集有疑似腐爛病變的部位,確保樣品的代表性。三是取樣后應立即用固定、專用的容器嚴密包裝,并放于常溫冷暗處。
3.3 實驗室檢測 羊毛檢測實驗室應做到《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里規定的二級生物安全(BSL-2)防護實驗室的要求和其他特殊設備裝置,如污染區設消毒裝置、清潔區設淋浴裝置等[16]。檢測完畢后的樣品應按照“兩種情況”進行處理。一種情況是經檢測發現,動物病原體的或其他規定檢測項目陽性反應的樣品,須全部運到指定的場所作銷毀處理。另一種情況是樣品檢驗合格后,余留樣品須全部運到指定的場所作銷毀處理,使用2%HCl+5%NaCl溶液25~30℃浸泡40 h處理后廢棄。
3.4 檢疫處理 檢疫處理是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對經檢疫不合格的動植物、動植物產品和其他檢疫物采取的強制性措施。檢疫處理的主要有“四種方法”,即除害(熏蒸、消毒、高溫處理等)、撲殺、銷毀、退回等。采取檢疫處理的“一個原則”是,在保證有害生物不傳入傳出國境的前提下,同時考慮減少經濟損失,有利于發展對外經濟貿易。能進行除害處理的,盡量進行除害處理;不能進行除害處理或無有效除害處理方法的,堅決作撲殺、退回或銷毀處理。進口原羊毛主要檢驗處理情況和方法見表3。
表3 進口原羊毛主要檢疫處理情況和方法
3.5 監管和年審 結合進口原羊毛風險評估情況進行,原則上其正常生產期間應每2個月至少監管一次;短期停產或生產任務斷斷續續的企業在恢復生產前和生產過程中應進行不定期的監管。同時,每年應在國家質檢總局批準注冊時間前1個月內,按照注冊加工企業批準要求內容進行年度審核,并將發現的問題書面告知企業,并監督企業進行有效的整改。
進境羊毛所攜帶的病原微生物是非常復雜的,同時具有不可預測性,對從事羊毛檢疫、加工人員的身體健康有著嚴重影響[15]。因此,每個密切接觸原羊毛者都應進行生物安全防護。主要包括“三類人員”:現場查驗及抽/采樣的檢驗檢疫人員、原羊毛實驗室檢測人員、直接接觸原羊毛的企業相關人員等。
生物安全非同小可,防護條件愈差,發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愈大。尤其是布魯氏桿菌病可以通過皮膚感染,因此生物安全防護應堅持“五要”的原則:即一要穿戴工作服、鞋、帽等防護用品進出加工區;二要洗手消毒并經消毒池(槽、墊)進出加工區;三要沐浴并更換防護用品后才能離開工作場所;四要將換下的衣服用紫外線消毒30 min以上,并可加消毒液進行洗滌;五要嚴格執行國家有關勞動防護和健康檢查要求,定期對直接接觸原羊毛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體檢,并建立人員體檢檔案備查。
數字是體現檢疫監管工作水平的最好尺度[30-31],數字管理是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運用數字管理,能夠在整個檢驗檢疫監管鏈條過程中準確把握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問題,真正起到為質量安全加保險的作用。尤其在新形勢下,做好進口原羊毛檢驗檢疫監管工作,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可靠的技術支撐,更需要簡潔、高效、科學的數字管理方法,把數字管理貫穿于進口原羊毛檢疫監管工作的各個環節中,使工作在有針對的、連續的、循序漸進的線性過程中進行。
5.1 運用數字管理,可以提升工作效率 實行數字管理,會進一步提高一線檢疫人員對檢疫監管重點、難點和關鍵點的把握和控制能力,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和隱患,并指導企業采取糾正預防措施。緩解業務量增長和產品質量不穩定給進口原羊毛檢疫監管工作帶來的諸多挑戰,緩解檢驗檢疫工作人員較少和資源配置不到位等方面的問題。
5.2 運用數字管理,可以提升把關有效性 通過數字管理的運用,可以實現對進口原羊毛在空間上、時間上和責任上的精確定位,使檢疫監管工作由粗放轉向精準。當前,我國進口原羊毛的數量和國家越來越多,在滿足我國需要的同時,也為疫病疫情的傳入帶來了極大地風險。鑒于此種情況,通過加強進口原羊毛疫病疫情截獲數字的分析,逐步建立基于疫情截獲數字統計分析基礎上的針對性查驗模式。另外,在監管工作中,可以通過企業生產加工產生的污水、化工輔料投入品等核實企業實際加工數量,確保進口原羊毛在注冊定點廠生產加工等。
5.3 運用數字管理,可以提升服務貢獻率 通過對進口原羊毛的批次、數重量、貨值等方面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從多方面查找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促進外經貿發展的措施建議,形成高質量的質量分析報告等,積極主動地為地方政府當好參謀助手,為地方黨委和政府的決策提供重要依據,充分發揮檢驗檢疫服務發展的作用。
5.4 運用數字管理,可以提升監督的有效性 數字管理的主體是人,實施數字管理是全員參與的管理,通過數字管理的有效運用,使進口原羊毛檢疫監管工作由定性變為定量,工作標準及評價由模糊變為清晰。因各項工作和環節都有明確的數字指標,一線檢驗檢疫人員易于接受,有助于檢疫監管工作的開展。
總之,在進口原羊毛檢疫監管工作中應牢牢把握住“七個原則”,一是切實樹立生物安全防護意識,確保進口原羊毛在注冊定點加工廠生產加工是前提;二是強化人員勞動保護和培訓管理是基礎;三是做好防疫消毒和檢疫處理是重點;四是做好下腳料、廢棄物和污水等的無害化處理是關鍵;五是防止外來動植物疫情和有害生物等傳入我國是核心;六是加強檢疫監管是保障;七是保護我國農 安全和人畜健康是最終目標。
[1]王丹陽.羊毛創新和增加附加值[J].紡織導報,2010(7):24 -25.
