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均
產業轉型升級必然淘汰落后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必將分流企業富余職工。妥善安置企業分流職工,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以攀鋼集團成都鋼釩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攀成鋼”)轉型升級為例,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產業轉型升級談幾點粗淺認識和思考。
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推進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實施意見》,攀成鋼為提升企業市場競爭能力,于2015年初啟動轉型升級,累計分流富余職工9521人。成都市青白江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及時跟進,著力從四個方面提供有效服務。
周密部署,及時應對保穩定。根據攀成鋼升級改造形勢任務,分類成立攀成鋼轉型升級政策法規宣傳、就業培訓、失業金兌付、社保關系轉接、檔案接收服務5 個專項小組,指導企業制定職工分流安置方案,提出建議意見;組織力量排查分析企業可能引發矛盾的潛在不穩定因素,形成《關于攀成鋼與川化公司分流安置方案比較及出現差異原因的分析》上報區委、區政府,及時做好預防預警工作。
精準發力,加強援助促就業。一方面,千方百計促進就業。積極與市級相關部門、周邊區(市)縣和區內企業加強聯系,加大就業信息收集更新力度,拓寬就業渠道。組織2場大型專場招聘會,吸引1.5 萬余名求職者參加、達成意向性用工協議2778人次。另一方面,加強就業創業培訓。制作《攀成鋼轉型升級分流人員情況調查表》,安排專人入戶調查,對有10人以上選擇的技能培訓專業實行無條件開班。截止2015年6月底,先后為1963名分流職工開展技能培訓,培訓后實現再就業1268人,再就業率64.6%;為540名分流職工開展創業培訓,培訓后成功創業291 人,創業成功率53.88%。

招聘會現場
上門服務,高效便捷惠民生。抽調17名業務骨干深入攀成鋼廠區開展集中服務,采取安排日程、發放號牌、延遲服務等方式,減少分流職工往返區政務中心辦事環節,縮短辦事時間,受到攀成鋼干部職工一致好評。優先為距退休不足兩年的分流職工辦理失業保險待遇核發,避免此類人員少享受1個月失業保險待遇的情況發生。
關注“草根”,扶持創業解民憂。針對攀成鋼分流職工就業壓力大的實際,積極盤活閑置資源,努力創造就業創業機會。整合鄉鎮、社區、城管等資源,先后規劃建設大彎街道花鳥市場、楊柳街中低檔餐飲休閑娛樂購物一條街夜市,利用征地拆遷未開工項目打造“青白江大草原”休閑創業區,幫助底層群眾創業增收。截至2015年上半年,大彎街道新增流動攤販和夜市攤販1181 個,實現靈活就業1900 余人,自主創業993人,創業帶動就業3000余人,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52個。
產業轉型升級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經的“陣痛”。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具有經濟社會工作雙重屬性,必須從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出發,積極與企業同擔當共進退。反觀成都市青白江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攀成鋼轉型升級的實踐,以下四個方面可資借鑒。
健全組織是保障。產業轉型升級中,企業分流富余職工時間緊、任務重。人社職能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及時建立專門機構進行安排部署,切實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同時積極尋求上級有關部門、周邊區(市)縣的支持,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服務產業轉型升級。
提前謀劃是基礎。產業轉型升級是一項系統工程,各階段各環節的工作既環環相扣又緊密相聯。人社部門必須提前與企業聯系,全面了解相關情況,共同研究分析面臨的就業援助、失業保險金發放、社保關系轉接等問題,逐一制定解決方案并抓好落實,為高效完成產業轉型升級服務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正面引導是關鍵。產業轉型升級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分流富余職工在所難免,爭取企業和分流職工的理解支持十分重要。人社部門必須發揮好杠桿調節作用,在服務企業的同時兼顧被分流職工的利益,重點就特殊工種提前退休、失業保險金領取、就業創業優惠等政策加強宣講,積極營造有利于產業轉型升級的良好氛圍。
主動服務是根本。產業轉型升級涉及企業及員工雙方利益。人社部門必須結合實際,認真履職、主動對接,及時解決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難,特別是要主動到廠區現場辦公,高效便捷、熱情周到地為分流職工做好就業援助、社保關系轉接、失業保險金發放等服務,多做安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工作。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產業轉型升級,既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又關乎勞動者的就業社保權益,是新時期人社領域面臨的新任務。調研認為,提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產業轉型升級效率,需要認真做好“三篇文章”。
完善就業培訓體系,提升就業競爭力。一是創新職業培訓模式。引導城鄉勞動者根據個人興趣自主擇校參加技能培訓,通過激發培訓積極性不斷提高培訓質量水平;推動職業培訓與充分就業有機結合,實行培訓補貼與培訓就業掛鉤,切實提高培訓后的就業率。二是學用結合、市場配置。結合產業經濟發展需求開展“訂單式”培訓,著力構建政府主導、校企對接、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就業培訓長效機制。三是構建勞動者終身培訓體系。大力實施就業技能培訓和崗位技能提升培訓計劃,鼓勵企業通過校企合作和帶徒傳技等方式,廣泛開展技能提升培訓和高技能人才培訓。
加大創業扶持力度,實現就業倍增效應。一是強化創業孵化園建設。積極整合工商、稅務、人社等部門和專家學者資源,組建“一條龍”創業服務機構,結合區域經濟特色打造滿足創新創業需求的各類創業孵化園,為初創企業提供創業場所,兌現扶持政策。二是加強創業金融扶持。設立政府創業扶持基金,加大創業補貼力度,引導銀行、擔保公司、貸款公司等社會資金支持創新創業,為創業者解決啟動資金難題。三是推動大眾創業。以“創業天府·菁蓉匯”為載體,舉辦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創業大賽或創業沙龍等活動,為創業者、企業家、投資人和專家學者搭建交流平臺,促進創業項目發展。同時,高度關注基層“草根”創業,通過劃定固定區域,設置各種形式的自由市場和經商場所,加強創業培訓和指導,促進“草根創業”蓬勃發展。
加強就業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覆蓋面。一是深化公共就業服務項目向基層平臺延伸。大力推進“人居為主、畫地為格、責任到人”的單元管理模式,提高公共就業服務的針對性。二是加強與企業之間的互動。建立健全空崗報備制度,認真開展求職登記、崗位推薦等服務,通過市場調節擴大就業服務覆蓋面。三是做好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服務。將就業困難人員納入臺賬進行動態管理,提供跟蹤服務,通過鼓勵用人單位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加強就業援助基地建設等托底安置政策,促進就業困難人員就近就地實現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