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秋
吉林人民廣播電臺,吉林長春 130000
廣播新聞創作的人文因素
孟祥秋
吉林人民廣播電臺,吉林長春 130000
新聞的受眾是人,新聞的內容是人最關心的事實,可以說,新聞作品創作的靈魂就是人文因素。新聞的文學性表達符合人的接受規律,往往能夠達到直指人心的效果。多做深度報道的策劃,以更有思辨性的觀點立臺,既體現廣播新聞的人文智慧,也是廣播的媒體責任所在。
廣播新聞;人文;責任
全媒體時代,廣播新聞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信息大爆炸來得異常猛烈,廣播新聞不可遏止地被裹挾入“跳躍式、碎片化”的快餐時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廣播應該怎樣留住更多的聽眾?廣播新聞是否還需要創意策劃與精心制作?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在海量信息的快速轉換中,總有一些新聞作品,能夠真正給人們留下印象,并入理入心。歷屆“中國新聞獎”獲獎的廣播作品,“中國之聲”播出的大量新聞,都是如此。究其實質,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融入了充分的人文素養,以極其精到的文字與音響處理技巧,在反映客觀實際之余給人們提供思考的空間,時刻不忘媒體責任與思想高度。
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簡而言之,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一句話概括,也可以說:人文,就是重視人的文化。
那么新聞又是什么?雖然新聞就本質來講是傳遞信息,主要是事件信息,但所有信息都必然有人文含量。范長江曾下過一個定義:“新聞就是廣大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實”。可見,新聞的受眾是人,新聞的內容是人最關心的事實,人是新聞中最重要的元素。因此,可以說,新聞作品創作的靈魂就是人文因素。
以“中國之聲”為例,這是中國廣播新聞界當之無愧的風向標,憑借“版塊+輪盤”的節目架構開創媒體先河,追求“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話語權”的新聞傳播速度和及時“解讀、點評、追問”的新聞思想高度,強力塑造“以責任,贏信任,中國之聲,責任至上”的媒體形象,做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中國國家新聞廣播。 擁有《新聞和報紙摘要》、《全國新聞聯播》、《新聞縱橫》、《新聞晚高峰》、《央廣新聞》、《小喇叭》等品牌欄目。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他們仍舊甘心值守電波一端,把中國人的耳朵叫醒。在當今中國廣播新聞創作中,這樣的思想高度、媒體形象,本身就是人文因素最頂端的體現方式。
自從“新聞輪盤”的概念被引入廣播,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語速似乎越來越快,新聞作品越來越短,新聞編排也越來越密集。但很多廣播新聞的創作只學到了“中國之聲”的形式,而沒有學到其實質。“中國之聲”的主持人語速并不顯得很快,但單位時間內的字詞量卻多于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電臺主持人,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斷句、重音等播音領域的專業技巧,但也與新聞單位本身強調的創作理念有關。一些電臺的新聞播音一味求快,但主持人的播音功底不足,不免快中出錯,節奏凌亂。廣播新聞通過聲音傳播,人文色彩極濃,這本來是一大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反倒成了劣勢,人們聽著這樣的新聞,不免獵奇捕艷、過耳不留。而同時,在作品本身的創作上,很多新聞短則短矣,卻沒有“人氣兒”,通篇都是硬邦邦的“主謂賓”句式,幾乎沒有形容詞和副詞,采訪對象的語言也猶如照本宣科,比劇本還標準;新聞編排過于細碎,轉換過于頻繁,這樣的新聞資訊,缺少人文情懷,便只能淪為機器,讓人快速享有,也快速拋棄。
