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武 汪培國
(湖北省隨州市中醫醫院腎病科 隨州441300)
慢性腎小球腎炎指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壓、水腫為主要表現,可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減退,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遷延,病變多緩慢進展的一組腎小球疾病,最終將發展為腎功能衰竭。西醫目前尚無肯定有效的治療方法,多采用長期大劑量激素及對癥治療,不僅副作用大,而且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致使許多患者中途停藥。即使能夠堅持治療,停藥后復發率較高,而且作為最后選擇的糖皮質激素及細胞毒性藥物,對大部分患者無效。因此,尋求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法來保護和改善腎功能,是當前治療慢性腎炎的主要課題。慢性腎炎屬于中醫學“慢腎風”的范疇,我們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研制出具有“補脾益腎、祛風通絡”的神農腎炎康用于防治慢腎風,臨床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參加研究的60例慢腎風患者均為2013年9月~2014年3月隨州市中醫院腎內科住院和門診患者,按入組的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輕重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腎臟病學》[1],并具備以下條件者:年齡在18~60歲之間;近1周來未使用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西藥物;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2006年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分會《慢性腎小球腎炎的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試行方案)[2]制定。
1.3 排除標準 檢查腎功能血肌酐大于177 μmol/L者;繼發性腎小球腎炎;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或合并有心血管、肝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病者,精神病、糖尿病腎病患者;對本藥中任何成分有過敏者。
1.4 剔除標準 不符合納入標準,未能按照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療效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安全性判斷者;依從性差的患者。
1.5 治療方法 一般治療:優質低蛋白飲食,避免勞累,避外感之邪,注意休息。對癥治療:高血壓患者積極治療高血壓(將血壓維持在120~130/70~80 mmHg),降壓藥首選ACEI或ARB類,血脂異常者選擇他汀類或貝特類調控血脂等。不用與研究藥物同類的藥物,并停用一切腎毒性藥物。分組治療:治療組采用神農腎炎康,組方:黃芪30 g、生地15 g、山藥 30 g、棗皮 15 g、黃精 15 g、仙靈脾 15 g、川芎 15 g、水蛭10 g、蟬蛻6 g、白僵蠶10 g等。加減:水腫明顯者加車前子、澤瀉、茯苓等利尿消腫;痰濁惡心者加半夏、竹茹等化痰止嘔;陽虛甚者加桂枝、干姜溫陽化氣;腹脹者加砂仁、陳皮等行氣消脹。每劑濃煎至 450 ml,1 劑 /d,每次 150 mL,分 3 次口服,由制劑室提供。對照組:雷公藤多苷片(國藥準字Z42021212)20 mg,3 次 /d,口服。兩組療程均為 12周,患者均每周復診1次。
1.6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關于本病的療效標準制定。臨床控制:尿常規檢查蛋白轉陰性,或24 h尿蛋白定量正常;顯效:尿常規檢查蛋白減少2個“+”,或24 h尿蛋白定量減少≥40%;有效:尿常規檢查蛋白定量減少1個“+”,或24 h尿蛋白定量減少<40%;無效:尿蛋白無減少或增加。療效指標:尿相差(尿蛋白定性、紅細胞計數)、24 h尿蛋白定量、腎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尿相差每兩周復查1次,24 h尿蛋白定量、肝腎功能每4周復查1次。
1.7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尿蛋白、尿紅細胞、血肌酐、血尿素氮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后兩組尿蛋白、尿紅細胞、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均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尿蛋白、尿紅細胞、血肌酐、血尿素氮變化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尿蛋白、尿紅細胞、血肌酐、血尿素氮變化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n尿蛋白(g/24 h)尿紅細胞(萬/h)SCr(μmol/L)BUN(mmol/L)治療組對照組30 30治療前 2.23±1.32治療后 1.12±1.14*#治療前 2.27±1.29治療后 1.68±1.37*19.62±11.30 10.66±6.70*#19.53±11.23 13.78±10.45*154.31±20.72 138.25±19.27*#153.26±23.65 144.38±22.79*9.34±4.87 9.07±5.62*#9.61±4.98 9.24±5.70*
