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思遠
摘要:1947年,邁爾斯·梅斯教授在哈佛商學院為MBA學生開設了《新創業管理學》,創業教育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創業教育作為21世紀高等教育發展史上一種新的國際教育理念,在全球范圍內廣泛興起。創業教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教育的“第三本護照”,和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高校共青團 大學生創業 研究
一、我國創業教育的發展
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最早實踐始于1997年的“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1999年團中央、中國科協、全國學聯等有關部門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開始啟動“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創業教育開始受到各高校普遍重視。2002年教育部在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武漢大學、黑龍江大學、南京財經大學、西北工業大學9所大學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試點工作,國內高校真正開始探索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途徑與方法。2005年國外已經十分成熟的國際創業教育項目KAB才由團中央、全國青聯通過與國際勞工組織合作,引入我國高校。
我國高校實施創業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課堂教學,創業教育師資基本屬于“學院派”,大多缺乏創業實戰經驗,甚至沒有在企業工作的經歷。創業教育中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受傳統擇業觀的影響,很多學生及家長把進入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視為真正就業,而將創業看作是找不到工作下下策。這種觀念導致大學生創業意識淡薄大部分學生把創業教育和創業相關知識看得可有可無,對學校開展的創業教育的參與積極性不夠、主動性不強:既不愿意上好創業課程,更不愿意主動學習了解創業政策。雖然創業教育在我國高校已經開展了十多年,但目前大學生參與創業的比例還很低。據統計,一般發達國家受高等教育學生直接創業人數占總受高等教育人數的38%,而我國只有1%。可見,我國目前創業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也頗具難度。
二、共青團促進創業教育的優勢及現狀
高校共青團在促進大學生創業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高校團委作為高校職能部門和社會群團組織歷來是服務青年學生的有力組織。高校共青團在促進大學生創業教育方面有三大優勢。
2.1高校共青團作為高校黨組織領導下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高校黨組織的忠實助手和可靠后備軍,是高校黨組織聯系青年學生的紐帶和橋梁。共青團在青年學生中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發揮自身的組織優勢,把廣大青年學生團結在周圍,從而促進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有效開展。
2.2高校共青團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源,可以通過各行各業的團組織、青聯組織的橋梁作用與社會各界建立聯系,通過學校與企業、學生與創業成功人士之間的互動,為學生營造創業教育的良好氛圍,幫助學生積累創業知識,爭取企業對學校創業教育的支持,為學生創造模擬創業實踐的機會,擴大創業教育的功能。
2.3高校共青團活動體系完備,在學生活動組織、活動資源整合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科技文化藝術節、社團文化節、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創業計劃大賽、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活動,都是高校共青團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載體。高校共青團可以將促進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各項日常工作緊密結合,并貫穿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各級各類高校為有效開展就業創業教育工作,都成立了專門的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由此形成了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和高校共青團共同服務于大學生創業的局面,兩者在創業服務工作開展中難免有交叉重疊之處,給高校共青團服務大學創業帶來一定的尷尬和困境。高校共青團應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發揮自身優勢,創新思路,搭建平臺,在服務大學生創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三、共青團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業教育途徑研究
有效發揮共青團在服務大學生創業中的促進作用,是高校共青團履行服務青年和服務黨政工作大局的重要體現,是高校團組織的重要歷史使命和義不容辭的責任,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共青團事業實現新發展的有效途徑。
3.1充分利用共青的地,形成良好的教育氛一些大學將創業教育簡單地等同于向學生傳授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主要依靠創業指導課程,將所謂的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填鴨式地塞給學生。大部分學生創業觀念淡薄,還停留在傳統就業思維,接受創業教育的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需要持續不斷的宣傳和教育以強化大學生的創業理念。創業教育的本質,是向學生播撒創業精神的種子。高校應該是培養大批具有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拔尖人才。
當前從事創業教育的師資水平有限,真正有創業經驗的教師很少,對于創業知識的獲取多是通過培訓或自學成才,自身缺乏實際創辦和經營企業的經歷和經驗,在教學過程中無法提供新鮮內容,教學內容過于偏重理論,不能結合實際加以引申,對學生不能給與充分的指導和借鑒,對學生來說很難起到實際性的作用。只能把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作為重共青團在高校中有龐大完備的組織體系,從校團委到各院系分團委,院系團總支到各班級團支部,團組織覆蓋范圍廣泛。高校共青團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組織動員、教育引導優勢,開展創業理念的宣傳教育,促使良好創業氛圍的形成。有效利用校、院系團組織和班級團支部,開展多層次、廣覆蓋的創業宣傳。通過組織班級團支部參加創業講座、創業沙龍、創業主題團日活動等形式,推廣創業理念,引導大學生認識創業,轉變就業擇業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