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娟
摘要:比較不同課標(大綱)精神指導下的教材,通過分析教材特點、編排體例、內容結構、教學評價等諸方面的異同,深入了解新世紀語文教學的前世今生,為建設高效語文教學尋找理論支撐,獲得有益啟示。
關鍵詞:教材;課標;教學評價;教學啟示
縱觀新世紀的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有教學大綱精神指導下的教材、新課標精神指導下的教材和現行的新課標修訂版教材(以下簡稱為:大綱教材、新課標教材和修訂版教材),通過比較教材特點、編排體例、內容結構,探尋不同教材的指導精神——課標(大綱)的差異,然后了解不同課標(大綱)精神指導下的教學評價,對建設高效的初中語文教學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教科書的特點
(一)教科書的編排特點。根據《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精神,修訂版教材在選文、練習、活動等方面的設計主要特點是:第一、教材力圖構建語文綜合實踐體系,注重教材的實踐性,自始至終把語文學習置于實踐活動之中。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各個環節的設計兼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第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內容設計上注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各自的發展空間。第四,遵循語文教育規律,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
與大綱教材和新課標教材相比,修訂版教材的區別在于既注重聯系生活,又對新課標教材中的個別過于強調人文性而減少了工具性成分的編排做了修改變動。關注到語文知識本身在體現教材的實踐性與綜合性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教科書的編排體例。修訂版教材的編排體例:主題單元、課外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附錄(大綱教材的編排體例: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語文實踐活動、漢語知識、附錄。)
主題單元的編寫體例,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不分文體,文白混編,大綱教材閱讀單元按照課文反映的生活內容編寫單元體例,由近及遠,注重文體,文白分編。
(三)教科書的內容結構。修訂版教材包括閱讀、寫作·綜合性學習、課外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附錄共五大部分。比較三本教材,他們的異同點有:
1.閱讀:一些課文在三本教材中都被選編,如《散步》《羚羊木雕》《春》《濟南的冬天》《皇帝的新裝》《論語》節選《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這些課文.三本教材賦予了不同的理解。
2.寫作:大綱教材有寫作知識專題介紹,新課標教材對寫作知識只字不提,修訂版教材又有寫作知識專題介紹,且都注重走進生活,說真話,訴真情。
3.口語交際:大綱教材有2次口語交際訓練,有明確具體的要求和技法指導要求:說話要態度大方,口齒清楚;說話要清晰簡潔。新課標教材和修訂版教材有口語交際的提法,沒有具體要求和技法指導。
4.綜合性學習:大綱教材沒有,新課標教材和修訂版教材有,新課標教材安排6個單元6次活動,修訂版教材安排3個單元3次活動,明顯減少。
5.大綱教材中語文實踐活動的漢字書寫,在新課標教材和修訂版教材里安排到附錄中。并且知識介紹逐漸趨于簡略化。
6.大綱教材里的漢語知識在新課標教材和修訂版教材里不再做系統介紹。新課標教材直接棄除,修訂版教材里在課文后有一點介紹,如在《春》一文后介紹比喻,在《濟南的冬天》一文后介紹比擬,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后介紹夸張。
7.大綱教材里的應用文知識被新課標教材和修訂版教材棄除。
8.新課標教材和修訂版教材新增課外古詩詞背誦和名著導讀兩部分,淡化文言文教學。大綱教材文言文選編8課,新課標教材和修訂版教材各選編4課。
二、教科書的指導思想
(一)課程性質:《大綱》表述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加進去“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的表述。《新課標(修訂版)》加進去“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的表述。去掉了《大綱》中“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表述。
(二)課程基本理念:《新課標》中“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新課標(修訂版)》改為“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新課標》中“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的“還應考慮”《新課標(修訂版)》改為“應特別關注”。
《新課標(修訂版)》中對于學習方式的表述指出:“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新課標》中未提及。
三、對語文教學的啟示
(一)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從細節做起,從字詞句入手,把語文夯實基礎知識不折不扣的落到實處。
(二)學語言沒有終南捷徑,美讀吟誦,是學語文的有效途徑。巴金背誦《古文觀止》200篇,茅盾背誦《紅樓夢》,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鴻著。
(三)寫作教學,提倡走進生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語文,來自生活。只有返回到生活中去,寫作才能找到“源頭活水”,感悟語文中的生活,享受著生活中的語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