慢性腎小球腎炎系指各種病因引起不同病理類型的腎小球彌漫性或局灶性炎癥改變,臨床起病隱匿,病程冗長,病情多發展緩慢的一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隨著病情發展,逐漸出現腎功能減退、貧血、電解質紊亂等,是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常見原因,現代醫學尚無針對發病機理治療的藥物,從中醫中藥方面尋求有效的治療辦法已成為許多腎臟病學者的研究方向[4]。越來越多的基礎及臨床研究表明:無論原發病如何,蛋白尿均可加速慢性腎臟病(CKD)的進展,直至發展為終末期腎病(ESRD),蛋白尿對CKD疾病預后的預測價值已經明確[5]。
中醫學古籍并無慢性腎炎、蛋白尿之病名,但根據臨床表現特征,類似中醫的“腎勞、腎風、水腫”等病證,目前大多數學者將本病歸于中醫學之“慢腎風”,中醫藥在慢腎風的治療上顯示出自身的特有的優勢與療效。我們認為慢腎風的病因為內、外因兩個方面。內因指正氣不足、臟腑虧虛,誠如《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臟腑功能的虧損,臨床上為肺腎氣虛、脾腎陽虛、肝腎陰虛和氣陰兩虛,說明本虛之源在肺、脾、肝、腎四臟,以脾腎虧虛為主。由于脾腎虧虛,脾不能運化水濕,腎失主水之職,致水濕內停而表現為水腫;脾氣虛不能升清,谷氣下流,精微下注,腎虛封藏失司,氣不固攝,精微下泄,導致蛋白尿、血尿等;脾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氣血生化乏源,加之脾不統血亦出現尿血,最后又可出現貧血之象。外因指風、寒、熱、濕等邪氣,風為百病之長,風性開瀉,可導致腎臟秘藏失司,精微物質下瀉,而出現血尿、蛋白尿等,風邪在慢腎風的發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瘀血亦是導致慢性腎炎病機的因素。如《素問·調經論》:“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金匱要略·氣病脈證并治》:“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均反映瘀血與本病有密切關系。《血證論》更詳盡地指出“血與水本不相離”;“病血者未嘗不病水,病水者未嘗不病血”;“瘀血化水,亦發水腫”;“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血結亦病水,水結亦病血”。皆為瘀血致本病的病機認識,瘀血存在于腎炎的各個證型之中。
我們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不斷總結,認為脾腎虧虛、瘀血阻絡是造成本病發生、發展的基礎,故采用補脾益腎、祛風通絡法治療。神農腎炎康是在上述理論指導而精心處方、篩選而成。方中黃芪味甘、微溫,具有健脾益氣、益衛固表、利水消腫之功效,大劑量使用療效更佳。現代研究證實黃芪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利尿、降壓作用,在治療腎臟疾病方面,能明顯改善高凝狀態,促使腎小球基底膜修復,降低腎臟病患者尿蛋白含量,改善低白蛋白血癥,延緩慢性進展性腎衰竭,調節降低的IgG水平,可調節失常的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增強抗感染能力,從而減少由于感染而引起的復發[6]。生地黃味甘、微苦、性寒,《本草經疏》云:“干地黃,乃補腎家之要藥,益陰血之上品”,方中取其補腎益精之功效,與黃芪共為君藥。山藥甘、平,歸肺脾腎經,益氣養陰、補肺脾腎;棗皮酸、微溫,歸肝腎經,補益肝腎、澀精固脫;仙靈脾補腎助陽、祛風除濕;黃精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等,共為臣藥以補益肺脾腎。另“久病入絡”,瘀血久留,津枯血燥,隱伏深潛,非草木之所能及,唯蟲類藥物走竄搜剔,才能祛死血頑痰;再則,根據風瘀相關互患,瘀血阻絡、導致風從內生,即“血瘀生風”,采用“治血先治風、風去血自通”的觀點。因此,佐以水蛭、蟬蛻、白僵蠶等蟲類風藥以達祛風、瘀散、絡通之目的。使以川芎行氣通絡,一方面補益藥物偏多,行氣通絡以防滋膩壅塞有礙氣機通暢;另一方面通絡祛風。綜上所述,全方共奏補脾益腎、祛風通絡之功效。
本研究通過運用具有補脾益腎、祛風通絡的神農腎炎康防治慢腎風,結果顯示可明顯改善患者疲倦乏力、浮腫、面色無華等癥狀,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降低血尿、蛋白尿,保護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同時為補脾益腎、祛風通絡法防治慢腎風提供了理論和臨床依據,可進一步推廣運用,造福廣大慢性腎病患者。
[1]王海燕.腎臟病學[M].第 3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97-702
[2]劉寶厚,許筠.慢性腎小球腎炎的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試行方案)[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6,40(6):8-9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002)[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63-168
[4]韓春紅,李強,劉紅.益氣活血化瘀法治療慢性腎炎血瘀證64例療效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08,35(3):401-402
[5]高翔,梅長林.蛋白尿引起慢性腎臟病腎小管損傷的機制與治療[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8,24(3):210-213
[6]林飛進,黃金城,崔敏嫻.黃芪注射液對腎病綜合征患兒血生化和免疫球蛋白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8,9(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