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東


能源產業作為俄羅斯自蘇聯解體以來的支柱性產業,其戰略地位的確立既是2008年以前國際油價一路高漲推波助瀾的作用,也是國家經濟結構特點所導致的必然結果。目前,多數俄羅斯學者將能源產業視為國家復興、民族富強的有力武器,對以“能源經濟”為核心的增長模式充滿信心。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打斷了俄羅斯經濟穩步增長的發展形勢。受國際經濟復蘇緩慢、國際油價下跌以及西方制裁等多重因素影響,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在2014年更是跌落至了0.6%。經濟形勢惡化所導致的直接后果是通貨膨脹率上升、盧布貶值、能源價格不穩定及銀行貸款利率上調等一系列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因此,有必要從能源經濟產生的背景和發展特點入手,研究能源經濟對俄羅斯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進而分析非能源產業發展受阻的根本原因。
一、能源經濟產生的背景及發展特點
(一)俄羅斯能源經濟產生的背景
自1991年蘇聯正式解體之后,伴隨著國家意識形態的變遷,轉變的不僅僅是政治權力體系,更重要的是經濟體制的崩潰和重建。當葉利欽首次執政時,所面對的已不再是昔日以重工業為基礎、以各加盟共和國分工協作為構架,雖有瑕疵但總體向好的蘇式經濟模式,而是一個經濟總量僅占美國1/10,整個經濟體系處于崩潰邊緣、危若累卵的俄羅斯。此時,俄羅斯急切需要用最短的時間完成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縮小與西方各主要經濟體之間的差距。由此,蓋達爾、丘拜斯等人相繼推出了休克療法和私有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雖然,這種改革既是出于穩定國家宏觀經濟的需要,也是對后蘇聯時期漸進式改革失去信心和耐心后的無奈選擇。但是,由于改革本身嚴重背離了俄羅斯的國情、民意,其緊縮貨幣政策、大規模推行私有化、商業外貿自由化、商品價格市場化,這些原本在玻利維亞、波蘭等國獲得過巨大成功的改革手段,反使俄羅斯經濟遭受了滅頂之災。隨著1994年蓋達爾辭職,俄羅斯快速經濟改革之路愕然而止,在之后的整個葉利欽時代,俄政府對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始終含糊不清、前后矛盾。千年之交,俄羅斯國家最高權力平穩過渡,以普京為首的新一代領導人帶著新的經濟政策和政治主張入住克里姆林宮。這時,俄羅斯新權力層所面臨的任務,一是要在政治上盡快恢復國家秩序,打擊分裂主義和恐怖主義,維護國家領土完整;二是在經濟上要盡快恢復經濟增長,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結束近10年的動蕩局面。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不難發現,任何國家的政治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的發展態勢。對于當時的俄羅斯而言,加快能源輸出既能發揮俄在國際貿易中的稟賦資源優勢,又能在短時間內使國家擺脫債務威脅,因此,也就構成了能源經濟在俄羅斯產生的內部誘因。而外部誘因,則是2003年以來以石油為主要標志的國際能源價格屢創新高,能源收益豐厚而穩定,同時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經濟預測機構對未來能源供需缺口持續擴大的擔憂,也使俄羅斯看到了以能源經濟恢復昔日強國地位的捷徑。在內、外因素的雙重作用下,俄羅斯開始逐年加速擴大能源產能,并以之為主要出口創匯工具,將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發揮到了極致,能源輸出在俄羅斯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亦隨之逐年增強。
(二)能源經濟在俄羅斯的發展特點
第一,從國家整體宏觀戰略層面來看,能源經濟是俄羅斯實現對內、對外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也是俄羅斯經濟步入增長軌道的重要原因。在對內經濟政策上,俄羅斯以能源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提高居民生活及福利水平、帶動國內消費市場,在保持國家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同時,提高俄整體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在對外經濟政策上,則努力尋求建立新的國際能源秩序,充分利用對有限資源和自然財富的控制權,借以彌補外交手段的不足,實現國家經濟、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在2010年德國弗萊堡召開的第三屆德國—俄羅斯論壇上,俄能源專家瓦雷里.亞澤夫曾公開表示,俄政府正在醞釀“一個全球能源守則的概念”。而后,俄羅斯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構建國際能源新秩序的框架建議,如構建“天然氣歐佩克”等。這些建議雖未能實時奏效,卻也反映了俄羅斯掌控全球能源市場的強烈愿望。由此可見,能源—在俄羅斯政府所規劃的經濟發展路線中已擺脫了自然資源外部屬性的種種特征,轉而成為實現富國強民的有力“武器”。
