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泉
(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第一醫院腎內科 株洲412000)
IgA腎病是指一組以腎小球系膜區顯著彌漫性IgA沉積為特征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血尿、伴或不伴蛋白尿,是臨床中導致腎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原因[1]。本病尚無滿意的西醫治療方案,筆者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中醫辨證治療IgA腎病患者42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腎內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并經外院腎活檢證實為IgA腎病,且尿蛋白<2.0 g/24 h,SCr<265 μmol/L 的患者84例,同時排除繼發性腎小球腎炎、系統性紅斑狼瘡以及惡性腫瘤、精神疾病等。按患者就診順序,采用SPSS16.0產生的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2例。治療組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25~53歲,平均(32.7±9.4)歲;病程 3 d~11 年,平均(31.9±27.5)個月;伴腎功能不全者7例。對照組中男 21例,女 21例;年齡 24~55歲,平均(33.4±9.7)歲;病程 1 d~11年,平均(32.3±28.7)個月;伴腎功能不全者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低鹽低脂、優質低蛋白、低磷飲食,合并有高脂血癥者選用他汀類藥物。對照組口服貝那普利10~20 mg/d,若有副反應,則改用厄貝沙坦150~300 mg/d。治療組則在此基礎上采用中醫辨證治療,基礎方:黃芪30 g、熟地15 g、山茱萸 15 g、山藥 15 g、丹參 15 g、川芎 10 g、丹皮10 g、小薊 10 g、白茅根 10 g、甘草 10 g;加減:少氣乏力、口干咽燥者,加五味子10 g、麥冬10 g;瘀血內阻者,加雞血藤10 g、赤芍10 g;水腫明顯者,加豬苓10 g、車前子10 g;潮熱盜汗、手足心熱者,加知母10 g、地骨皮10 g;每天1劑,水煎溫服,2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8周。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SCr、BUN、24 h尿蛋白定量、尿紅細胞計數、IgA水平;以及按患者中醫證候(面肢浮腫、少氣乏力、腰脊酸痛、畏寒肢冷、疲倦乏力、食少納呆六項主證)無、輕、中、重分別計0、1、2、3分評價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
1.4 療效評價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擬定。臨床控制:各實驗室指標恢復正常,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尿常規顯示蛋白和RBC減少2個“+”,腎功能基本正常,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尿常規顯示蛋白和RBC減少1個“+”,腎功能有所改善,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各實驗室指標和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好轉甚至加重。
1.5 統計處理 使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療效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標準α=0.05。
2.1 兩組治療后療效對比 兩組患者均接受完8周的治療,治療組總有效率達81.0%,略高于對照組的71.4%,但經秩和檢驗,兩組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1.213,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各指標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SCr、BUN、IgA、24 h尿蛋白定量和尿紅細胞計數均明顯下降,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組間比較,治療組SCr、BUN、IgA、24h尿蛋白定量和尿紅細胞計數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實驗室各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實驗室各指標對比(±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n時間SCr(μmol/L)BUN(mmol/L)IgA(g/L)尿RBC(×107/L)24 h尿蛋白(g)治療組對照組42 42 42 42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52.7±32.7 72.5±17.4*#155.6±32.9 92.6±19.5*5.53±1.12 4.95±0.86*#5.51±1.09 5.22±0.93*5.03±1.05 3.52±0.71*#5.07±1.03 4.12±0.87*66.7±21.6 36.4±11.2*#67.3±22.1 44.5±12.6*1.45±0.37 0.65±0.25*#1.50±0.39 0.96±0.31*
反復發作的血尿和蛋白尿是IgA腎病的主要臨床表現,而血尿和蛋白尿又作為獨立的致病因子加速本病的病理過程[3]。臨床上多主張通過防治感染、調節飲食、控制血壓等措施進行處理,對于24 h尿蛋白大于2 g的,可考慮加用糖皮質激素治療,但療效并不滿意[4]。
中醫學沒有IgA腎病這一病名,但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中醫的“尿血、腰痛”等范疇。患者多因腎氣不足、封藏失職,致使陰血等精微物質隨尿排出,故見血尿和蛋白尿[5]。因此,本病主要病機在于腎氣虧虛或氣陰兩虛,故患者除了血尿和蛋白尿外,出現少氣乏力、手足心熱、腰痛咽痛等癥。本研究方中黃芪大補元氣,熟地、山茱萸滋補肝腎、秘澀精氣,加上山藥健脾補虛,諸藥共補肝脾腎,以補益固攝氣血;少添丹參、川芎、丹皮以行氣活血,防固澀留邪;小薊、白茅根清熱涼血止血,甘草調和諸藥;另根據兼證加減用藥,以扶正祛邪為原則,達益氣養腎、涼血清利之功。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中醫辨證治療IgA腎病能提高臨床療效,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腎功能,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應用。
[1]曾春,葉琨,龔智峰,等.骨化三醇聯合厄貝沙坦治療IgA腎病的臨床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23):4279-4282
[2]鄭曉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56-162
[3]陳淑娟,羅仁.益氣養陰涼血法聯合替米沙坦治療原發性IgA腎病的效果[J].廣東醫學,2014,35(10):1612-1615
[4]王耀獻,孫魯英,劉尚建,等.IgA腎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病理相關性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21(3):151-154
[5]許超,鄧躍毅.中醫治療 IgA 腎病現狀[J].山西中醫,2014,30(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