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寒
(華東師范大學 商學院,上海 201100)
自從實施對外開放政策之后,中國以悠久亙古的文化底蘊、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吸引了眾多國外游客前來游覽。入境旅游自興起后一直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它在中國旅游行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旅游外匯收入已成為國家經濟收入的重要組成成分。入境旅游人數及收入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旅游實力的重要指標。
我國入境旅游業從無到有所取得的成就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30年間,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目的地。旅游外匯收入由1978年的第41位上升為2012年的第四位。2011年之前,入境旅游人數保持穩定增長。2011年,入境旅游人數13 542.3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入境過夜旅游者人數5 758.0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4%。國際旅游(外匯)收入達484.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8%。
然而在良好的發展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2012和2013年,入境旅游人數均有所下降。2013年,入境旅游人數12 907.78萬人次,比上年下降2.5%。入境過夜游客人數5 568.59萬人次,比上年下降3.5%。2012年,我國接待入境游客13 240.53萬人次,同比減少2.23%。入境旅游人數是反映一個國家旅游業實力的重要指標,為了中國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入境旅游人數問題的出現值得我們注意并應該將其扼殺在初始階段。因此,本文著重研究入境旅游人數的影響因素并對此進行分析。
徐正林的《我國入境旅游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分析》對1978~2002我國入境旅游業從開始發展到蓬勃發展時期的特點及以后幾年的發展前景做了簡要的預測。萬國榮的《我國入境旅游收入的因素分析》就入境旅游業中各項指標中的旅游收入的影響因素用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進行了分析。《我國入境旅游經濟發展狀況的多因素分析》以中國整體入境旅游經濟發展為因變量,以政府、家庭、旅游區為自變量進行分析。以上文章均對中國旅游業在改革開放發展以來取得總體成就進行分析和原因歸納,目前還沒有論文就近兩年我國入境旅游人數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因此,筆者以入境旅游人數為切入點探究其影響因素并對此提出建議。
中國的入境旅游人數是入境旅游市場的一個重要指標,市場由需求和供給調節,因此中國的入境旅游人數取決于客源國的入境旅游需求和目的地(中國)的旅游供給情況。

客源國的入境旅游需求主要取決于需求者的收入水平以及旅游產品的價格。客源國需求者的收入水平決定了其是否會考慮出境旅游。國家的經濟條件好,居民生活收入水平則高,因此其可由客源國的人均GDP表示。旅游產品的價格同時也影響入境旅游需求者的決策,可以用目的地國的CPI代表旅游產品的價格。
中國旅游的供給主要取決于旅游地自身的吸引點,其包括旅游地的自然生態可持續性維護、旅游設施、旅游服務、旅游周邊開發等硬實力和軟實力。旅游地的實力取決于政府及投資者對其的開發資金支持,因此用目的地(中國)的GDP表示。
由表1可知,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國幾年均保持為韓國、日本、俄羅斯、美國、越南、馬來西亞。其中韓國作為客源國一直保持入中國境旅游第一位且占很大比例。因此,本文以韓國為例作為客源國代表分析入境旅游人數影響因素。

表1 資料來源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
本文以2000~2013年中國以及韓國相關數據為樣本,其中入境旅游人數來源于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中國人均GDP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韓國人均GDP及CPI來源于韓國統計局相關報表。
選取入境旅游人數為因變量,中國的CPI、韓國的人均GDP、中國的人均GDP為自變量,建立計量模型。

其中Y為入境旅游人數,X1為中國的CPI,X2為韓國的人均 GDP,X3為中國的人均 GDP,β1、β2、β3分別為X1、X2、X3 的系數,C為常數項。
利用EViews分別繪制入境旅游人數與韓國的CPI、韓國的人均GDP、中國的人均GDP的散點圖。由圖1、圖2、圖3可以看出Y與X1沒有顯著線性關系、Y與X2、X3基本呈線性關系(中間拐點與金融危機等其他變量有關)。

表2 (資料來源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中國統計年鑒、韓國統計局)

圖1

圖2

圖3

圖4
根據圖4得模型估計結果為:

