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
【摘 要】在閱讀救學中,要引導學生改變“接受性”學習,倡導探究性的學習、啟發學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讀文本。一、問題帶動探究,誘導合作交流;二、聯系生活經驗,探究詩歌意境;三、深層質疑探究,培養求異思維;四、設計開放問題,給足探究空間。
【關鍵詞】閱讀教學 ?問題 ?探究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筆者認為努力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不失為有效的途徑。《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閱讀救學中,引導學生改變純“接受性”學習,倡導探究性的學習、啟發學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讀文本。
一、問題帶動探究,誘導合作交流
閱讀過程中的學生主動探究雖然強調充分發揮學生個人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獨立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獨立嘗試解決問題,但受知識經驗的影響,遇到困難是難免的,這時教師的啟發性引導和學生群體間的討論是必不可少的。我在教學《誠實與信任》一課時,學生針對文中“我”的做法提出了疑問,認為“我”把責任全部歸于自己,是不是太傻了?我讓學生再次讀課文,合作探究這一話題。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很快有了答案,學生紛紛發言:課文中的“我”不傻,從“我”的做法中感受到“我”是一個誠實、嚴于責己,勇于承擔責任的人;“我”贏得了小紅車主人的信任,誠實與信任比金錢更重要…… ? 二、聯系生活經驗,探究詩歌意境
詩歌語言跳躍性大,一句詩就是一個或幾個意境,學生不易理解。語文就是生活,詩歌更是生活的濃縮。教學《秋天》時我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探究詩歌意境。
揭示課題后,讓學生自由交流所見到的秋天的景色,然后自讀課文。在學生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課件播放秋天風景圖,讓學生根據詩句結合風景圖以及生活實際互相說說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接著指名說。學生的發言異彩紛呈,“秋天,田野里一片金黃,一陣秋風吹來,稻子隨風起伏,像一個頑皮的孩子在草地上打滾,不就是‘秋風在田野里打滾描繪的景象嗎?”“‘秋風在小路上奔跑描繪的是樹葉落到了地上,被秋風一吹就朝前跑去的景象。”對“秋風抓一把桂子的香氣,把夏天的腳印兒輕輕涂掉……”一句的理解,學生更是各有各的說法:“秋天花和果實的香氣把夏天的臭氣蓋住了。”“秋天成熟的果實替代了夏天的綠葉……”在學生能基本理解每句詩的基礎上,我問:“知道秋風到過哪些地方嗎?她所到之處都留下了哪些足跡?”學生回答:“秋風來到田野,稻子像黃金鋪滿地,高粱、玉米紅光滿面;秋風來到小路上,菊花都張開了笑臉;秋風飄到果園里,蘋果紅了,葡萄紫了……”
三、深層質疑探究,培養求異思維
《語文裸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的見解”,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發展語文能力的需要,更是進行“超文本”閱讀的需要。要鼓勵學生敢于對文本說“不”,實現他們從“文本閱讀”到“超文本閱讀”的飛躍,就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層質疑,培養求異思維。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研讀課文時,一名學生出人意料地提出:“我往有水的瓶子里裝過石子,石子被水淹沒了,水并沒有升高。課文里的烏鴉真的能喝到水嗎?”教師僅僅抓住這個疑點組織學生實驗、觀察,引導學生向文本質疑。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到只有當瓶子里有大半瓶水的時候烏鴉才能喝到水的結論。怎樣描寫瓶子和水才能使課文表述更準確呢?學生開始修改文本。有的寫道:烏鴉看到一個有半瓶水的瓶子,可是瓶口又細又長,烏鴉喝不到水。有的寫道:烏鴉看到一個小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口太小了,烏鴉的嘴進不去,喝不到水。學生從瓶子的形狀上做文章,將裝水的瓶子描寫得形狀各異。這里學生對文本的質疑是高層次的質疑。當學生對文章的學習已進入到深層次探索階段時,教師適時啟發,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質疑,鼓勵學生不唯書、不唯師,引導他們對質疑的問題進行探究,就必然會源于文本而高于文本,憑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將培養求新、求異思維落到實處。
四、設計開放問題,給足探究空間
在探究性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但探究的問題并非一定要形成一致的看法,有時可以讓不同的觀點互相碰撞,通過討論、辯論,進一步發展和提煉各自的看法,并允許保留不同的觀點,為學生創建更廣闊的探究空間。如《九色鹿》一課,課文中出現的人物,除了九色鹿和調達外,還有王妃、國王,這些人物對故事的發展都起著關鍵的作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就“課文中出現的人物較多,你對他們各有什么樣的看法?”這一話題展開探究。學生對九色鹿、調達和王妃的看法基本一致。對“國王是一個怎樣的人?”兩種不同意見針鋒相時:甲組學生1:國王立場不堅定,不辨是非,王妃讓他去捕捉九色鹿他就去。甲組學生2:國王不懂得保護動物。甲組學生3:國王與調達這種靈魂骯臟的小人一起殘害九色鹿,不是好國王。乙組學生1:國王知錯就改,懲罰了調達,是一個好人。乙組學生2:國王答應王妃的要求去捕捉九色鹿說明他對王妃很好。
這樣的爭論使各種觀點和理由得到充分的闡述和發揮,雖然最后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學生在爭鳴中學會了既要堅持己見又要尊重他人的想法和研究成果,形成在欣賞自己的同時汲取他人正確思想的處世態度,實現了三維目標的整合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