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會
摘要: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農業在我國經濟的經濟發展中占據主要的地位。目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仍然比較緩慢,農民的整體收入水平參差不齊,各地區的政府應該將工作重點放在解決“三農”問題上,進而對農村的金融組織進行完善,為我國農業健康穩定的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由此可見對農村經濟增長中的農村金融資源供給及效應進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村 經濟增長 金融資源 供給 效應
前言
當前,農村經濟增長與我國整體經濟增長速度相比,發展仍然緩慢,而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就是農村金融供給上的問題,所以,現階段相關的工作人員要對農村的金融資源進行充分的把握,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增長。基于此,本文首先對農村金融資源供給在農村經濟增長中的約束進行探討,然后對農村經濟增長中的農村金融資源效應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合理性的意見,供相關人員參考。
一、農村金融資源供給在農村經濟增長中的約束
(一)貸款發放結構缺乏合理性
農村金融資源供給在農村經濟增長中最主要的約束因素就是資金方面的因素,資金的整體運用情況會直接影響經濟發展的結構和水平。目前,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趨勢。我國農村的需求主體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企業為主,例如,鄉鎮企業、村辦企業等,這類主體對資金的需求量較大,需要充足的資金滿足其生產需要,另一種為農村居民主體,這類主體對資金的需求較小,主要以生活需求、子女教育等資金為主,農村貸款分配的合理性可以滿足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以及企業的生產需求。但是,我國農業金融機構主要以鄉鎮企業為貸款對象,對農村的基礎設施構建以及農業開發性資金的投入缺乏重視,甚至一些農村信用社在開發性的貸款上所占的比例還不足發放貸款總數的1/3,貸款發放結構不合理就對農村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二)農村經濟發展的環境特殊
農村經濟市場與城市相比具有較大的差異,農村經濟市場的居民比較松散,為了滿足居民的需求,金融機構不斷的將服務區域擴大,這就給金融機構的信貸監管帶來一定的挑戰。另外,農村的交通條件與城市相比也具有一定的差距,金融機構對于貸款的回收較為困難,這就增加了金融機構貸款的發放成本。除此之外,農村的金融市場比較落后,缺乏先進的的金融工具和電子產品,進而無法為用戶帶來優質化的服務,我國提倡農村融資渠道呈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但是目前我國融資渠道過于單一,主要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這些因素使的金融機構的效率不斷降低。
(三)政府對農村金融的干預不合理
政府對農村金融的不合理干預也是影響農村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政府對農村金融的不合理干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是政府的利率管制。利率主要指的是資金的使用價格,通過利率可以有效的反映出資金的供需變化,現階段利率市場化已經成為農村金融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利率形成機制不僅取決于市場機制的作用,也取決于政府的合理干預,我國的農村金融機構受到政府嚴格的利率管制,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上下浮動的范圍非常小,這就使得利率失去的調節的作用,不能根據農村市場的金融資源進行適宜的調整。其次,政府對非金融機構疏于管理,現階段我國正規性金融機構無法滿足用戶和企業的需求,這種現象就導致了非正規金融機構的產生,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例如,農村的借貸活動、私人錢莊等,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對正規的金融機構造成了一定的威脅,這些金融機構的存在會加大農村金融的風險,并且在運行的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管理上存在不規范性,進而產生一定的借貸風險。因此政府要加大對非正規金融機構的打壓,但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政府對于非正規金融機構一直都采取模棱兩可的態度,進而影響農村經濟的增長。
二、農村經濟增長中農村金融資源的效應分析
(一)效應功能區
效應功能區是在社會要素的特定情境中,為實現預期目標所采取的調節手段所生成的正面以及負面效應等。若農村金融資源發展穩定則處于正面效應的功能區內,如果農村金融資源處于動態變化當中,金融資源可能在正面效應功能區與負面效應功能區之間進行相互轉化,處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對農村的金融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則可以促進農村金融資源的供給處于正面效應的功能區內,如果分配不合理,則會使農村金融資源發展處于負面功能區內。若農村金融資源的供給一直處于負面效應的功能區內,這就表明政府在農村的宏觀以及微觀效率的調節中出現問題,進而使金融資源出現不合理的現象。
在對農村經濟增長中農村金融資源供給的效應功能區進行分析時,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即農村資金資源分配、開發需求資金。在農村資金資源分配中,資金的直接需求主要由資金需求的供給量決定,進而產生一定的線性效應功能區。從開發需求資金的需求分析,則需要將農村資金與具體的開發需求進行有機的結合,進而產生一定的區域發散功能區。由此可見,將農村資金資源分配與開發需求資金進行緊密的結合有利于資金資源效應功能區的實現。
(二)效應傳導
在農村的金融資源中主要的約束因素有很多,例如,金融資源分配、經濟體系、金融資源開發不合理等,這些約束因素使把農村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使農村金融資源長期的處于負面效應的功能區內,農村金融資源與經濟體制之間不能進行有效的協調。在農村金融資源的效應傳導上,傳導方式多種多樣,相關的工作人員要對具體的層面進行分析,根據實際情況來對傳導方式進行確定,進而實現金融資源效應的有效傳導。
三、確保農村金融資源供給穩定性的具體對策
(一)擴大農村金融發展規模
農村金融發展規模的擴大可以對農村金融資源供給的穩定性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有助于農村經濟的增長,在擴大的農村金融發展規模上,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促進農村金融體系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將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進行區別對待,鼓勵商業性的金融機構進行涉農服務,可以對自身發展戰略的目標進行審視,從而落實“三農”的職責,加強城鄉一體化的建設,并且對農村信用社進行深化改革,創新農村信用社的服務模式,應用先進的金融基礎設施,加強成本控制與抗風險的綜合能力。二是政府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將農村金融的準入限制放寬,并且加強對非正規金融機構的打擊,進而實現農村市場的合規性經營,有效的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提高農村金融發展效率
為了有效的解決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滯后的問題,我國首先要對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進行創新,進而有效改變我國金融產品與服務落后、單一的現狀。政府可以在一些先進的村鎮設立銀行,然后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對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進行全方位的覆蓋,進而有效的改變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其次,政府需要完善農村監督管理制度,搭建多崗位的監管平臺,避免農村金融發展出現形式化的現象。
(三)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進行完善
完善農村生態環境是確保農村金融資源供給穩定性的重要舉措,在完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時,首先要對征信體系進行健全,進而改變我國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其次,要完善并金融市場退出機制,在農村金融準入限制放寬的條件下,金融機構的數量與規模逐漸擴大,這就對金融機構風險防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完善金融市場退出機制可以有效的緩解這一風險,確保我國金融市場的良性發展。
四、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成為我國關注的主要問題,我國的農村人口眾多,農村經濟增長掌握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命脈。農業的經濟增長離不開金融資源的支持,但是在我國農村金融資源供給中仍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政府應該采取適當的措施及時的進行解決,進而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