如今,提起“五個W”加“一個H”,似乎顯得有些老套和過時,在廣播新聞創作中,文學性與知識性也幾乎無人提及。而事實上,廣播制作與傳播技術的數字化,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快捷便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使廣播新聞創作形成了流水化作業的工業模式。老一代的廣播記者,將話筒與文字視為同伴,付出大量的心血與時間去采制一篇新聞,責任與使命感在逐字逐句的推敲中融入作品;而新入行的記者,可以把采訪對象的語言都視為工具,在最需要真實的“街采”、突發事件、負面消息等類別的新聞中,都可以迅速找到所需要的模式。而客觀的說,這二者其實并無可比性,也無謂孰優孰劣,只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尋找到了自己最合適的創作方式而已。
但是,無論何時何地,從傳播功能上講,新聞的本身就包含了知識、道德、思想、審美等層次的東西;從受眾需求上講,也不會僅僅停留在滿足刺激、休閑、信息等較低的物質層次需求,還要滿足知識、思想、審美等較高的精神層次的需求。所謂"小報小刊",不是指版面開本的小,而是指內容含金量的小和服務層次的低;它只傳播刺激信息,滿足讀者的刺激需求,而不提供知識、思想、審美方面的服務。
當前的媒體環境,的確日益艱難。網絡進入了“讀題時代”,“標題黨”長盛不衰,有深度、有內涵的新聞越來越少;人們也很少有耐性將一張報紙從頭到尾卒讀,更別說傳播形式單一的廣播新聞了。事實上,現在的廣播新聞,基本上是廣播短消息為主,編排快速轉換,聽者過耳不留,如果有感興趣的消息,大可以通過網絡或其他渠道再進一步了解。那些在廣播新聞中需要記者費時費力采制的類別,已基本與各電臺的常態節目無緣。繼廣播通訊幾近絕跡之后,多數電臺的深度報道與系列報道也鮮少出現了;近年來的“中國新聞獎”,更是幾次出現廣播新聞專題一等獎空缺的現象。
那么,廣播聽眾真的不喜歡或者那么厭惡深度類的新聞形式嗎?恐怕答案并非如此。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之聲的《新聞縱橫》,每天播發大量的深度報道,主持人的配合點評也占時不少,往往一個選題要三四分鐘時間;每晚的《央廣夜新聞》,在選題的深度挖掘、話題訪談、資料選編等方面更是做得到位。中國之聲的收聽率如何,是否得到了各屆認可,這自然不必多言。眾所周知,廣播是線性傳播,信息稍縱即逝,儲存性差,新聞的“短平快”的確能在很大限度上避免聽眾耗費時間等待或失去耐性調換頻率,但同時也使很多優質的新聞資訊未得到充分開發而浪費了價值,而后者無疑會導致大量優質聽眾的流失。目前所形成的廣播新聞一味追求短小快捷、忽視深度與言論的現狀,一方面是的確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視現象,一方面也是由于廣播新聞人才的日益匱乏。
這是需要廣播新聞人持之以恒,付出更多心血與汗水的事業。努力提高自身競爭力,吸引更多優秀編播人才,多做深度報道的策劃,以更有思辨性的觀點立臺,這才是體現廣播新聞的智慧所在。人之所以為人,之所以與動物有所區別,就在于除了物質需求外還有精神需求。聽眾對廣播的需求雖然有刺激、休閑娛樂、信息、知識、思想、審美等多個層次,但作為媒體本身,必須以后面三個較高層次為指導。有思辨性的觀點才經得起推敲,有深度的節目與報道才能與聽眾真正共鳴。媒體不能被受眾的低層興趣所牽引。只有當一個媒體上有最新的知識、有新鮮的思想,貫穿著高尚的道德和審美情趣時,這個媒體才算是有文化品位,傳媒人才算盡到了人文責任。
[1]趙劍平,沈曉泓,宋亦兵.用新聞肩膀托起文化擔當[J].新聞戰線,2012(11).
[2]梁衡.新聞與文化[J].三項學習教育通訊,2009(9).
G2
A
1674-6708(2015)149-0010-01
孟祥秋,副高(主任編輯),本科,吉林人民廣播電臺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