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麗
(中共泰安市委黨校,山東 泰安 271000)
現場教學就是根據一定教學任務,組織學生或學員到工廠、農村和其他場所通過觀察、調查或實際操作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它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形式,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現場教學要求有明確的目的,在教師領導下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并取得實際工作者的指導。
現場教學的一般流程包括:
第一,根據教學內容和主題要求,選擇現場。
第二,通過課前主持教師介紹教學內容、環節和要求等進行訓前熱身。
第三,通過教學現場的實地考察,形成親身體驗和感受。
第四,現場教學點負責人做主題報告或講解。
第五,針對親身感受和主題演講,教學雙方進行互動交流。
第六,主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和提煉,做出理論概括。
現場教學的特點和流程決定了它的優點:一是學員置身現場,感受深刻;二是由于現場教學研究的都是經濟社會發展中形成的典型性經驗,對其概括提升也就將其應用價值挖掘出來,能有效地指導學員的實際工作;三是能使學員對某一專題的認識達到理論上的升華,從而促使理論直接向實踐轉化、向素質和能力轉化。
當前,我國面臨著十分復雜的國際形勢。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國內也進入了矛盾多發期。復雜的形勢考驗著各級干部的精神狀態和駕馭復雜形勢的能力。干部隊伍結構近年來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年輕化趨勢加強,干部隊伍的學歷和知識層次有了很大提高,對干部的理論素質、黨性鍛煉、執政經驗也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對此,中共中央加大了干部培訓的力度。2006年3月,中央組織部出臺了《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試行)》,推進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培養造就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同時,選擇在延安、井岡山、浦東建設三個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并以此為依托,加上原有的中央黨校、各省級和市級黨校體系,大規模開展教學試點和改革,為干部培訓工作的開拓創新增光添彩。
黨校干部培訓中的現場教學具有黨校教學的獨有特色。現場教學通過把課堂設在具有經濟社會發展典型經驗和實踐特色的地方,通過參觀、主題演講、研討交流、互動答疑等,提高學員認識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訓方法。根據不同的主題,現場教學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例如,以革命傳統教育為主的現場體驗式,即通過參觀革命舊址、了解史實,把革命舊址、舊居轉化為干部培訓的課堂;到法院旁聽庭審過程;開展各種拓展訓練;還有教師、學員和現場教學點相關人員三方共同運用基本理論,以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為主的現場研究式。各種形式的現場教學在內容上特色鮮明,具有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其核心是利用現場的經濟社會資源實現教學目的。
教學改革方面,由中共中央新創建的帶“中國”字頭的井岡山、延安和浦東三所干部學院,無疑走在了全國黨校的前面,起著領軍作用。延安干部學院的現場體驗和社會實踐占到整個教學的2/3,以18個現場教學點為依托,制定不同的現場教學方案。井岡山干部學院在具體操作中,精心選擇了多個社會實踐點,安排學員到基層、企業和農村了解國情。浦東干部學院已形成課堂教學、互動研討式教學、現場體驗式教學各占1/3的教學格局,學院在蘇州工業園區、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等地建立了40多個現場教學點,還準備加強國際合作,在海外建立教育實習基地。
另據不完全統計,內蒙古、廣西、撫順、天津等省、市、自治區黨校普遍開展了現場教學活動,效果良好。
山東省委黨校力爭深化教學形式方法改革,加大開門辦學力度,在增強教學效果上下功夫。其中之一,就是繼續加強現場教學基地的建設和管理,開展好現場教學,保證每個進修班次都要進行1~2次現場教學。
山東省內的地市級黨校,如淄博黨校,青島黨校等,都進一步跟進,建立現場教學點,積極推行現場教學。在這一方面,泰安市委黨校在地市級黨校中走在了前列。
以泰安市委黨校2014年第三期領導干部培訓班實施現場教學的情況為例分析。
現場教學的教學內容覆蓋面廣,場景轉換多。這3次現場教學的教學點,包括縣市區的新興工業園區、新農村建設、新農合制度、新技術開發、社區建設,城市園林規劃等社會等經濟社會的幾乎所有領域,為來自不同行業、不同部門的學員,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畫面,完善了學員的知識結構,填補了部分學員對泰安市經濟社會建設的認識盲點,為他們現在以及將來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在整個現場教學過程中,時間安排十分緊湊,領導重視,組織到位,學員參與意識強烈。學員在現場不僅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還通過這樣直接的方式,親身體驗,感受各項建設的偉大成就,煥發成就感和使命感。同時,精心的組織,與教師和現場講解人員的互動和交流,學員之間的交流,都使學員的組織活動能力獲得了提高。
1.現場教學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而生動的第一手材料,促使學員返校后在課堂上踴躍發言,認真討論,舉一反三,不僅深刻理解了經濟發展的有關問題,還聯系泰安市的實際,為泰安的經濟發展出謀劃策,真正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工作作風,有效提高了學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真正把“研究”貫穿于教學始終。從教師到教學基地搜集、整理教學材料,到學員在課堂上閱讀、分析材料和思考問題;從教學雙方共同到教學基地實地考察,到返回課堂共同研究和討論教學內容,整個過程始于教師設計課程,終于學員提高能力,始終體現著“研究”二字,真正實現了教師“研究式地教”和學員“研究式地學”。
1.現場教學進一步深化了以教師為主導的研究式教學。研究式教學注重教學的研究與互動,而現場教學所選擇的教學現場是學員們熟悉的工作,研究的問題是學員關注的問題,教學內容又是黨校教師教學的重點。因此,現場教學進一步深化了研究式教學。教師的科研課題,在現場教學活動中以及活動之后,都得到了極大地充實和深化。
2.現場教學增強了以學員為主體的干部培訓效果,促進學員出成果。一是促進了不同行業、不同部門的學員對新領域的認識和了解,有利于學員對現在和將來的工作領域的熟悉和了解,拓寬了學員的視野。二是促進了學員對現場教學點,即工農業生產的亮點的認識,有利于活躍學員思維,開拓工作思路,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三是促進了學員深入思考,對培養高素質高水平干部意義深遠。
學員在黨校的封閉式學習中圓滿完成了學習任務,都已經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崗位。通過學習,全體學員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參與并體驗了市委黨校的教改。現場教學作為黨校創新干部教育培訓方式的新探索,在他們身上既有收獲,也不斷地實踐著、改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