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何彬成都市就業服務管理局綜合處處長
記者:陳琳
成都把就業工作放到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以穩增長促就業。今年以來,成都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近期出臺的《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將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拓展就業空間,以服務業、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擴大就業容量,促進民生改善、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和諧穩定。
那么,就目前而言,成都的就業形勢發生了哪些變化?新政策對擴大就業產生哪些深遠影響?具體又將如何實施?
記者:今年以來成都市就業形勢如何?
何彬:2015年以來,受到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雙重影響,成都市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在年中實現企穩回升。
1—6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3.48萬人,完成全年20.5 萬人目標的65.74%;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再就業4.16 萬人,完成全年5.55 萬人目標的74.96%,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就業9877 人,完成全年1.38 萬人目標的71.57%。全市發放失業保險金14.16 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新增轉移就業5.32萬人,全市勞務轉移輸出193.5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5%。
目前,我市尚未將新業態新崗位的就業人群納入城鎮新增就業統計范圍。據工商部門統計,在今年“創業天府”行動中,全市新增電商等小微創業企業1.6 萬戶,預計吸納就業3萬余人目前未納入統計。由此,上半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應比去年同期略有增加。

雖然,全市的就業形勢總體趨穩,但局部壓力依然存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涉及的大型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增多;加工制造業中的勞動密集型代工企業訂單減少,產能下降,崗位流失比較嚴重。同時,預計我市今年高校畢業生將達5.36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依然較大。
下半年,我市經濟發展仍將面臨外部環境錯綜復雜的形勢,隨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等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地,影響經濟運行的積極因素也將進一步顯現。就業增長與經濟發展密不可分,我們將密切關注全市就業形勢的變化,關注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群體以及人力資源市場的新特征和新問題,切實做好各項民生工作。
記者:2015年上半年,人力資源市場和人才市場供給情況,崗位情況如何?
何彬:據我市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實名制信息系統監測顯示,我市人力資源市場供需總體平衡,1—6月,我市監測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向社會提供各類崗位8.76萬個,入場登記求職者8.05萬人,求人倍率1.09。從產業需求狀況看,第一、二、三產業需求人數所占比例依次為0.85%、26.80%和72.35%。從技能人才供需狀況看,中級專業技術職務求人倍率達到3.59,其余技術等級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均小于1。
記者:我們一直強調經濟發展要把擴大就業放在首要地位,目前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在于勞動者就業能力與產業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本不匹配,對于這個問題就業部門怎么看?對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方面我們有哪些創新舉措?
何彬:當前成都產業結構調整呈現出大規模、長鏈條、多集群、高技術特點,對技能勞動者的總體需求增大,素質要求更高;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也迫切需要優化和提升高技能人才隊伍素質;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加快發展,更需要一批掌握現代服務技能的高端人才。從農村轉移出來勞動力普遍低技能、少專長,且高校畢業生的專業、素質、就業意愿、擇業觀念與市場需要不相適應的矛盾短期內也還難以化解,造成了勞動力結構性矛盾和人才短缺的現象在一定時期內仍然存在。
為化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我們一是將改革作為化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深入推進成都市就業培訓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培訓目錄和補貼標準的定期發布機制,開發滿足勞動者需求的多種培訓方式和補貼機制。二是啟動國家技能振興綜合示范區暨國家技能城市創建試點——“技能成都”的創建工作,形成職業培訓促進就業和穩定就業的良性工作格局,建立培養體制完善、考核評價科學、激勵保障健全的技能人才工作機制。三是實施“互聯網+就業創業培訓公共服務”,通過建立在線視頻培訓、用工信息發布、創業公共服務、就業創業大數據分析決策等四個系統,為我市城鄉勞動者提供均等的就業創業培訓、職業介紹、創業服務。四是繼續實施系列培訓就業行動計劃,鞏固發展我市大培訓大就業工作格局。
記者:市政府近期出臺的《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對促進就業有何實際意義?
