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云,曾 艷,李萬春,王 輝,余凌翔
(1.云南省昆明農業氣象試驗站,云南昆明650032;2.云南省氣候中心,云南昆明650034)
滇池流域包括五華、盤龍、官渡、西山、呈貢、晉寧、嵩明7個縣區,面積2 920 km2[1],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量 5.73 億m3[2]。流域自然降水是滇池的主要補水方式,降雨量時空分布及其變化直接影響流域內徑流和水資源總量。近年來,隨著昆明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急劇增長,生產、生活用水不斷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研究滇池流域降雨量時空分布和大氣水資源潛力,對提高滇池流域水資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義。
在降雨量、水資源和大氣水汽特征及分布研究中,郭利丹等采用降水量模比系數差積曲線,分析降雨量和水資源分布特征[3-4];李帥等研究了降雨量、可降水量和大氣水汽資源分布與演變[5-7];張利平等用 NCEP/NCAR 格點資料,研究大氣水汽含量和大氣可降水量特征及其變化趨勢[8-10];達布希拉圖等利用探空資料,分析空中水資源的分布及應用潛力[11-12]。近年來,隨著 GPS探測技術的發展,眾多學者對GPS水汽數據反演大氣可降水量進行了研究[13-15]。但在滇池流域降雨量和水資源利用研究中,主要是分析流域降雨量時間分布和流域內水資源可持續利用[3,16-17]。筆者利用昆明、呈貢、晉寧、太華山、嵩明5個氣象站的降雨量資料,分析滇池流域降雨量年際變化和豐枯特征,并用探空數據研究大氣可降水量和大氣水資源潛力,為水資源規劃和管理提供支持。
1.1 資料選取 所用資料包括1971~2009年昆明、呈貢、晉寧、太華山、嵩明氣象站的月降雨量、年降雨量和降雨日數資料,以及2006~2009年昆明氣象站地面至高空22 000 m的月平均氣壓、相對濕度和溫度等探空數據。
1.2 分析方法
1.2.1 降雨量變化。用5個氣象站1971~2009年年降雨量,分年代計算5個站年降雨量變異系數,并分析降雨量年際變化和月變化。采用降雨量模比差積曲線,分析降雨量豐、枯變化,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Kic為降雨量模比差積;ki為模比值,R為第 ii年降雨量為1971~2009年降雨量平均值。
1.2.2 大氣可降水量計算。利用昆明站2006~2009年地面至高空22 000 m的月平均氣壓、相對濕度和溫度探空資料計算整個大氣柱的大氣可降水量(PWV),PWV由下式計算:
式中,PWV為大氣可降水量(mm);g為重力加速度(9.8 m/s2),p為氣圧 (Pa);z為高度(m);ρw為絕對濕度(kg/m3);q為比濕(kg/kg)。用梯形公式對(3)進行化簡,得PWV計算公式。
1.2.3 大氣水資源潛力計算。大氣水資源潛力按下式計算:
式中,S為大氣水資源潛力(%);V為降水比率(%),V=R/RP×100%,其中,R為月平均實際降雨量(mm);Rp為月可能降水量(mm),Rp=PWVm-max×D,式中,D 為月平均降雨日數;PWVm-max為月平均最大可降水量(mm),PWVm-max=MAX(PWVi)(i=1,2,3,…,12),式中,PWVi為月平均大氣可降水量(mm),按(3)式計算而得。
2.1 降雨量變化特征
2.1.1 年際變化。1971~2009年滇池流域5個氣象站平均年降雨量為977.9 mm,1999年平均年降雨量最多,為1 254.8 mm;1987年平均年降雨量最少,為722.7 mm,年際最大差幅為532.1 mm(圖1),降雨量變異系數為0.16;降雨量10年滑動平均值顯示,20世紀70~80年代平均年降雨量呈下降趨勢,90年代平均年降雨量呈上升趨勢;在80和90年代降雨量年際變化大,變異系數分別為0.19和0.17;從2003年起,平均年降雨量開始出現下降趨勢,變異系數為0.15,至2009年降雨量10年滑動平均值下降至940.0 mm。
2.1.2 月變化。在滇池流域,雨季開始期平均為5月24日,雨季結束期平均為10月23日,在11月~次年4月的干季,降雨量差異較小,各月平均降雨量在15.9~41.5 mm,降雨量僅占全年降雨量的13.3%,自然降水補給量少;在5~10月的雨季期,降雨量差異顯著,太華山降雨量最多,各月平均降雨量為95.1~241.3 mm;呈貢降雨量最少,各月平均降雨量為66.9~171.9 mm,少于其他各站;嵩明、昆明、晉寧各月平均降雨量在71.8 ~212.8 mm(圖2)。
2.1.3 豐、枯變化。由1971~2009年降雨量模比差積曲線和5年滑動平均曲線(圖3)可知,滇池流域降雨量豐、枯變化明顯,1971~1987年為豐水期,1988~1998年為枯水期,1999~2008年為豐水期;2005年以來,5年滑動平均曲線呈下降趨勢,雖然仍處于豐水期,但已經呈現出枯水的趨勢,尤其是2009年,滇池流域5個氣象站的平均年降雨量為615.7 mm,僅占多年平均降雨量的63%,降雨量模比差積為-0.01,屬枯水年份。因此,近5年自然降雨對滇池的補給量減少,水資源供需矛盾進一步突出。
2.2 大氣水資源潛力 按(3)式計算地面至高空22 000 m整層大氣柱的大氣可降水量PWV,并按相應公式計算滇池流域月平均最大可能降水量、月平均可降水量、降水比率和大氣水資源潛力。由表1可見,滇池流域在5~10月的汛期,最大可能降水量為66.0~77.8 mm,月平均降雨日數為4.2 ~8.1 d;而在干季,最大可能降水量為 18.4 ~50.6 mm,月平均降雨日數僅有1.0 ~2.1 d。

