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滿,趙佳娜,劉迎晨
(內蒙古財經大學,呼和浩特 010070)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從計劃經濟時代著力發展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逐漸轉變為市場經濟時代下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對于內蒙古來說,發展第三產業是當前形勢下經濟發展的基本途徑。財稅政策作為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可以通過相關制度與方法對農村經濟發展進行科學合理的協調,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現階段,我國經濟正處于轉變階段,從財稅的角度講,開辟出一條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財稅發展道路,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農村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所謂的“第三產業”,又被普遍稱為“第三次產業”,最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出現在《安全與進步的沖突》這一著作中,是由著名經濟學家Fisher提出的。[1]發展至今,第三產業內部所涉及的內容已經非常廣泛,大體來講,第三產業所指的就是服務業;具體來講,第三產業可以被分為四個主要層次,分別為流通部門、生活部門、文化部門以及政府部門。
想要發展第三產業,就必須以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為發展基礎,內蒙古地區有著豐富的農業資源,農業與牧業的發展水平非常高,這在很大程度上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與市場。另外,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以及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第三產業是提升國民經濟生活水平的必經之路,現代化國家的一個主要特征便是第三產業的高度發達,發展第三產業,也有利于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升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緩解就業壓力,對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第三產業的發展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國著力發展第三產業,對建設社會主義有著很大意義,能夠幫助我國社會構建起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其次,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還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有利于我國國民經濟素質的提升,強化我國在世界上的綜合國力。[2]再次,第三產業的發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就業,在就業人口不斷增加的今天,與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大幅度緩解就業壓力。最后,第三產業的發展能夠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升,符合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為我國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有利于我國實現共同富裕,構建起更加富強的和諧社會。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日益深入,城市化的發展也相當迅速,隨之而來的,便是農村經濟建設的穩步發展。近幾年來,內蒙古農村在第三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有著很多成就,生產總值更是逐年遞增,隨著我國財稅政策的日漸完善,內蒙古農村在發展第三產業的過程中,也在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結構上的調整,逐漸摸索出了一條與內蒙古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全省的經濟增長。從國家統計局2015年發布的2014年數據顯示,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如下表所示。

表1 2014年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發展情況
根據上表可知,2014年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已經超過第二產業,占據GDP的比例高達46%,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發展支柱。內蒙古農村第三產業也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發展起來,并日漸壯大的。
另外,第三產業的發展在帶動內蒙古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內蒙古農村的勞動力就業,解決了長期以來農村閑置人口數量過多的問題,隨著農村閑散人口的減少,社會的穩定性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現階段,隨著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內蒙古農村第三產業在投資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根據內蒙古農村的實際發展情況,房地產、交通、倉儲、水利等行業的發展速度日益加快,加速了農村第三產業結構的優化。很多新型的高科技產業也開始在農村發展起來,如網絡服務業等,在很大程度上使第三產業的服務規模得到拓展,轉變了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取得了更高的生產效益。[3]另外,內蒙古農村的文化衛生與社會保障等方面也需要進一步發展,讓農村人口能夠獲得更多的娛樂生活,幫助農村人口解決看病與教育問題。
對于國家財政來說,稅收是非常重要的資金來源,而這些來源則主要服務于社會。對財政稅收進行管理的單位為國家稅務機關,所征收的稅種與金額都需要由法律進行明確規定,具有強制性特點。在國家財政中,收入與支出是兩個不同層面上的概念,所以,稅收與社會服務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對稱性。一般情況下,第三產業中的財稅類別主要有增值稅、所得稅、排污費、營業稅、資源補償費等,以排污費為例,分析內蒙古農村財稅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
由表2可知,從2009年到2012年,內蒙古農村排污費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正在逐漸降低,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內蒙古農村第三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國家通過相關的財稅政策,給予內蒙古農村第三產業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
雖然我們從上文的分析中得出,我國正在著力發展第三產業,國家對第三產業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第三產業為國民經濟所帶來的提升無可厚非。但是,在內蒙古農村發展第三產業的過程中,其財稅政策卻表現出了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內蒙古農村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具體存在的問題包括以下幾方面。
現階段,我國有很多省份都有農村第三產業財稅制度存在缺陷的問題,其中比較典型的是流轉稅收。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在稅收方面的政策結構為營業稅與增值稅并列收取,一般情況下,增值稅主要針對于商貿領域,而營業稅則應用于其他領域。在這種稅收結構條件下,如果國家想要采取一些稅收優惠政策,就需要對行業進行區分,不同的行業所享受到的優惠政策是不同的。但區分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對一些傾向于研發過程的行業有所輕視,如通信行業、金融行業等,在這種政策結構條件下的發展就會相對不利。[4]第三產業內部所包含行業非常多,每一種行業、每一種規模都存在其中,但當前我國第三產業的財稅政策對小型企業的優惠趨勢較低,制度方面的缺陷比較明顯。
根據上文所述,內蒙古農村排污費征收額的增長率近年來呈現出下降狀態,并有持續趨勢,但很多主要的稅費在財政比例中都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隨著內蒙古經濟的不斷增長,省內的很多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一些對環境污染較大的企業正在運用更先進的設備改善自身,否則很容易被市場所淘汰。下表為二連浩特市農村的增值稅收情況。

表3 二連浩特市農村的增值稅收情況