第二,從政府投入層面來看,俄羅斯政府對能源產業的政策投入逐步擴大,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制定相關經濟政策,為擴大能源出口創造有利條件。如2010年1月俄政府決定對東西伯利亞所屬的22個油田實施原油出口零關稅政策,以及《2030年前能源戰略》的頒布實施等;二是,制定具有明顯地緣政治特征的對外能源政策,增強俄羅斯能源輸出對全球能源走勢的影響力;三是,逐步削弱私營能源企業在能源出口中的份額,加快實施能源產業國有化戰略,力圖保持國家對國內能源生產、運輸渠道的控制。通過10余年的不懈努力,上述政策投入在俄羅斯收到了良好的指導效應,并逐步確立了能源產業在俄羅斯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從企業投入層面來看,在政府各項政策投入的引導下,俄羅斯國內各類不同所有制能源企業生產能力膨脹迅速。以俄羅斯石油公司(Роснефть)為例,2012年全年共開采石油1.22億噸(2010年1.15億噸,2009年1.09億噸,2008年1.06億噸)。由于受到國內融資渠道單一、風險較大的影響,為推行產業擴張戰略,自2002年后,以俄四大石油公司為代表的能源企業以股權、資產為抵押向外舉債以確保資金鏈供應,由此造成經濟發展患上了嚴重的“資源病”,不穩定因素也隨之增加,并使得俄羅斯主要能源公司在財源滾滾的同時也負債累累。
二、能源經濟對俄羅斯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一)對社會投入導向的影響
在能源經濟背景下,俄羅斯政府、企業均不斷加大對能源產業的投入。據俄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4年度俄羅斯統計年鑒》中的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底,在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對能源開發的投資由2000年的2114億盧布上升到2013年的19974億盧布(約占總額的15.1%),而同年對農林牧漁四業的投資僅為4997億盧布(約占總額的3.8%);在有外資參與的固定資產投資中,能源開發由2003年的638億盧布上升到2013年的4205.3億盧布(約占外資投資固定資產總額的22.8%),同年這一數據在農林牧漁四業僅為347.5億盧布(約占外資投資固定資產總額的1.9%)。
由上述數據不難看出,在俄政府能源戰略不斷深化,以及政府財政投入方向的引導下,全社會投入資本主要流向了能源及其相關產業鏈,對于農林牧漁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基本產業卻少人問津。以至于,時至今日俄羅斯此類產業仍是依靠著粗放式經營模式艱難維持,而俄羅斯政府的注意力卻始終放在通過重組能源部門恢復俄羅斯超級大國地位的新戰略上。
(二)對從業者收入及流動性的影響
長期不變的政策導向,在引發資金集中流入能源產業的同時,也造成了農林牧漁等業從業者與其他產業收入上的較大差距(圖1所示)。
由圖1可以看出,與能源相關的開采業(добыча топливно-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их полезных ископа -емых)和焦炭與石油產品生產業(производство кокса и нефтеп-родуктов)月工資水平均遠超社會平均水平。其中,以收入最高的焦炭與石油產品生產業為例,其月工資水平分別是農業(сельское хозяйство)、食品加工業(производство пищевых проду ктов)和教育業(образование)的4.12倍、2.78倍和2.76倍,且這種高收入行業工資與低收入行業之間的差距有逐步加大的趨勢。在這種勞動付出與收入差距逐漸擴大的情況下,非能源產業從業者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并由此導致俄此類產業發展效率低下、前景黯淡。2010年夏季一場大火燒掉了俄羅斯1%的GDP,而這場火災之所以發生并難以撲滅,從表面上看是由于俄羅斯遭遇歷史罕見的高溫干旱、特殊的泥炭地理環境增加了撲火難度,以及俄緊急情況部和地方消防部門設備老化、通訊不暢,但從更深層面來看,火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俄羅斯政府長期忽視對農林牧漁等產業的關注,在從業者收入無法得到有效提高的情況下,依靠其自身自覺防范談何容易。畢竟,相對于政府災后承諾的每名災民6600美金的補償而言,很難保證月收入不足800美金的林業從業者不會蓄意放火,以求得到政府補償。
俄國內各產業間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必然會造成從業人員向高薪產業集聚。這樣一來,一方面加重了高薪產業的就業競爭,間接地起到了優化高薪產業人才結構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卻在無形中削弱了非高薪產業的人力資源總量,加快此類產業人才流失速度,進而從根本上動搖了非能源產業的發展潛力。
(三)對國內非能源產業發展潛力的影響
按照國際通用標準,一個產業的發展潛力可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方面,其中硬實力包括基礎設施、資本投入等,而軟實力則包括人力資源儲備、科技水平等。對于俄羅斯廣大非能源產業而言,其發展潛力的硬、軟實力在能源經濟優先的背景下,均受到了重創:硬實力方面,由于缺少有效地資本投入,設備無法更新,老化現象日益嚴重;軟實力方面,由于從業者收入差距過大,人力資源儲備近乎枯竭,不僅導致從業者人數連年萎縮,更導致科研技術水平長期無法得到有效提升,已有的科技成果也由于沒有資金供給而無法推廣應用。
