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平
中國是漁業大國,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水產品出口迅猛發展,已躍居全球首位。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水產品出口量達到416.33萬噸,較上年同期增長5.16%,出口額達到216.98億美元,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0.15%,占全球水產品貿易總額的10%。水產品出口在中國農業乃至國民經濟中都占據著重要地位,為出口創匯做出重要貢獻。然而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中國水產品出口發展也遭遇了一定的瓶頸,如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出口市場單一、市場競爭激烈、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等。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中國水產品出口現狀及出口貿易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中國水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的優化路徑。
一、中國水產品出口貿易現狀分析
(一)中國水產品出口額總體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且貿易順差不斷擴大
自加入WTO以來,中國水產品出口貿易量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水產品出口量、出口額分別達到416.33萬噸、216.98億美元,分別較2000年增長271.4%、470.7%。中國水產品出口總額增速波動較大,但總體呈現逐年增長態勢。2008年受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波動,出現了增速下滑甚至負增長,2010、2011年水產品出口迅速復蘇,增速分別達到了28.09%、26.7%。隨著中國國民經濟增速進入平穩趨緩的新常態,水產品出口也呈現緩慢增長的態勢,2012-2014年均保持6%左右的增速。中國水產品出口額保持持續增長的同時,貿易順差也不斷擴大,圖1可見,從2006年的50.6億美元遞增至2014年的125.1億美元。所謂貿易順差,即出口額高于進口額,表明一個國家在某一產業的對外貿易處于有利地位。總體而言,自中國加入WTO后,水產業牢牢抓住這一機遇,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促進水產品出口貿易的穩定發展。
(二)中國水產品出口品種以凍魚(片)、烤鰻為主,出口方式以一般貿易為主。
中國水產品出口的品種豐富,包括各種鮮活蝦、貝、魚、蟹類,以及加工制作的凍魚片、罐頭等。據2006-2014年統計數據顯示,出口產品以凍魚(片)、烤鰻、冰鮮魚為主。盡管近幾年中國開始發展養殖蝦類技術,凍蝦、貝類、藻類出口額有所增加,但在出口總量中占據的比重仍舊較低。如2014年海藻出口比重為3.8%、貝類出口比重為2.1%。中國水產品出口貿易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般貿易與來進料貿易。總體來看,自中國加入WTO后,二者均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基本與出口總額增幅保持一致。2006-2014年間水產品出口以一般貿易為主,占出口總量的60%以上,來進料貿易占30%左右。其中,來進料加工以制作凍魚(片)、罐頭為主,分別占到了出口總量的60%、70%。可見中國水產品出口大多為低附加值品種。另外,2006-2014年間中國水產品一般貿易出口量增長42.7%,出口總額增長了168.4%,可見平均價格呈現不斷上升的格局。表明近幾年中國水產品行業通過結構優化與調整,在提升產品質量、附加值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深加工水產品發展勢頭良好,名優養殖取得一定成效
