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華莉
(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心內科 成都611130)
冠心病是指因為脂質代謝發生不正常,人體血液中的脂質沉著在原本光滑的動脈內膜上,并且形成類似于粥樣的脂質物質堆積形成白色斑塊,臨床將這種情況稱為動脈粥樣硬化[1]。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冠心病在我國的發病率較高,對患者的生命及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在積極采取有效救治措施的同時,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是確保患者預后的關鍵[2]。本文對冠心病患者開展優質護理,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來我院治療的冠心病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為自愿參加臨床試驗,無精神障礙,有正常的語言和思維能力。所有患者按照隨機對照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1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22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60.22±18.03)歲;實驗組中男31例,女 20例,年齡 45~77歲,平均年齡(61.05±16.3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實驗組:采用優質護理:(1)基礎護理:護理人員每天指導護理員掃床,保證床單的清潔、整齊,保證患者的舒適;對于身體較弱需要臥床的患者,護理人員應根據評分建立翻身卡,按時協助患者翻身,防止發生壓瘡。(2)密切觀察病情:嚴密觀察患者的血壓、脈搏、心率、神智及瞳孔情況,做好記錄;實施床旁交接班,經常詢問患者的狀況,若患者出現面色蒼白、發紺、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尿少或無尿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立即通知醫生并配合醫生搶救,保證患者的安全[3]。(3)飲食護理:選擇易消化、低脂、低熱量的飲食,選擇優質蛋白、注意鈣和鉀的補充,多食用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預防便秘,多食用芹菜、薯類、香蕉等粗纖維的食物,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如高糖、高熱量飲食[4]。(4)專科護理:做好疼痛部位的觀察及評估,制定緩解疼痛的方法,加強觀察,積極吸氧,監測生命體征,遵醫囑應用硝酸甘油等藥物,做好冠心病一、二級預防,防范高血壓、吸煙、糖尿病、肥胖等危險因素[5]。(5)康復護理:在住院康復期間加強心理護理、健康宣教,鼓勵患者自理生活,以減輕長期臥床造成的心理、身體不適感,減少靜脈血栓、壓瘡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堅持散步,制定康復計劃,使日常生活全面恢復[6]。(6)出院指導:定期電話隨訪,定期復查,發現異常及時就診。
1.3 效果評定 采用SF-36量表對患者生存質量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表明效果越明顯。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實驗組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合理用藥、規范飲食及自我監測分數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生理功能 社會功能 合理用藥 規范飲食 自我監測對照組實驗組51 51 76.85±8.21 84.01±9.81*64.73±7.53 79.61±9.23*46.31±7.12 72.02±8.26*43.00±7.23 73.69±9.26*54.82±4.62 68.51±5.81*
2.2 兩組患者臨床情況比較 實驗組心率、血壓較對照組下降,心絞痛患者例數、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心率(次/min)收縮壓(mmHg)心絞痛[例(%)]住院時間(d)對照組實驗組51 51 92.62±12.13 74.81±10.25*168±18 145±14*30(58.82)14(27.45)*25.84±6.22 18.59±4.38*
冠心病是常見的心血管系統疾病,臨床表現為心悸、胸骨后疼痛、窒息感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護理模式的改變,患者往往不僅是需要治療疾病,更要重視護理工作能否協助醫療,促進患者的康復。從2010年開始,全國大范圍的醫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活動,為患者提供全面細致的護理服務。在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活動中,護理人員的職責是更好地為患者服務,讓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的安全感和可信程度,全面落實護理人員的職責和義務,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幫助[7]。護理人員要本著讓患者滿意、政府滿意、醫生滿意、領導滿意、社會滿意等6個滿意的精神,為患者服務。護理人員應夯實基礎護理,優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務品質,深化護理內涵[8],促進護理質量的提升。優質護理服務能夠以護理人員為中心,以服務為核心,將時間還給護理人員,讓護理人員更多的與患者交流。部分臨床護理人員對基礎護理的重視不夠,導致長期臥床患者出現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導致護患關系的緊張。如何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護理人員首先要提高自身對優質護理服務的認識,改變傳統的護理觀念,明確責任,重視康復訓練及心理指導,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工作認真負責,理論結合實際,認真觀察病情,重視安全管理,明確責任和義務,工作勤勤懇懇,為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服務。
本文研究顯示,實驗組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合理用藥、規范飲食及自我監測分數均高于對照組,實驗組心率、血壓較對照組下降,心絞痛患者例數、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對冠心病患者采用優質護理,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宋艷平.健康處方在冠心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1):279-280
[2]劉群,趙冬,王薇.冠心病二級預防實施措施研究進展[J].心肺血管疾病雜志,2007,26(3):190-192
[3]陳蕾.優質護理在冠心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603-604
[4]梁湘琪,龐明,李維,等.護理干預對老年冠心病合并抑郁癥病人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0,24(10B):2668-2669
[5]呂文芬.優質護理在冠心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3,12(5):62-64
[6]姜慧.優質護理在冠心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2013,34(3):537
[7]陳銳貞.優質護理對防治肝性腦病發生的作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10):1673-1674
[8]陳倩.優質護理在冠心病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22):3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