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破解就業民生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制約瓶頸,2014 年,曾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就業先進工作單位”榮譽稱號的閬中市就業服務管理局,緊緊抓住“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一機遇,拉開了“就業服務業務工作下沉”的帷幕。歷經一年多時間的運行,呈現出特色創新、亮點紛呈的局面。在全市勞動保障所(站)全力履行就業便民服務的角逐中,南街社區勞動保障站脫穎而出,“小平臺”展現了“大作為”,成為全市勞動保障所學習追趕的標桿。
南街社區勞動保障站站長劉海云,原是北京聯想總部的一名白領,辭職回鄉后在閬中市南街社區負責勞動保障工作,面對基層一線的艱苦環境和陌生的工作崗位,她沒有畏懼,始終堅持對社區群眾、對本職工作負責,并承諾:實現南街社區就業便民服務工作全覆蓋。為踐行諾言,劉海云帶領站上僅有的一名工作人員,或請教于市就業局各業務股室的負責同志,或傾力于就業政策法規的字里行間,或遍訪于南街社區所轄的居民院落……
終于,南街社區勞動保障服務團隊對就業政策了如指掌,工作流程駕輕就熟,社情民意了然于心,開展就業便民服務工作有了足夠的底氣。

南街社區創業培訓班
南街社區位于閬中古城的中心區域,回族漢族居民混住,弱勢群體尤為集中,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下崗失業人員、“4050”人員、殘疾人員、“零就業”家庭人員,以及回鄉找工作的高校畢業生。
直面南街社區的現狀,南街社區勞動保障服務團隊立足群眾期盼和求助,務實提出了“三五”服務信念:一是“五勤”,即:腦勤、口勤、手勤、腿勤、體勤。二是“五對接”,即:勞動力資源與職業培訓對接,培訓與就業創業對接,優惠辦證與政策落實對接,就業與社保對接,公益性崗位與“零就業”家庭和特困就業人員對接。三是“五個第一”,即: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期盼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弱困求助放在“第一時間”,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
為堅守“三五”服務信念,南街社區勞動保障服務團隊始終堅持深入實際、深入小區、深入群眾,真正把心思用在就業便民服務上,把功夫下在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
南街社區勞動保障服務團隊攻堅克難,在“小平臺”上演繹就業服務工作“組合拳”。首先,依托社區場地,以專欄、園地為載體,宣傳就業政策、工作制度、流程常規等,讓辦事的群眾知曉并遵循;同時利用“逐院、逐棟、逐層、逐戶、逐人”地毯式摸排調查的機會,宣傳政策法規,讓受訪群眾全面了解政策。其次,根據市級要求,南街社區勞動保障站在全面詳實調查的基礎上,按照就業失業登記證辦理、申辦社保補貼、新增就業人員登記等,分門別類建立了11本基礎臺帳,做到了信息準確、管理有序。再次,針對社區內“4050”人員、下崗失業人員以及高校畢業生再就業和創業的意愿要求,南街社區勞動保障服務團隊主動配合市就業培訓中心,有針對性地舉辦了一期家政服務專業的再就業培訓和一期SYB創業培訓,參訓學員達80余人,成功實現再就業和創業40 余人。然后,針對招工難和求職難的“兩難”矛盾,南街社區勞動保障服務站定期舉辦社區內創業大學生代表座談會、下崗失業人員代表座談會、企業代表聯席座談會,促進了南街社區弱勢群體提升就業率。最后,南街社區勞動保障站還主動求助市人力資源市場支持,舉辦了南街社區首屆春季現場招聘會,在家門口實現了用工企業和求職者的對接。招聘會當天有30多人與企業達成了就業意向。
南街社區勞動保障站把惠民政策注入到群眾心中,把便民服務落實到群眾需求。當下,南街社區呈現出“四多四少”的局面,即:主動創業的多,等待就業的少;辦事求助找勞動保障站的多,越級直接到就業局尋訪的少;學習政策、擁護政策的多,惹是生非、無理取鬧的少;對勞動保障站的辛勤付出表達衷心感謝的多,抱著“該為我們服務”的論調少。正是因為南街社區勞動保障站就業服務團隊在“小平臺”上展現了“大作為”,贏得了社區民眾的良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