從收費標準的角度來看,因各地區在經濟方面的發展程度并不均衡,因此,在收取稅費的過程中,如果運用統一的收費標準,就會造成發展相對較高的地區繳費金額偏低,而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繳費金額偏高,使得經濟落后地區企業的負擔加重。但如果運用有針對性的收費標準,在層次劃分方面就容易出現問題,也容易出現一些系統漏洞,給一些違法行為提供可乘之機。
長期以來,內蒙古的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并不十分穩定,其根本原因還是由于政府對農村第三產業的財政投入力度相對欠缺。政府的財政支出是保證內蒙古農村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保證,專項資金的設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帶動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但從當前形式來看,內蒙古的農村第三產業專項資金沒有全部融入到產業發展中,對企業的扶持力度還比較有限,在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上仍然不夠全面,無法在最大限度內促進農村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另外,專項資金對企業的引導作用還相對較弱,很多農村第三產業企業沒有自主研發能力,先進的技術與設備都依賴于外購,制約著企業的盈利能力。
內蒙古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實際上規律性并不十分明顯,甚至在一段時間內呈現出比率變化較大的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內蒙古對農村第三產業財稅政策的制定缺乏長遠眼光,只關注短期內發展目標的實現,但政策的連續性欠佳。財稅政策的制定缺乏長遠眼光所導致的后果主要表現為:農村第三產業財稅政策的執行效果不好。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財稅政策是支持企業未來發展的保障,而內蒙古受到計劃與資金等多方面限制,在發展農村第三產業時只制定出了年度目標,而年度與年度之間的連貫性不強,很多重要的政策與標準都不統一,難以實現長遠的發展目標
“三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關注的重點問題,在解決“三農”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與建設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則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點與核心,能夠幫助農村實現城鎮化與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5]在國家免除農業稅以后,雖然內蒙古農村的第三產業與經濟建設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財稅政策在內蒙古農村的循環農業以及相關的基礎建設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欠缺,在改善農村人口就業問題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沒有將內蒙古農村特色資源充分開發出來,財稅政策的真正作用沒有得到真正體現。
在財稅領域中,財政支出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進行財政支出時,需要以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為基礎,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與分配。當前,內蒙古農村需要著力發展第三產業,以帶動經濟建設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對農村第三產業的扶持力度,針對內蒙古農村的實際發展特點,重點傾向于公共事業的發展與建設,著力發展農村的教育行業與醫療行業,保證農村就醫與教育的穩步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契機與條件。政府需要降低行政管理的相關費用,將節省下來的資金用于社會保障領域,促進農村公共事業工作質量的提升。
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內蒙古農村第三產業發展建設標準,嚴格依法治稅,這是稅收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的根本,相關部門要強化法制觀念,以保障稅收工作能夠有一個良好的秩序。另外,還要強化對稅源的管理工作,制定出科學化、系統化的稅費管理要求,實行分類管理,真正意義上提升財稅的管理水平。針對地區內部的具體情況,制定完善的財稅收費標準,標準可以根據區域經濟的發展情況進行制定。出臺有針對性的管理辦法,對第三產業中的每一個行業進行管理,保證第三產業稅收的持續上升。
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相關部門要正確認識到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意義,加大對相關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對有當地特色,需要重點發展的行業,一定要制定出與行業相符合的發展規劃,不僅包括短期規劃,還要進行長期規劃,讓第三產業能夠按部就班地、科學系統地全面發展。除此之外,以國民經濟的實際發展需求為基礎,需要對第三產業的發展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與監督,轉變內蒙古農村的傳統發展理念,發展具有內蒙古地方特色的第三產業發展結構,以促進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現階段,內蒙古農村第三產業的財稅政策需要在原本的政策上進行科學合理的稅收改革。其原因在于,第三產業實際上就是服務業,其中的主體主要是中小企業,雖然中小企業的個體能力有限,但數量十分龐大,實行了營業稅改增值稅的政策改革,更能夠促進中小型企業的發展與建設,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第三產業領域中,因兼營或混合經營而產生的稅費重征問題,保證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優勢。除此之外,消費稅也需要進一步拓展征收范圍,可以從中小企業逐步拓展到高消費行業,這種做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優化。針對農村,財稅政策需要為現代產業提供更多的優化與扶持,其原因在于,城市與農村在第三產業的發展方面速度不一致,農村第三產業的經濟效益相對較低,而制定扶持政策,則有利于其可持續發展。針對技術含量較高的部分,可以運用加速折舊方法,將設備的折舊年限降低,以激發新技術的產生與發展。
促進內蒙古農村第三產業實現市場化改革可以為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出更多的活力與生機。從稅收的角度講,財稅政策對農村第三產業的扶持具體表現為對相關企業的稅收結構進行有針對性的改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農村第三產業的綜合競爭力。針對一部分以營利為經營目的的事業單位,可以實施轉企經營,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可以再適當地對其減免稅收,降低這一部分企業在市場中的生存壓力。相關單位還應該對財稅相關政策嚴格執行,將稅收對經濟的調節功能發揮出來,做到應該收取的必須收取,能夠減免的盡量減免。另外,宣傳工作也是不容忽視的,只有將出臺的優惠政策宣傳到位,才能促進其良好執行。通過以上方法,能夠將財稅政策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確保內蒙古農村第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內蒙古農村第三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依賴于完善、健全、科學、系統、有針對性的財稅政策,從原料到生產,再到流通,都需要財稅政策的扶持。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是內蒙古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發展途徑,對內蒙古的經濟增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張彥英,周均旭.深化農村內部就業的財稅政策研究——基于產業集群的視角[J].農村經濟,2012(2):25-29.
[2] 劉元海,王玖斌,李正紅,等.支持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4(21):3-37.
[3] 許國棟,馬 杰.促進江西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基于EPE模型分析[J].科技廣場,2015(4):78-84.
[4]張秋平.推進中國制造業外包轉型升級的財稅政策研究——基于全球價值鏈的分析[J].學術交流,2015(1):141-145.
[5] 王秀敏,何軍東.次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財稅政策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河北企業,2015(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