[2]顧志軍,徐金祥,朱明道,等.主要國家進口羊毛攜帶雜草籽風險評估及其管理措施[J].植物檢疫,2009,23(5):50 -52.
[3]王麗,陳慶波,韓燕.羊毛常用的3種熏蒸消毒方法[J].新疆畜牧業,2006(3):36.
[4]邵柏,李國鵬,閆秋成,等.口岸消毒處理效果影響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研究[J].中國國境衛生檢疫雜志,2011,34(3):188 -190.
[5]張得芬,馬立琳.淺談毛類、皮張、雜骨等動物產品的檢疫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項[J].養殖與飼料,2009(7):39-40.
[6]韓露,黨文起,鄭園園,等.不同消毒方法對羊毛處理殺菌效果觀察[J].口岸衛生控制,2012,17(3):51 -53.
[7]陳飛,王麗芳,姚永華,等.進境羊毛中沙門氏菌的分離與鑒定[J].醫學動物防治,2006,22(2):131 -133.
[8]印麗萍,唐小平,黃忠榮,等.澳大利亞進口羊毛和落毛攜帶的雜草籽及其萌發[J].植物檢疫,2004,18(1):14 -16.
[9]徐金祥.進境羊毛加工工藝和消毒防疫措施對雜草殺滅作用的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7.
[10]林俊岳,龐金釗,楊宗政.高濃度洗毛廢水的生物絮凝處理工藝研究[J].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4,5(2):60 -62,71.
[11]王萍.洗毛廢水處理方法的研究進展[J].紡織學報,2001,22(1):59-6l.
[12]胡犬鏘.洗毛廢水處理工程設計及運行[J].給水排水,2000,26(9):40-43.
[13]邵巍,沈紅艷.洗毛、染色廢水處理廠設計及運行[J].給水排水,2001,27(4):38 -40.
[14]路達,李占臣,馬艷然.洗毛廢水中羊毛脂回收與利用的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7,30(6):118 -121.
[15]肖國平,陳飛,戴先禮,等.進境羊毛病原的分離鑒定[J].畜牧與獸醫,2001,33(5):29 -30.
[16]徐軍,劉建平,賈伊娜.進口羊毛品級檢驗中的生物衛生安全防護[J].檢驗檢疫科學,2007,17(5):65 -67.
[17]王水明,李超美,鄧娟仙,等.進出境皮毛加工工藝中pH和溫度對殺滅病原微生物的影響[J].畜牧與獸醫,2002,34(2):22 -24.
[18]馬新華,顧林生,邢巖,等.毛制品加工廠揀毛工罹患慢性布魯氏菌病1 例報告[J].職業與健康,2001,17(12):35 -36.
[19]郭會清,王洪波,喬曉亮.進境羊毛和毛皮風險分析及其應對措施[J].毛紡科技,2008(4):60 -63.
[20]印麗萍,陳建良,徐國強,等.進境羊毛及制品中有害生物的風險和管理[J].植物檢疫,2006,20(S1):50 -53.
[21]楊文友,劉闖,秦智勇,等.進境澳羊毛下腳料中雜草籽鑒定與羊毛雜草名錄[J].植物檢疫,2012,26(6):72 -77.
[22]顧志軍,徐金祥,徐大師.進口羊毛攜帶雜草種子種類研究[J].雜草科學,2009(3):30-32.
[23]謝京國,鞠波,張芳青,等.進口原羊毛攜帶雜草籽情況調查分析和防控措施[J].山東農業科學,2013,45(6):92 -95.
[24]李志偉,黃法余,李偉文,等.南海口岸進境羊毛中截獲的雜草種類[J].檢驗檢疫科學,2006,16(5):67 -68.
[25]李昌敏,沈虓,羅凱明.上海外高橋口岸從進境羊毛中截獲的雜草種類[J].植物檢疫,2012,26(4):81 -84.
[26]曉風.看,進境羊毛中夾雜了羊糞蛋[J].中國纖檢,2010(20):24 -25.
[27]陳飛,姚永華.進境羊毛中有害生物危害與應對措施[J].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2004,21(7):46 -47.
[28]顧志軍,徐金祥,沈濤.進境羊毛有害生物防控及監管措施探討[J].檢驗檢疫科學,2008,18(1):56 -58.
[29]周建明,李素琴.淺析檢疫與監管進境羊毛不可忽視的問題[J].中國動物檢疫,2003,20(5):42.
[30]閆慶博,鞠波.羊肉加工中的數字管理[J].山東食品科技,2004,6(4):8-10.
[31]謝京國.數字化動植檢大有可為[N].中國國門時報,2013-06-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