表1 1971~2009年滇池流域月平均最大可能降水量和降雨日數
對比分析滇池流域月平均可降水量和實際降水量(圖4和表2)發現,全年大氣水資源潛力在23.8% ~72.3%,與實際降雨量相比,可利用水資源較為豐富,特別在4~10月,大氣水資源潛力均在60%以上;在汛期5~10月,大氣可降水量為270~630 mm,實際降雨量為85~210 mm,此期間的降水比率為28.7% ~38.8%,大氣水資源潛力為61.2% ~71.3%;在11月份~次年4月份大氣可降水量為17.7~88.1 mm,實際降雨量為 12.6 ~37.0 mm,大氣水資源潛力為23.8% ~72.3%,變化幅度大,其中,大氣水資源潛力最大的是4月份,這是因為4月正值雨季開始前,大氣水汽含量多。與雨季相比,雖然干季的大氣水資源潛力要低得多,但可利用率大,如果通過人工增雨的方法,將大氣水資源利用率提高1%,可增加降雨量22.3 mm,這對于滇池補水具有重要的作用。

表1 1971~2009年滇池流域月平均降水比率和大氣水資源潛力
大氣降水是滇池流域可利用水的主要來源,研究流域內降雨量時空分布和空中水資源潛力是合理利用水資源、保證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通過對滇池流域降雨量分布和水資源潛力的研究表明,滇池流域降雨量年際變幅大,20世紀80和90年代降水集中而不穩定,年際變化劇烈,這對滇池水利資源利用和保護產生不利影響;從2003年起,平均年降雨量開始出現下降趨勢;在降雨量豐年和枯年變化中,1988~1998年出現連續11年的枯水期,雖然近10年為豐水期,但5年滑動平均曲線已呈下降趨勢;大氣可降水量與實際降雨量相比,可利用水資源較為豐富,其中,在4和10月農業生產關鍵期,大氣水資源豐富,可以通過人工增雨等方式,開發空中水資源,提高空中水資源利用率,增加滇池的自然降水布局量。
在研究中,用昆明氣候基準站探空數據分析大氣可降水量,同時昆明氣候基準站已經積累了2年GPS水汽資料,今后可用GPS水汽資料,進一步分析大氣水汽和大氣可降水量的演變規律。
[1]李志杰.滇池流域資源環境人口承載力研究[J].昆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0(2):41 -44.
[2]程乖梅,何士華.滇池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多目標決策分析[J].水力發電,2006,32(12):12 -15.
[3]郭利丹,夏自強,李捷,等.巴爾喀什湖流域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河海大學學報,2008,36(3):316 -321.
[4]吳啟俠,朱建強,耿顯波.江漢平原四湖流域降水特征分析[J].中國農業氣象,2008,29(2):146 -150.
[5]李帥,謝國輝,何清,等.阿勒泰地區降水量、可降水量及降水轉化率分析[J].冰川凍土,2008,30(4):675 -680.
[6]張云海,楊洪斌,李法云.遼寧水資源與氣候變化分析及對策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21(4):6 -9.
[7]王寶鑒,黃玉霞,王勁松,等.祁連山云和空中水汽資源的季節分布與演變[J].地球科學進展,2006,21(9):948 -955.
[8]張利平,夏軍,林朝暉,等.海河流域大氣水資源變化與輸送特征研究[J].水利學報,2008,39(2):206 -211.
[9]曹麗青,余錦華,葛朝霞.華北地區大氣水汽含量特征及其變化趨勢[J].水科學進展,2005,16(3):439 -443.
[10]戴瑩,楊修群.我國大陸上空可降水量的時空變化特征[J].氣象科學,2009,29(2):143 -149.
[11]達布希拉圖,朝倫巴根,蘇立娟,等.近二十年內蒙古地區空中水資源的分布及變化趨勢[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22(7):55 -58.
[12]周德平,宮福久,張淑杰,等.遼寧云水資源分布特征及開發潛力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5,20(5):644 -650.
[13]吳建軍,王鑫,呂達仁,等.北京可降水量變化特征的地基GPS觀測與分析[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7,30(3):377 -382.
[14]王勇,柳林濤,梁洪有,等.基于GPS技術的高原與平原地區可降水量的研究[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6,26(1):88 -91.
[15]朱男男,沈相立,朱偉軍.一次降水過程的GPS可降水量資料同化試驗[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8,32(1):25 -32.
[16]姚平,趙付竹,夏紅云.滇池流域氣候特征研究[J].環境科學導刊,2009,28(S1):8 -10.
[17]王志蕓,賀彬,袁國林,等.滇池寶象河流域全面產流與降雨關系初步研究[J].環境科學導刊,2007,26(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