加入WTO以來,中國水產品產業逐步向深加工、精加工領域拓展,發展勢頭良好,徹底擺脫過去依靠江、河、海域自然養殖產量低的困境。2006年中國水產品出口額為42.9億美元,深加工水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36%,至2014年出口額達到216.98億美元,深加工水產品出口額上升至50.7%。中國高附加值的名優養殖水產品出口也呈現大幅度增長,如2006年鰻魚、羅非魚、對蝦出口額占比分別為12.3%、3.9%、16.2%,2014年占比已分別上升至28.7%、9.4%、28.6%。名優養殖取得成效,標志著中國漁業生產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然而,相較于日、美等發達國家水產品出口結構而言,中國水產品加工工藝的發展與漁業生產結構性調整不相適應,導致高附加值的養殖魚類加工產品都尚未形成規模優勢。如羅非魚出口占比逐年提升,但仍舊以原條魚、魚片等為主,附加值低,在國際水產品市場中難以獲得競爭優勢。另外,出口產品中魚油、魚糜等全球需求量較大的深加工產品所占比例較低,跟不上全球水產品市場需求的發展。
(四)中國水產品出口市場逐步優化,東盟、香港、臺灣等市場明顯向好
中國水產品遠銷海內外,截止2014年末已向全球170多個國家或地區出口。近年來,中國水產品出口市場呈現出兩大態勢:一是中國水產品出口市場結構有所優化。近年來,中國水產品出口不斷拓展市場空間,在保留傳統的日美歐韓四大出口市場基礎上,發展東盟、香港、臺灣等市場,并呈現良好態勢。2000年中國對日、美、韓、歐盟的出口量和出口額分別占比90%、94%,2006年下降為75.1%、79%,2012年下降至54.3%、51.2%。在日美歐韓出口占比逐年萎縮的同時,東盟、香港、臺灣市場出口快速增長。2014年中國對東盟、香港、臺灣水產品出口量分別為56.38萬噸、24.84萬噸、14.92萬噸,分別占比13.5%、5.9%、3.6%。二是出口目標市場集中度仍舊較高。中國水產品出口的主要目標市場仍舊為日美歐韓,且出口額一直保持上升趨勢。其中,對日本市場水產品出口份額最多,2014年出口量、出口額分別為71.11萬噸、42.09億美元,對美、歐市場出口量基本保持穩定,對韓國市場出口份額較少。
二、中國水產品出口貿易發展所存在的問題
(一)水產品國際化程度不高,導致藥殘事件頻頻發生
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漁業發展迅猛,實現了以捕魚為主向養殖為主模式的轉變,尤其是近幾年名優養殖發展勢態良好,已成為我國水產品出口的主力軍。然而水產品國際化程度不高,導致藥殘事件頻頻發生,已成為制約中國水產品出口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水域污染嚴重,導致水產品質量嚴重下降。中國在發展經濟之初,忽略了環境保護,尤其是工業廢水污染嚴重,導致水產品養殖環境惡劣,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不足。第二,養殖企業濫用藥物、激素,導致水產品藥物殘留過高,如2004年的“毒蟹風波”、2011年“孔雀石綠”等。近幾年,農業部、食藥監總局加大了對水產品的抽檢,藥物殘留情況有所好轉。然而,2014年大連普蘭店市漁民為提高海參幼苗成活率,添加大量抗生素、抗菌素類藥物以及漂白粉,導致近海物種幾乎滅絕,更是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與討論。第三,中國水產品出口企業參差不齊。據中國漁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底,中國水產品出口企業中,中小企業約占到七成左右,加工技術不高,與國際水平差距較大。第四,中國未形成嚴格的水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目前,中國水產品質量受農業部、食藥監總局、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多部門管理,但正是處于多頭管理狀態,導致監管真空地帶,使水產品質量把控不夠嚴格。
(二)水產品出口市場、種類單一,處于價值鏈中末端
近幾年,中國水產品出口逐步向市場、種類多元化前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出口市場達到170多個國家與地區,四大主要市場出口量由原有的90%下降至50%。尤其是自己2011年起,東盟、香港、臺灣市場水產品出口呈現快速增長態勢。然而,中國水產品出口行業發展中依舊存在著幾大缺陷:第一,水產品出口市場狹窄、種類單一。中國水產品出口市場過于集中,日美歐韓出口占比在50%左右,東盟、香港、臺灣出口占比在20%左右,容易受到出口國市場波動的影響。出口品種單一,水產養殖產品主導了水產品出口品種,50%以上為養殖名優產品,出口創匯以烤鰻為主,導致貿易風險大,不利于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第二,出口水產品附加值低,處于價值鏈中末端。中國水產品出口企業以養殖、簡單加工為主,導致產品附加值低,長期以低價格作為競爭手段。從水產品養殖來看,大量使用激素、濫用藥物,導致藥物殘留超標,影響出口產品質量。從出口企業來看,水產品出口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約有占到七成左右的中小企業,科技投入低,出口水產品多為初級加工,附加值低,難以在國際市場中形成競爭優勢。從營銷手段來看,品牌意識薄弱,未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難以有效拓寬銷售渠道。
