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偉
唐山市廣播電視臺,河北唐山 063000
構建和諧社會與新聞傳媒責任擔當
孫 偉
唐山市廣播電視臺,河北唐山 063000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諧社會觀念深入人心。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需要社會各領域、各階層的配合完成。新聞傳媒以其強大的社會輿論作用,對于社會變革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被賦予了構建和諧社會“鼓動者”和“倡導者”的使命。因此,新聞傳媒應該正確審視自身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責任與擔當,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應有作用,推進和諧社會的全面建設。
和諧社會;新聞傳媒;責任與擔當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聞傳媒應運而生,新聞傳媒作為社會輿論的重要傳播工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軟實力已經成為無可非議的事實。本文通過對新聞傳媒的責任與擔當進行分析研究,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發揮自身優越性,推進和諧社會的全面構建。
1.1 和諧社會重要思想分析
和諧社會思想是在人類文明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經歷無數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智慧結晶,是有利于人類文明大幅度向前邁進的重要思想。最初,人類認為和諧社會是通過法律、法規、強制手段等社會約定實現的一種使社會在規劃發展軌跡上正常運行的社會發展模式,但是通過強制性手段和社會契約形成的和諧社會必將導致“理性因素”膨脹、人文精神喪失的局面。因此,社會學者繼續求索,提出了通過道德規范和情感訴求實現社會和諧的和諧社會構建模式。實踐證明,單純依靠情感層面構建和諧社會是一種天方夜譚的理論,直接導致非理性主義的膨脹。經過漫長發展歷程,社會學者從未停止對和諧社會構建方式的探索,最終形成了當今社會提出的和諧社會理論,是通過社會契約的強制性手段與人類道德意識的共同作用,使主觀與客觀有機結合,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輔相成的一種遵循基本哲學規律的方式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社會重要思想體現了民主與法治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1]。”因此,和諧社會重要思想是以公共哲學作為強大理論基礎,以世界和諧社會具體實踐為借鑒而形成的全新的、科學的理論體系。
1.2 新聞傳媒本質要求分析
新聞傳媒是自由市場經濟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一種具有客觀性、科學性的理性社會輿論傳播工具。新聞傳媒的本質要求是通過從事社會活動,生產和傳播一種人類需要的精神產品,在社會秩序維護領域起到社會效益的媒介,具有自由、平等、博愛的特色。通過對新聞傳媒的分析,可以發現新聞傳媒的最終目的不在于新聞本身的價值,而在于對人類思想的釋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維護。新聞傳媒通過對時事政治、道德觀念、經濟狀況、文化發展的事實性報道和評論,有步驟、有目的的影響社會各階層意識形態的形成,道德觀念的改變,潛移默化的對公眾的心靈世界和靈魂產生影響。
1.3 和諧社會追求與新聞傳媒使命關系分析
通過以上對和諧社會理論價值取向和新聞傳媒的本質要求的闡述,清楚的表明二者具有不謀而合的共通之處。新聞媒體能夠通過對社會各階層公眾情緒信息的搜集和整理,生產出系列新聞產品,實現對社會情緒的宣泄、道德觀念的宣揚、社會輿論的傳播,滿足和諧社會需要軟實力因素。因此,將新聞媒體的本質要求融入到和諧社會構建的過程中具有可行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聞傳媒行業不斷發展壯大。縱觀新聞傳媒行業的發展實際情況,部分新聞傳媒能夠正確認識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責任,擔負起推動和諧社會構程的歷史使命。但是,由于部分新聞傳媒的自身弊端,導致社會公平正義“守護者”的職能不能充分發揮,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沒有對其責任與擔當充分認識,導致諸多不利于和諧的現象產生。
第一,趨于對經濟利益的追逐,對廣告的傳播力度增加。部分新聞傳媒通過對廣告的新聞取向制作,將廣告以新聞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部分商家由于是新聞傳媒的廣告大戶,使得新聞傳媒沒能以強有力的輿論監督能力對其進行事實性播報,甚至使本應受到輿論制裁的商家通過新聞傳媒獲得話語支配權,從而得到幸免。
第二,新聞媒介過分追求經濟效益,放松對社會效益的關注力度。對不同社會層級的知情權沒有尊重性的重視,很多新聞傳媒沒能對新聞產品所披露的事實是否對社會各階層公眾同時具有社會效應做出具體分析,使得新聞傳媒信息不對稱性大量存在,導致部分公眾對新聞傳媒的功能沒有足夠的理解,認為新聞傳媒無外乎是為政治和商業大戶服務的媒介,不利于公眾通過新聞傳媒表達心聲和愿望,從而影響和諧社會構建進程的加快[2]。
第三,新聞播報失真的現象嚴重。如今,新聞產品政治化趨向明顯,新聞景象基本以歌頌型報道為主,使公眾處于的實際生活環境和新聞產品播報的景象不甚相符,造成公民對新聞傳媒的抗拒性,同時由于新聞產品將國家形式過分繁榮化,導致公眾對實際生活環境的滿意度降低,嚴重影響了和諧社會的全面構建。
3.1 新聞傳媒擔當起宣傳和諧社會觀念的重大責任
新聞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扮演者“宣傳者”的角色。因此,新聞傳媒在新聞傳媒工作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加強對和諧社會觀念的傳播,通過新聞傳播、新聞評論、新聞報道等方式加強對和諧社會觀念的倡導力度與宣傳力度。在新聞生產與傳播的過程中對違背和諧社會的觀念予以否定和批判,充分發揮自身的社會輿論功能,告誡公眾不利于社會和諧的行為對和諧社會構建和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危害性。
3.2 新聞傳媒應成為推進和諧社會制度制定和完善的工具
新聞傳媒在社會活動中,與社會各階層民眾及各領域專家、學者零距離接觸,所以,新聞傳媒能夠更廣泛的考察公眾的實際生活狀況和對生活環境的愿望,各領域專家學者對構建和諧社會的觀點與措施,能夠有效的為構建和諧社會相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搜集信息。
3.3 新聞傳媒應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實踐的媒介
新聞傳媒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不斷為社會各階層公眾提供同樣的權利保障,使社會各階層人民能夠擁有相同水平的平臺發表自己的愿望和心聲,同時對不利于和諧觀念的行為進行有效批判,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活動進行持續性、廣泛性的輿論監督[3]。因此,新聞傳媒在全面構建和諧社會實踐中應該發揮“推動者”的功能。
構建和諧社會不僅是新時期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更是當前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協調社會各類因素,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作用,全面構建和諧社會勢在必行。因此,新聞傳媒正確認識自身責任與擔當,為和諧社會的全面構建貢獻力量責無旁貸。
[1]胡莉娟,王若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新聞傳媒的職責探討[J].創新科技,2013,11(12):105-106.
[2]杜建民.探討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傳媒責任[J].中國傳媒科技,2013,6(4):120-121.
[3]周志勇.新聞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報業,2013,8(6):119-120.
G2
A
1674-6708(2015)149-01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