1.經濟意義檢驗。模型估計結果說明,在假定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當目的地國CPI每增長1個單位值,入境旅游人數就減少98.2萬人;在假定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當客源國人均GDP每增長一千韓元,入境旅游人數就增加9千人;在假定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當目的地人均GDP每增長一元,入境旅游人數就減少2.5千人。
入境旅游人數與目的地國的CPI呈負相關,此符合預計與日常經驗。當旅游產品價格增長,根據需求曲線可知,入境旅游需求降低,從而入境旅游人數減少。
入境旅游人數與客源國的人均GDP呈正相關,此符合預計與日常經驗。當客源國經濟情況良好,需求者收入增加,便有更多錢投入文娛休閑中,因此入境旅游需求增加,相應的入境旅游人數增加。
入境旅游人數與目的地的人均GDP呈負相關。按正常推理來說,目的地的人均GDP高,則國家經濟條件好,可以為旅游業投入更多資金,使旅游地設施條件改善,從而吸引更多入境旅游者。而現實數據表現為國家經濟條件好,入境旅游者反而下降,說明我國并沒有隨著經濟的增長來增加對旅游業的投入力度,沒有注重改善旅游地的設施環境。旅游的投入與經濟增長并不成正比。
2.擬合優度檢驗。由R2=0.918673 AdjustedR2=0.894275與1十分接近,說明其擬合優度很好。
3.F檢驗。F-statistic=37.65347,Prob(F-statistic)=0.000009<0.05,可知此方程拒絕零假設,即做出3個自變量對因變量產生顯著性影響的判斷所犯錯誤的概率僅為0.000009,回歸方程通過了F檢驗。
4.t檢驗。X1、X2、X3 的 t值分別為 1.040819、4.86474、3.338612Prob(t-statistic) 分 別 為 0.32225、0.0007、0.0075,可知,X2、X3通過t檢驗;X1沒有通過t檢驗。
5.異方差性檢驗。
Prob(F-statistic)=0.8989>0.1,因此不存在異方差性。
6.時間序列性檢驗

圖5

圖6
由自相關系數圖可以看出自相關系數始終在零周圍波動,基本判斷該序列為平穩序列。并且看Q統計量的P值均>5%的顯著性水平,因此序列值之間沒有任何關聯,所以過去的行為對將來的發展沒有任何影響。
7.多重共線性檢驗。由相關系數矩陣可以看出,各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較高,證實存在嚴重的多重相關性。因此需要進行多重共線性修正。
分別擬合Y對X1,X2,X3的一元回歸,得到下圖。

圖7

圖8

圖9
可以看出Y對X2、X3回歸的擬合效果最佳,因此分別以X2、X3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得到下圖。

圖10
以 X2,X3為解釋變量的回歸方程 R2=0.909863 Adjusted R2=0.893474與1十分接近,擬合優度很好。并且X2、X3的P值均小于0.05,t檢驗顯著。
因此,剔除X1,最終回歸方程為

基于2000~2013年的中國入境旅游人數與中國的CPI、韓國的人均GDP和中國的人均GDP所構建的線性回歸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目的地國(中國)近幾年CPI較為平穩,無較大變化,因此旅游成本對入境旅游人數影響不大。入境旅游人數受客源國的人均GDP影響顯著。客源國GDP增加時,人均消費水平提高,出國旅游的機會增大,所以入境旅游人數增加。旅游地自身吸引點對入境旅游人數有很大影響。逐漸改善的旅游設施、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生態、日益完善的旅游服務和旅游周邊開發等硬實力和軟實力都是吸引境外游客的關鍵點。然而我國以及旅游開發者不重視對旅游的投資,在經濟日益發展的同時,旅游產業投入并沒有同比例增大。中國旅游設施跟不上世界水平、旅游環境差是近年來入境旅游人數減少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國有關部門應該加大對國內旅游業的投入,著力于改善旅游景點的旅游設施以此來吸引更多游客。
[1] 王純陽,黃福才.中國入境旅游需求影響因素分析及預測——以外國客源市場為例[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9( 9).
[2] 張玉娟,趙定濤.中國入境旅游需求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 5).
[3] 王明霞,胡麗娟.秦皇島入境旅游人數的因素分析[J].區域經濟,200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