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 200070)
稀土被譽為“工業維生素”、“新材料之母”等,被廣泛應用于高新技術產業。稀土資源雖然是國民經濟中的小產業,卻是關系到國家安全的大戰略。中國雖然是“稀土大國”,但不是“稀土強國”。在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推動下,稀土產業正逐步擺脫混亂的局面。2014年是稀土產業發展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我國已經形成以包鋼集團、中國五礦、中鋁公司、廣東稀土、贛州稀土與廈門鎢業這六家企業主導的產業格局,基本完成六大稀土企業集團組建工作;這一年,國務院各部委聯合加強監管執法,將以嚴厲的懲罰打擊稀土違法違規行為;這一年,我國在稀土出口管制案中被世界貿易組織裁定敗訴,這意味著稀土產品出口關稅與出口配額即將取消。稀土,這只曾經廣受資本市場追捧的“概念股”,再一次成為國人議論的焦點。做大做強稀土企業,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是關心我國稀土行業人士的共同心愿。
包鋼稀土是由內蒙古自治區國資委直屬包鋼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1997年在上交所上市,2006年完成股權分置改革,并開始使用“白云鄂博”注冊商標,2007年經過稀土產業資產重組后,股票簡稱變更為“包鋼稀土”。在此,之所以選擇包鋼稀土作為案例,是因為它具有三大優勢。其最大優勢在于稀土資源,它所開發利用的白云鄂博稀土礦,約占全世界稀土儲量的50%,這幾乎是無法比擬的優勢;其次,它依托自身主導建立的稀土國際貿易公司,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稀土定價權;最后,它通過兼并重組已經逐漸形成從稀土上游選礦、冶煉、分離到下游科研、深加工與應用的完整稀土產業鏈。這些優勢使得包鋼稀土在產業整合領域牢牢占據主動位置。
包鋼稀土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對稀土產業的整合。產業整合初期,它主要專注于初級稀土產品的開發、生產與銷售。隨著政府對稀土產業的日益重視,作為國有稀土企業,它逐漸承擔起政府行政命令。其中,關于稀土企業統一排產、統一收購、統一定價、統一銷售,統一結算的“五統一”政策,大幅提高了包鋼稀土對北方稀土產業的影響力,使得冶煉分離企業從一百多家降低至三十多家,為產業整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包鋼稀土不僅注重橫向整合,也大力延伸稀土產業鏈,如通過組建國際貿易公司,進入銷售領域;發起設立包鋼天彩科技公司,進軍發光材料行業;全資設立包鋼稀土磁性材料公司,開發永磁材料;控股天驕清美稀土公司,生產稀土拋光粉材料等。此外,它還通過控股或參股的形式整合重組包頭飛達稀土、金蒙稀土、紅天宇稀土磁材、五原潤澤稀土、新源稀土高新材料等公司。隨著產業鏈進一步的延伸,公司實力不斷壯大,為順應國家稀土產業整合戰略布局,包鋼稀土于2014年底正式更名為“北方稀土”,完成了又一大歷史跨越。通過兼并重組以及對深加工領域投資,包鋼稀土基本實現了產業鏈一體化的產業布局,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包鋼稀土整合步伐始于2003年,但真正掀起兼并大潮是在2007年。當年,包括包鋼稀土研究院、天驕清美稀土、瑞鑫稀土、昭和稀土在內的包鋼集團內部稀土資產并入包鋼稀土。圖1顯示,包鋼稀土凈資產收益率在2007年時達到第一個波峰。可見,包鋼稀土整合當年業績頗佳;2008年,包鋼稀土最大動作在于收購和發稀土51%的股權,這被視作北方稀土產業整合的開端,但其凈資產收益率卻在下滑。2010年,包鋼稀土南下收購贛州信豐新利稀土48%股權、全南晶環科技49%股權,并入股持有贛州晨光稀土9.25%股權,試圖在南方稀土市場“分一杯羹”。事實表明,此次整合提高了包鋼稀土盈利能力,凈資產收益率持續上升。2011年,它完成對華美稀土100%股權的收購,同時受國家加強產業監管、稀土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凈資產收益率甚至逼近90%。這兩年時間,包鋼稀土在產業整合推動下,逐步形成跨地區、跨所有制、產業鏈完整的發展格局,提升了經營業績。
然而,2011年末至2012年,受稀土產品價格暴跌等因素拖累,包鋼稀土凈資產收益率回到15%左右水平,2012年度凈利潤同比下降57%,面臨著巨大的業績萎縮壓力,公司一度陷入停產狀態。然而,包鋼稀土的產業整合計劃仍在繼續。2012年底,包鋼稀土與內蒙古自治區12家稀土上游企業簽署《整合重組框架協議》,重組進行的并不順利。更悲觀的是,經營業績依然萎靡,凈資產收益率繼續下滑。事實上,企業非但沒能從產業整合的利好因素中提升業績,反而帶來產能過剩的壓力,包鋼稀土已被工信部列入2014年工業行業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預計淘汰1.02萬噸。