何彬:今年以來,國務院和省政府先后出臺了國發〔2015〕23 號和川府發〔2015〕38 號文件,從改革財政、稅收、金融、商事制度和加強就業創業服務等方面對促進就業創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把創業和就業結合起來,明確了一系列促進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以鼓勵創新創業為鮮明特征的新一輪積極就業政策體系。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文件精神,我市出臺了《成都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從5 個部分24 條具體措施,明確責任部門,在鼓勵、吸引和支持建設創業創新公共平臺、實施以“創業天府·菁蓉匯”為引領的五大創業行動計劃和創業活動、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切實加強就業創業服務和職業培訓等方面著力突出成都特色,集成延展創新,確保完善培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引擎的政策措施能夠落地有聲,有力促進民生改善、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和諧穩定。
記者:請給我們介紹一下“創業天府”的定位以及“創業天府——642專項行動計劃”。
何彬:“創業天府”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由市政府牽頭啟動的促進創新創業行動計劃。“創業天府”以“知識青年”為生力軍,強化企業創業主體地位,把握全球科技經濟一體化趨勢,順應互聯網跨界融合創新潮流,加快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降低創業門檻,拓展創業空間,釋放創業紅利,激發各類創業人才活力,營造全社會支持參與創新創業氛圍,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局面。截止6 月底,全市建成創新創業載體106 家,“創業天府”支持項目400余個,全市新增電商等小微創業企業1.6萬戶,吸納就業3 萬余人,以2億元財政投入帶動企業和社會投資超過30億元,成都還成功獲批國家首批同時也是西部唯一的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
“創業天府——642專項行動計劃”圍繞“創業天府”行動計劃的總體部署,通過青年、返鄉農民工、殘疾人、巾幗、職工和民營企業等六項創業行動計劃,將六項行動計劃作為促進創業的著力點,實施“互聯網+創業公共服務”、“創業培訓+”、創業平臺建設和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創建引導等四項工程,加大創業園區建設,提升創業孵化能力,發展“互聯網+公共創業服務”網絡體系,提升公共創業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國家級創業型城市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深化區域合作,優化成都經濟區創業環境,推動區域內創業者創業能力提升。通過創業大賽和創業博覽會兩項活動,進一步展示成都的創業文化和創業成果,力求在全社會形成“百姓創業家業、能人創企業、企業創大業”的生動局面,進一步打造“成都創業、創業都成”的城市名片,樹立關注創業、支持創業、參與創業的良好社會氛圍。
記者:下一步對促進成都就業創業在政策、方向、力度等方面的目標及打算?
何彬:下一步,我們將不斷擴大全市就業規模,年均新增就業20萬人以上。首先將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拓寬創業融資渠道鼓勵大學生創業。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動態兌現“不挑不選,2個工作日幫助就業”的社會承諾。將特別關注極少數貧困群體,為他們提供精準的就業創業服務,通過就業扶貧使貧困群體盡快實現脫貧。
其次,深化職業技能培訓改革。開發滿足勞動者需求的多種培訓方式和補貼機制。探索建立網上就業培訓平臺,方便勞動者學習掌握多樣化的就業技能。實施“技能成都”工程,開展國家技能振興改革試驗區創建工作,以市場急需緊缺的技能人才為培育重點,實現技能培訓與我市產業發展布局、勞動者培訓需求、企業發展需要高度契合,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
還將強化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完善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推進公共就業信息服務平臺標準化建設。完善就業失業監測信息化系統,開展調查失業率統計分析,探索建立定期就業形勢研判機制和信息互聯互通長效機制。優化成都市公共招聘網功能,為招用工單位和求職群眾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實施“互聯網+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項目。以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監管方式、優化就業創業公共服務為重點,努力推進就業創業服務從傳統模式向“互聯網+”時代過渡,推動公共服務創新供給和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初步實現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全程信息化、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