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瑞 本刊記者 蔡蘭

學院全景
學歷歧視、就業歧視、社會尊重不夠、上升空間限制……曾幾何時,職業教育承受著各種“負面態度”。但現在,這樣的“觀念沉疴”正逐漸被打破。從“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到“條條大路通羅馬”,教育觀念的轉變是一種社會的進步,也逐漸取得社會的認同,而整個社會對于“人才”二字的解讀發生了多元化偏轉。
當前,在社會經濟新常態下,就業形勢也迎來新變化:“大學生一職難求,職教生一技在手”的新格局動搖了二者之間的“PK”天枰。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50強之一、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四川工院”)就業處主任張文龍說,在社會需求導向下,更加務實、注重實效的社會發展趨勢,也為職業教育發展迎來了黃金期。
見到張文龍時,他正在辦公室整理著畢業生的就業統計表。在前不久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又稱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50 強)”名單中,四川工院是我省唯一入選的高職高專院校。
“學院能夠獲得這項殊榮我們感到十分高興。”張文龍說,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遴選表彰活動于2009年9月啟動,每年度分別在全國范圍內的各級普通高等學校中遴選50所就業工作具有典型示范引領作用的高校。“該活動旨在推動高校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開創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新局面。”
他微笑著從文件袋里拿出2014屆畢業生初次就業表,上面顯示“全校3817 名各類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98.64%。”而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2014 年全國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超過70%,四川省教育廳發布的我省數據為85.23%。
從數據來看,職教生的就業情況要好于大學生,“這是社會用工用人的價值導向發生了變化。”張文龍說,擁有“一技之長”職教生更容易滿足企業的“口味”,“可以說是拿來就能用”,在職場競爭中更具備優勢。
職業教育培養的“學霸”是強調應用技能的“實戰型”,這樣的人才往往更能得到企業的青睞。
六月高考過后,參加完高考的學子除了可以肆無忌憚地放松一把外,還面臨著學校選擇和專業選擇的難題。除去高考分數因素外,高考學子在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之間又該作何選擇呢?
對此,從事職業教育工作多年的張文龍頗有心得。他認為,普通高等教育主要致力于培養科研型人才,科研型人才是社會前進的動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實際上能從事科研活動也僅僅只有少數人,更多的人還是屬于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就必須要依靠職業教育了。“設計一張圖紙可能只需要一位設計師,但是要將圖紙變成實實在在的產品則需要一條生產線,需要更多的人將圖紙變成實物。”
在張文龍看來,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是互補的,二者的結合“可以進行人才培養的多層次開發。”而這樣的“開發”就曾發生在該校2013屆畢業生張濤(化名)的身上。在高中時代,張濤曾是學校有名的“刺頭”,高考“失利”沒有出乎家人和老師們的意料。在父親的勸說下,他來到四川工院學習汽修的“一技之長”。沒想到的是,“坐在教室里就不安分”的他動起手來還很有“天賦”,非但沒感覺到枯燥,反而成了班里的“學霸”。畢業后,在學校的推薦下,他進入一家著名品牌汽車的4S店,成了業務骨干收入不菲。
在四川工院,“刺頭”變“學霸”“后進”變“先進”的青年“逆襲”故事還有不少。張文龍認為,當前社會流行的“藍領精英”一詞正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人才的輸出,不單是高校教育,職業教育同樣能夠勝任。職業教育培養的‘學霸’是強調應用技能的‘實戰型’,這樣的人才往往更能得到企業的青睞。”
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針對性進行培養,以校園為紐帶,實現企業與人才之間的無縫對接。
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優,辦學也是如此。要想從全國眾多高校中脫穎而出,沒有特色是行不通的。張文龍指出,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創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同培養機制,為企業定制型培養人才是四川工院的制勝“秘籍”,也是今后發展重點。
在四川工院,開放式的教學不僅體現在教學地點、課程設計、課時安排等方面,還有授課的教師,他們中不僅有本校的教授、工程師,還有社會知名企業的一線能人。
年初時,來自一家著名連鎖酒店的大廳經理就為餐廳服務專業的學生上了一堂實戰課。“臺布、餐碟、酒杯等擺放要美觀大方,酒杯間隔要達1厘米,三杯成一直線,與骨碟中心點和臺面中心點連線垂直……”課堂內,同學們都目不轉睛地盯著授課教師的一舉一動。“這些都是真功夫。”不少學生稱贊,“老師教大家的都是一線的工作經驗和要求,全是‘干貨’,一出去就用得著。”
