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生眾
(湖南省張家界市人民醫(yī)院 張家界427000)
腸梗阻是外科臨床上的常見病與多發(fā)病,是由于腸管生理功能改變所致[1]。多數(shù)腸梗阻發(fā)生在手術治療之后。傳統(tǒng)治療方法為保守治療及開腹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因治療不徹底,易導致復發(fā);而開腹手術治療,腹腔術后易發(fā)生粘連,有資料統(tǒng)計:有80%左右患者在行開腹手術治療后會發(fā)生腹腔粘連,約有30%的患者會發(fā)生腸粘連[2]。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與成熟,其已被廣泛應用于各類疾病治療中,本文選取腸梗阻患者25例,采用腹腔鏡下手術治療,取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腸梗阻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 34~72 歲,平均年齡(50.6±11.4)歲;病史2~16年,平均病史(5.2±2.6)年?;颊吣c粘連類型分為:腸管同原切口粘連17例、腹壁粘連12例、腸管間粘連9例、網(wǎng)膜同原切口粘連8例和廣泛粘連4例。腸粘連發(fā)生原因分為:手術所致32例、外傷所致11例和腹腔感染所致7例。將5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腸粘連發(fā)生原因和腸粘連類型等數(shù)據(jù)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下手術治療: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在臍孔附近做一小切口,置入氣腹針常規(guī)行二氧化碳氣腹,置入腹腔鏡,行腹腔探查,對粘連部位行松解時,使用無損傷腸鉗對腸管適當牽引,達至一定張力后,再使用超聲刀行分離,術中應采取鈍性與銳性分離相結合方法行腸管與切口分離,對腹壁與大網(wǎng)膜處出血采用電凝止血;對于腸管壁出血采用縫合或壓迫方法止血;對于粘連部大網(wǎng)膜內(nèi)存在的較粗血管,應行鈦夾夾閉;術后給予患者行胃腸減壓,并給予吸氧,以促進二氧化碳排出。對照組患者采用開腹手術方法治療: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在梗阻部做切口,在手指保護下切開腹膜,尋找至梗阻部位后,切除粘連部,行腸管吻合,縫合切口。
1.3 評價指標 兩組患者均隨訪3年,統(tǒng)計患者腸梗阻復發(fā)情況。兩組患者術中和術后觀察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蠕動恢復時間和住院治療時間等。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或例數(shù)來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和術后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蠕動恢復時間和住院治療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指標比較(±s)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腸蠕動恢復時間(h)住院治療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tP 53.6±14.2 95.3±21.5 16.58<0.05 31.8±5.6 192.5±26.7 24.62<0.05 19.4±5.1 49.7±3.4 11.49<0.05 4.7±1.5 9.8±3.2 8.74<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25例患者中,術后3年內(nèi)復發(fā)1例,復發(fā)率為4.0%;對照組25例患者中,術后3年內(nèi)復發(fā)4例,復發(fā)率為16.0%:兩組比較,觀察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P<0.05。
腸梗阻是由多種因素引發(fā)的腸管內(nèi)容物不能按常規(guī)運行,造成腸管堵塞而發(fā)病,其具有起病急、病情發(fā)展快速和患者合并癥多等特點,若臨床不能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癥狀,危及患者生命[3]。
目前,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與成熟,腹腔鏡在對腸梗阻的治療上發(fā)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腹腔鏡下行腸粘連松解術時,具有診斷明確、探查范圍廣、對機體損傷小等優(yōu)點[4]。其與開腹手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勢:(1)在遠離原有手術創(chuàng)面處行全面探查,保留了腹腔內(nèi)原有解剖結構,為下一步的分解操作帶來了便利,此外,手術操作時,術野較開闊,在直視下可遠離炎癥部位行手術操作[5],且分離的范圍較小,有效地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術中出血量。(2)開腹手術切口較大,患者術后疼痛明顯,而腹腔鏡下手術治療,手術切口小,疼痛感輕,加之腹腔鏡下行腸粘連松解術,其對腸管刺激性較小,患者下床活動時間與開腹手術相比明顯提前。觀察組患者術后當日或次日即可下床活動,使患者胃腸功能恢復較快,進食提前;進食后,機體得到了較好的營養(yǎng)支持,也明顯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治療時間。(3)對于病變范圍廣、處理難度較大的病例,術中我們選擇擴大一個切口,將破裂的腸段拉至體外行修補,再回納至腹腔,該方法減少了對腸管過度刺激及敷料堵塞等,降低了腹壁與內(nèi)臟損傷程度,從而也避免了開腹手術引發(fā)患者全身炎性反應與異物污染腹腔的弊端,可有效預防術后粘連復發(fā)[6]。綜上所述,對于腸梗阻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能夠減輕對腸管與腹壁的損傷,患者下床活動時間早,對促進患者康復及降低復發(fā)率均有重要作用,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譚志軍,谷川,張國梁,等.經(jīng)肛腸梗阻導管聯(lián)合腹腔鏡手術治療結直腸惡性梗阻[J].中華外科雜志,2011,49(6):522-525
[2]許超,池畔.腹腔鏡與開腹結直腸癌根治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率比較的Meta 分析[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2,15(10):1044-1047
[3]李俊.腹腔鏡在小腸梗阻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2,21(2):164-165,168
[4]盧星榕,池畔,林惠銘,等.腹腔鏡與開腹結直腸癌切除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的診治[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2,19(1):93-95
[5]牛利新,劉東旭,郭強.腹腔鏡治療腸梗阻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刊,2013,48(6):80-81
[6]李國勝,劉俊英,胡三元.腹腔鏡手術治療腸梗阻的臨床體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1,16(10):768-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