(三)國際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對中國水產品出口帶來較大沖擊
在國際市場中,目前有100多個國家或地區出口水產品。中國自加入WTO后,為兌現入世承諾,逐步放開外貿經營權、取消出口補貼、降低關稅等,使水產品出口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其一,歐洲、美洲、東南亞沿海國家依靠地理優勢,著力發展鮮活魚類出口。如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在全球水產品貿易中約占到18.5%的份額,且近年來出口增速較快。2014年泰國增速為46%,馬來西亞為27%。其二,靠近大型漁場的國家,著力于規模出口效應。如加拿大依靠于臨近紐芬蘭漁場的地理優勢,水產品出口數量多、價格低,占據著一定的競爭優勢。其三,挪威、智利、越南、印尼、泰國已成為了中國水產品出口的主要競爭對手。 泰國、印尼、越南均為東南亞國家,水產品出口結構與中國相似,且受勞動力價格低廉等因素影響,在價格上具有一定的優勢。挪威、智利因其地理位置臨近于北歐、南美,對中國水產品出口歐盟、美國市場造成一定的沖擊。
(四)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導致中國水產品出口面臨嚴峻形勢
所謂技術貿易壁壘,即通過技術壁壘抬高價格、限制出口,以保護本國經濟發展。目前在國際貿易中,技術性貿易壁壘是限制外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的最常見手段。中國是全球水產品出口第一大國,也是受到技術性貿易壁壘最嚴重的國家。近年來,發達國家在水產品貿易的主導優勢增加,給中國出口企業的國外發展增加了門檻。無獨有偶,在近期內中國水產品出口的四大出口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水產品技術性貿易壁壘。如2014年6月,日本召開第175次進口食品檢驗促進會,提出對魚蝦貝類增加滅藻醌殘留標準,并對所有水產品提高了殘留限量標準。2014年6月,韓國提高了水產品進口的重金融、激素、藥殘、有害物質殘留許可基準等。2014年12月歐盟通過了訂定水產品標示的義務,提出任何不遵從歐盟標示規定的情況,產品將遭歐盟拒收,進而影響出口國的工作機會和地方經濟。2015年1月,美國提出《進口水產品安全標準法》,加強進口水產品監管力度、提高檢測標準。總體而言,國際社會愈加重視貿易與環境的關系,生態標簽問題已成為潛在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給中國水產品出口行業發展造成嚴峻的形勢。
三、促進中國水產品出口持續發展的改善措施
(一)加強監管、檢測力度,著力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
面對日美歐韓等國家針對水產品質量問題出臺的綠色壁壘,中國必須根據出口國的檢測標準,提高水產品質量。一方面,漁政部門加大執法力度,加強水產品質量監督。在水產品養殖過程中,加強投入品的監督,嚴禁投入激素、濫用抗生素等藥物。在水產品檢測中,嚴格遵循藥品殘留標準,從源頭上控制水產品質量。通過出臺政策引導、鼓勵生產經營者走綠色、生態養殖之路,如給予稅收優惠、貸款扶持。另一方面,構建與國際同步的水產品質量標準制定與檢測體系。充分發揮漁業協會的力量,引導并促進水產品生產企業嚴格自律保持職業素養。關注國際水產品行業動態,更新生產、加工技術,積極配合漁政部門的監測與調研工作。
(二)優化漁業產業結構,不斷完善中國水產品出口市場格局
推動中國水產品出口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必須優化漁業產業結構,開拓出口市場、豐富出口產品。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調整海洋生產結構,完善休漁制度。減輕近海捕撈強度,適度發展近海海水養殖,促進海洋資源的持續生產和提高利用率。第二,優化水產養殖結構,根據國際市場需求調整養殖產品。提高名優養殖品種的普及推廣,加大技術與設備投入,促進水產品出口質量、產量的有效提升。加強污染水域的治理,樹立企業環保意識,培育綠色、生態的水產品養殖環境。第三,調整來進料加工業結構,適度發展與漁業相適應的第三產業。加強科研投入,著力發展精加工、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發展漁業職業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加強信息化建設。其四,調整與改善目標市場結構,減小市場風險。穩定日美歐韓等大國市場的出口量,著力開拓俄羅斯、中東、南美洲等新市場。掌握各國貿易戰略與市場行情,適時對出口品種、標準進行調整。