四川工院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中,“三引三進”是精髓。緊跟社會需求,學校跟企業通力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學校把企業引入校園、產品引入實訓、工程師引入課堂;讓教師進入車間、學生進入工段、教學進入現場。學生每學期有一半的學時用來學習理論知識,另一半的學時則用于操作實踐。學校在校內建立“校中廠”,且與企業車間標準一致,讓學生在校內實習、實踐,讓老師走入車間教學,讓工程師到車間親自示范。
在四川工院,每年還會定期舉辦職業技能大賽,通過以賽代練的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檢驗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去年10 月,中國技能大賽——四川省德陽市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就在四川工院舉行。此次技能大賽參賽共分化學檢驗工、汽車修理工、鋼筋工、砌筑工、裝飾鑲貼工以及維修電工等八個項目。118名參賽選手來自德陽不同地區,不同的技術崗位,參加現場競技。比賽中四川工院奪得了多項第一的好成績,充分展示了良好的業務技能和高素質的職業風采。
一名參會企業代表坦言,通過校企合作的形式,讓企業直接參與到人才的培養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針對性進行培養,以校園為紐帶,實現了企業與人才之間的無縫對接。”
在搭建校企合作定制人才輸送的基礎上,學校采用互聯網思維模式,努力開創“互聯網+就業指導”的新模式。
對于職業教育而言,就業率是不可回避的“硬指標”。四川工院一次性簽約率連年位列四川省普通高校前茅,多年保持在98%以上的“高水平”,受到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的一致好評,除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探索,全程精準指導就業工作功不可沒。

實訓操作
在搭建校企合作定制人才輸送的基礎上,學校突破傳統的舉辦招聘會等模式,在信息化時代,采用互聯網思維模式,努力開創“互聯網+就業指導”的新模式。
當前,學校開辦學生就業網,學校通過就業網發布企業招聘信息,學生通過就業網報名參加面試,學校通過就業網了解到每一位學生每次面試了什么公司,報名參加了幾次面試等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精確指導幫助學生就業。
同時,學生到就業處領取三方協議,就業處會對學生的就業信息進行統計,提醒學生簽訂三方協議的注意事項。簽訂勞動就業合同時,就業處還會進行登記,為學生參考合同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說白了,就業網是學生和學校之間的紐帶,學校可以通過就業網了解到學生找工作的全程,目前是否就業,在何處就業,就業情況如何,對學生就業工作進行全程監控。”張文龍介紹說。
此外,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對就業有更清醒的認識,學校還實行了就業工作全程全員化。張文龍說,學校在輔導員、班主任的基礎上,還為每個班級配備一名由校領導、中干、教授擔任的班級導師。導師制實行后,“即使是在今年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截至目前為止,初次簽約率已達90%。”
職業教育已經站在“彎道超車”的歷史拐點,四川工院將致力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實現“超車”奠定堅實的基礎。
“人才是強校之基,創新乃立校之本。”盡管已經站在同行高位,但四川工院仍不斷快馬加鞭。
作為一所隸屬于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現有教職員工969 人,聘有數十名國內外著名教授、專家為客座教授,建立有600余人的“企業兼職教師人才庫”。學校堅持走內涵發展道路,強化專業建設,促進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現設有13個教學系部,建立了成人教育學院、培訓中心、3個技術中心、11個研究所(中心)等教學、實訓、科研機構,開設有57個專業或專業方向,是全國機械行業“數控”“焊接”專業的牽頭院校,擁有數控、焊接、電氣等一批國家、省級精品專業。
對于學校獲獎,張文龍感到十分高興,而他更高興的是看到這幾年,國家對于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首次出現在中共中央1985年《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其后1991年、2002年、2005年三次國務院關于職業教育的決定都秉承了“大力發展”這一工作方針。2014年國務院決定遵循黨的十八大精神,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從“大力發展”到“加快發展”,“這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工作方針的重大調整,也給職業教育戰線人士吃了一顆定心丸。”
張文龍表示,當前在經濟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就業形勢將更加復雜,也將更為嚴峻。“是挑戰也是機遇”,他表示,職業教育已經站在“彎道超車”的歷史拐點,四川工院將緊緊抓住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四川裝備制造業蓬勃發展的戰略機遇,確立“體制創新,開放辦學”的先進辦學理念,致力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實現“超車”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