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辦事群眾向經辦人員咨詢相關業務

天府新區政務中心勞動保障服務區
為增加基層服務機構認定審核和業務經辦權限,讓用人單位和群眾少跑路,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社會事業局進一步提升簡政放權效能。截至目前,審批(服務)事項精減為202 項,在去年的基礎上撤銷24 項,合并26 項,下沉10項,優化33項,新增8項。
然而,業務整合與下沉,對基層工作人員的經辦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就業和社會保障處積極探索經辦服務人員培訓新模式,切實提高鎮(街)、村(社區)經辦人員的業務經辦能力,為百姓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
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轄13個鄉鎮(街道),涉及人口多范圍廣,經辦人員不足,經辦服務能力偏低,勞動保障工作開展比較困難。
“針對實際情況,基層服務窗口將實行一窗通辦,下沉各項業務,做到大事不出鎮,小事不出村。”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社會事業局就業和社會保障處負責人毛雪梅表示,從今年8 月起已有華陽、白沙、煎茶、新興、正興等5 個街道試點運行“一窗通辦”,計劃9月開始推廣到全區13 個鄉鎮(街道)。她說:“‘一窗通辦’不同于‘一窗辦理’。一窗通辦就是在一個窗口上,為老百姓把涉及社保、醫保、就業、教育等所有經辦事項全部辦完。同時,還要根據市場風險防控的要求,進行初審和交叉復核,有相關負責人進行監督管理。”
就業和社會保障處一位工作人員表示:“一窗通辦對經辦人員提出更高的標準。只有全面提升經辦能力和服務水平,才能為群眾提供更貼心的服務。”
隨著天府新區經濟不斷發展,勞動保障服務量呈急劇增長趨勢,由于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專業性、政策性較強,需要經辦人員有較強的業務能力。
“過去我們采取的是PPT、開大會、請老師講課等常規培訓模式。”就業和社會保障處負責人認為傳統的培訓模式存在不少弊端,經辦人員在培訓過程中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影響培訓效果,不利于天府新區的各項工作的開展。所以今年就業和勞動保障處為業務經辦人員搭建了一個網絡培訓平臺,預計10月上線。
據介紹,這是在全省范圍內率先打造的就業和社會保障經辦服務人員網絡培訓平臺。結合就業和社會保障信息系統業務模塊內容,針對業務經辦中的難點和重點,聘請專家或業務經辦能手錄制教學視頻,對業務流程、注意事項、風險點、防控方式進行解讀。“通過在線視頻教學的方式,改變傳統培訓模式時效性低、人員流動性大造成經辦業務易斷檔、工作經驗不足造成經辦易出錯等問題,經辦人員通過內網憑工號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進行在線視頻學習,并通過反復學習增強業務熟悉程度。”
為了實時檢測培訓效果,后臺還將現行政策、業務規程設計成試題庫,通過隨機抽取試題的方式讓經辦人員可通過網絡隨時進行學習和測驗,通過自我檢測的方式進行自我評估,促進經辦人員自發學習、自我提升。同時還制定多種考核方式,改變目前只學習不考核的現狀,通過統計在線學習時長、在線檢測、現場答題、經辦錯誤率、特殊問題經辦評價等多種方式綜合評價經辦人員業務能力,并將考核結果納入鎮(街道)年度目標、經辦人員績效進行管理,切實提升培訓實效。
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就業和社會保障處還提出了鄉鎮(街道)工作人員到區勞動保障服務區參加“現場輪訓”。
帥丹是華陽街道政務中心的一位經辦人員,目前正在區里接受輪訓,她對現場輪訓的模式表示認可,她說:“要實行一窗通辦,而我主要負責單位和個人社保經辦,對退休、就業、醫保等各方面的業務很陌生,所以我現在就要開始接觸。在這里我可以學到基本的知識,同時了解一些特殊問題的處理辦法。雖然我們能夠處理的業務有限,至少群眾問到的時候,我可以解釋這個問題,不至于無從回答。”
據介紹:“‘現場輪訓’要求轄區內13 個鄉鎮(街道)上報名額,共計81人參加,分組每周輪流到區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窗口接受現場實訓。通過實地觀摩學習,進一步提高經辦人員的業務水平。”就業和社會保障處負責人認為,“創新勞動保障培訓模式,能有效提升內部人員經辦能力,維護群眾切身利益。是對自己、對工作、對百姓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