(三) 樹立品牌意識,創建自主品牌,著力提升水產品附加值
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品牌戰略已成為大勢所趨。尤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者更注重產品質量與品牌。當前,中國水產品出口行業應盡快加入到品牌競爭的行列中,具體可從以下幾條路徑著手:第一,政府應引導、鼓勵出口企業創建自主品牌。政府相關部門應盡快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與認定方法,鼓勵出口企業進行水產品品牌認定。首先完成水產品品牌的國內認證,通過加強品牌宣傳與推廣,進一步開展國際認證。第二,水產品出口企業要樹立品牌意識,重視科技創新,著力提高產品附加值。不斷開發新產品,適應國際消費中高端需求。通過電視、媒體等多種渠道,加強品牌推廣工作,提高國際市場占有率。
(四)加強漁業協會組織化程度,提高行業規范與自律
隨著國外限制進口措施的不斷增加,中國必須建立并加強漁業行業組織化程度,以保障國家及出口企業利益。第一,加強漁業協會組織化程度,規范與協調行業生產。漁業協會在促進中國水產品出口行業發展中具有指導性作用,將促進水產品出口行業的產業化、規模化進程。漁業協會應制定科學、嚴格的紀律與準則,提高行業規范與自律,營造水產品企業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加強企業與政府的聯系,規范有序地處理好市場競爭。關注國際水產品行業動態,通過信息平臺及時發布國外標準,幫助出口生產企業提高產品質量,規避出口風險。第二,政府出口管理部門加強與漁業協會的溝通,共同指導水產品出口加工企業的健康發展。制定有效的方針政策,與漁業協會形成合力,共同控制好市場秩序,防止出口企業的盲目競爭、惡性競爭。
(五)積極應對貿易壁壘,促進中國水產品行業的結構優化、技術更新
對于出口行業而言,貿易壁壘是必然存在的。當前,必須辯證地看待貿易壁壘,而不是消極對待。一方面,貿易壁壘使中國水產品出口遇到障礙,甚至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與社會影響。另一方面,貿易壁壘在促進中國水產品行業結構優化、技術更新方面有著積極的意義。由此,面對形形色色的貿易壁壘,水產品出口企業必須沉著應對。首先,必須適時掌握國外新標準、新動態,從而立足于激烈的國際市場。同時,著力提高產品質量、競爭力,是應對國際水產行業變化的根本。第二,不要懼怕貿易壁壘,應主動出擊。靈活應用WTO規則,行業間加強協作,總結應訴經驗,積極應訴以減少損失。加強與漁業協會的聯系與溝通,共同保障自身利益,有效降低損失。第三,意識到生態認證是避開技術壁壘的有效措施。當前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日美歐韓等主要水產品進口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頻繁以綠色、生態壁壘為借口,打擊出口國經濟。中國水產品企業應積極通過生態認證,規避技術性貿易壁壘。▲
參考文獻:
[1]居占杰,劉園園.基于競爭優勢的中國水產品出口貿易轉型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 2014, 5: 009.
[2] 孫琛, 葛紅云. 中國水產品競爭力分析[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2, 12(6): 93-97.
[3] 李麗, 王成. 中國水產品出口貿易面臨的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以中日水產品貿易為例[J]. 對外經貿, 2015 (5): 20-22.
[4] 葛紅云, 孫琛. 中國水產品競爭優勢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 2012, 28(26): 81-84.
[5] 李焱, 王孟孟, 黃慶波. 中國水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因素及潛力測度——基于擴展引力模型的分析[J]. 價格月刊, 2013 (4): 50-55.
[6] 趙蕾, 耿瑞, 歐陽海鷹. 中國水產品進出口貿易發展形勢及展望[J]. 世界農業, 2015 (5): 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