當這些特征在俄羅斯非能源產業中已具有普遍性的時候,俄羅斯政府卻仍然堅信只要世界能源供需缺口無法縮小,那么價格保持強勢增長的趨勢就不會發展根本改變。因而,非能源產業發展潛力受阻只是暫時現象,待俄羅斯利用能源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模式繼續深入,以能源產業帶動國內其他產業發展的規劃就一定能夠實現。因此,俄羅斯從政府到民間對非能源產業發展的關注度始終較低,并沒有真正意識到此類產業發展受阻所帶來的對外經濟依賴性增強、經濟自主性被削弱的風險。
(四)對農業發展的直接影響
由于俄羅斯能源戰略主導地位的不可動搖性,使得政府、企業對農業的兩級投入均明顯不足,嚴重制約了農業發展。從2010年夏俄羅斯大火中可以看出,由于長期缺乏有效地資金投入,俄羅斯農業從業管理人員老化、積極性不高且效率低下,而農業設備在減縮的同時無法完成更新換代,曾經的“高度機械化”早已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目前,俄羅斯各類農機具老化比例達到60%以上,每千公頃農機保有量從1990年的11臺下降到2013年的4臺,每臺農機的工作負荷由95公頃上升到274公頃。由此,造成農機供不應求、價格昂貴,租賃、使用成本居高不下。
自蘇聯解體之后,俄政府還停止向俄農業部門提供低息貸款,并且從1994年起又取消了來自集中貸款的優惠貸款制度,這對農業部門是非常沉重的打擊。沒有預算支持和低利率的長期貸款,農業生產者面前只有高利率的短期商業貸款可供選擇。但農業投資收益率低、回收期又長,貸款利率過高就使很多農業生產者不敢貸款,資金短缺又使得農業物質技術保障水平不斷惡化。據俄羅斯國家統計局20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作為俄羅斯農業生產的中堅力量,在農業組織中(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й организаций)各主要農作物產量均出現了大幅度下滑:對比1990年和2013年的數據不難發現,谷物產量下降了40.8%、土豆產量下降了68.4%、蔬菜產量下降了66.8%,而水果與漿果、畜禽屠宰、雞蛋和牛奶產量則分別下降了47.1%、20.9%、13.3%和66.9%。(表1所示)。
三、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展望
目前來看,為了克服金融危機以及西方制裁對俄國內整體經濟發展的影響,俄羅斯政府、企業只能將有限的財力、人力、智力等優勢資源集中投入到能源產業,并將其持續做大做強,以穩定國家經濟發展形勢。根據近年來能源產業產出不斷增加的情況來看,俄羅斯或將有可能全面超越其他能源輸出國,甚至包括OPEC而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供應商。而俄能源產業和其他國家相比,主要落后于開采、生產、深加工等技術及勞動效率方面。充裕的資源投入,將彌補俄與其他國家的差距,使其不至于出現只有當國際油價保持在90美元以上時才能確保盈利的局面。因此,俄羅斯只有不斷加大對能源產業的投資力度,才能確保國家中長期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然而,非能源產業發展,特別是農業問題將會從另一個方面拉低俄政府的底氣。長期以來,俄羅斯國內農業發展由于種種原因長期停滯不前,造成農產品供應無法實現自己自足,供需差距更有逐年拉大的趨勢。
在供需矛盾日漸突出的情況下,為彌補消費需求缺口,必須不斷擴大進口力度,致使國外農產品不斷涌入俄國內市場,既加重了俄國內市場對外部環境的依賴性,也使得俄“能源外匯”不斷流出。據俄羅斯聯邦工業與貿易部統計,俄進口總額由2000年的338.8億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3149.67億美元,其中,以食品類為代表的農產品進口額增長迅速:農產品進口額由73.84億美元上升到431.65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13.7%;肉制品進口量由51.7萬噸上升到128.8萬噸,進口額5.91億美元上升到50.66億美元;土豆進口量由35.9萬噸上升到44.8萬噸,進口額由0.56億美元上升到2.23億美元;西紅柿進口量由10.8萬噸上升到85.6萬噸,進口額由0.46億美元上升到11.04億美元。
縱觀歷史,一個無法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國家,無論其他產業如何發達,終將難以實現真正、持久的強盛。況且,這種單純依靠進口彌補產出不足的方法,必將大量消耗俄國內財富。眾所周知,在一個國家的財富構成中,主要包括三種要素:本國貨幣資產、本國國債及外匯資產。而進口農產品需要將大量本幣(盧布)兌換美元向外流出,消耗俄以能源出口所換取的外匯財富;而外匯大量外流將導致俄國際收支失衡,貿易順差縮小。雖然,從國際收支平衡的角度來看,農產品進口增加將縮小能源出口所帶來的經常性賬戶順差,以此改善國際收支平衡,但不容忽視的是,俄目前的收支順差是通過超前輸出能源—這種不可再生自然資源為代價的,其持久性、穩定性都存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如果繼續依靠能源經濟“單引擎”增長模式,俄羅斯將勢必面臨更為嚴重的發展危機,因此,有條件地逐步實施產業重心轉移,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非能源產業中來,是俄羅斯政府未來一個時期必須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