市場業績以股票的購買持有收益率來衡量。圖2反映的是包鋼稀土從2006年以來每間隔一年(按250個交易日計算)的購買持有收益率(BHAR)。BHAR從2006年開始一直呈下降趨勢,2009年觸底后反彈,并在2010年達到最大值,此后又迅速回落。這表明包鋼稀土整體市場走勢與大盤基本吻合,市場僅僅在2009年至2010年間表現出積極反應,持續上揚,此時正是稀土概念股受到追捧的開端。盡管包鋼稀土兼并重組進程加速,國家也出臺稀土產業扶持政策,但市場業績仍然無法止住下滑趨勢。事實上,這與當年7月份開始的稀土產品價格下跌密不可分,兼并重組的利好因素無法阻止或延緩產品價格下跌的不利,投資者的市場預期大幅降低,市場業績不斷下挫。由此推測,兼并重組并未有效整合企業資源,進而充分發揮整合效應。包鋼稀土仍然面臨著產業整合的挑戰。

圖1 包鋼稀土凈資產收益率(ROE)變化趨勢(數據來源:國泰安CSMAR數據庫)

圖2 包鋼稀土累計購買持有回報率(BHAR)變化趨勢(圖中數據通過購買并持有(BHAR)模型計算得到。)
對包鋼稀土的分析表明,產業整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業業績,增強盈利能力與市場價值。但不容忽視的問題是:一方面,產業整合提升包鋼稀土定價權的程度有限,它仍然面臨著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另一方面,產業整合加劇了包鋼稀土產能過剩的壓力,淘汰落后產能的任務比較艱巨。國家出臺一系列支持稀土產業發展的政策。2011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可以說是稀土產業的綱領性文件。《意見》指出,支持大企業以資本為紐帶,通過聯合、兼并重組等方式,大力推進資源整合,大幅度減少稀土開采和冶煉分離企業數量,提高產業集中度,支持企業將技術改造與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相結合,加快推進技術進步。2013年工信部等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把稀土列為重點行業,鼓勵大型骨干企業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鼓勵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延伸產業鏈,組成戰略聯盟;鼓勵企業參與全球資源整合與經營,增強國際競爭力。為更好促進產業整合,2014年國務院又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明確要取消和下放部分涉及兼并重組的審批事項,改善對企業兼并重組的信貸服務,落實和完善財稅政策,加強產業政策引導,健全重組的體制機制。
稀土產業政策已經發揮了一定效果,但仍然存在調整的空間。首先,稀土企業的整合積極性仍有待提高,當前的稀土企業整合主要由政府推動,讓企業背上“要我重組”的包袱。正如包鋼稀土董秘所言,包鋼稀土并購步驟是按政府安排進行的,一年之后,可能會有整合失敗的,但這和市場情況沒有直接的關系,市場是市場,整合是整合。企業在被動的角色下開展整合,企業放不下擔子,甩不開膀子,缺少市場機制約束作用。在整合過程中,政府要當好服務者與監管者角色,解決兼并重組的突出問題,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同時引導和激勵企業自主自愿地參與產業整合。
其次,產業整合的資源集聚效應仍需要大力挖掘。兼并重組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我國稀土企業競爭力,包括技術水平的增強、環境污染治理的改善與國際市場話語權的提升等。然而,現階段的產業整合效率仍然值得商榷,稀土企業往往實現了形式上的整合,規模擴大了,市場份額提高了,但企業的資金、技術、人才資源融合并不暢通,資源無法得到優化配置的現象時常發生。因此,要加快建立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成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
最后,稀土產業整合政策應當注重協調各方利益。稀土資源由地方政府主導,關系到地方政府利益,稀土企業也有自身的利益訴求。中央企業與地方政府、地方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地方政府之間存在著激烈的利益博弈,嚴重影響著產業整合的進度。因此,要加快建立健全利益平衡機制,解決好跨地區兼并重組障礙、民營資本市場準入與國有企業改革等重大問題。總之,正如包鋼稀土的管理者所言,稀土產業整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產業整合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只有不斷狠抓落實,切實解決問題,才能有效推動稀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 方 輝.包鋼稀土開打北方稀土“統一戰”[N].中國經營報,2013-1-28.
[2] 曹 默.包鋼稀土光環褪去 [J].企業家觀察,2012(6):54-56.
[3] 蔡原江.包鋼稀土:整合急先鋒 [J].中國外匯,2011(20):27-29.
[4] 熊學慧.包鋼稀土進退維谷 [N].中國經營報,2012-10-29.
[5] 柳方秀.稀土產業整合:合縱還是連橫 [N].中國冶金報,2013-9-19.
[6]楊 萌.包鋼稀土耗時一年仍未完成上游企業重組[N].證券日報,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