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秀杰



摘 要: 自1997年以來,中國與中亞國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能源合作,為雙方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也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合作的潛力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當前,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背景下,中國應在中亞地區發揮積極作用,妥善處理與中亞各國、俄羅斯以及利益攸關方的關系,在競爭有序、互利共贏的前提下,促進該地區發展繁榮,拓展中國的能源利益。
關鍵詞:中國-中亞;能源合作;“絲綢之路經濟帶”
中圖分類號:F11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6.01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提出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此后,中國政府通過高層會晤溝通、簽署合作框架、推動項目建設和完善政策措施等行動,積極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2015年3月,經國務院授權,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愿景與行動”),標志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正全面提速。
中亞地處歐亞大陸心臟,歷來是東進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更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能否建成的關鍵,這也是習近平主席選擇在中亞國家提出這一合作倡議的關鍵原因。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是最現實可行的。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濟結構、社會發展需要、能源互補優勢、已有的合作基礎和條件等情況,決定了能源合作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突破口和重要內容。
一、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現狀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支柱。能源生產與出口對于中亞各國、能源供給與進口對于中國,都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一)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狀況
從總體上看,中國擁有較為豐富的化石能源。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幾代人不懈的艱苦奮斗,中國已經形成了以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石油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應格局,能源總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產國。
然而,中國能源資源稟賦不高,且能源需求持續增長。自1992年起,中國能源生產的增長幅度開始小于能源消費的增長幅度。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進入快速增長階段,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居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過旺與供應不足的矛盾不斷加深。(見圖1)2010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能耗大國。盡管目前中國能源整體自給率仍高達90%,但是要實現2020年比2000年GDP翻兩番的發展目標,在未來一段時間里,中國的能源剛性需求必須進一步提高。能源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因此,積極開展國際能源合作成為中國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選擇。
圖1 1978年~2014年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總量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13》和《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亞地區油氣資源儲量豐富,“被認為蘊藏著大大超過科威特、墨西哥灣或北海的天然氣和石油儲量。”[1]102尤其是有著 “21世紀的聚寶盆”“第二個海灣”和“世界上最后一塊石油地帶”等美譽的里海盆地,其油氣資源預測儲量要遠遠大于探明儲量,開發前景極為樂觀。雖然這些儲量無法與中東波斯灣相比,但是隨著里海油氣勘探的擴大和新油氣田的不斷發現,中亞地區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中亞油氣資源分布不平衡,幾乎全部集中在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3國以及里海盆地,而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油氣資源匱乏。其中,哈薩克斯坦石油儲量最為豐富,天然氣儲量相對較少,而土庫曼斯坦天然氣儲量極為豐富,石油儲量相對較少。中亞國家自獨立以來普遍實施“能源立國”“能源強國”的發展戰略,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廣泛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油氣產量得到大幅提升。(見表1)
當前,中國與中亞各國都處于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都需要利用能源實現國家的宏偉發展目標。因此,加深能源領域的合作不僅要符合各自的戰略需要和利益訴求,而且可以推進雙方能源進出口多元化的進程。
(二)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成果
中國與中亞國家歷史聯系悠久、地理位置接近、能源互補性強,具有開展能源合作的天然優勢和現實基礎。1997年6月,中石油收購哈薩克斯坦阿克糾賓油田項目,中國開啟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在中國政府的推動下,中國在中亞地區激烈的能源競爭中脫穎而出,以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3家國有企業為主、以民營能源企業為輔的中國油氣軍團在中亞地區逐步站穩腳跟,“已形成以哈薩克斯坦為重點,合作范圍擴及周邊中亞國家的合作態勢,合作形式包括獲得油氣資源開采權、修建跨境油氣管道、并購中亞國家及外資在中亞的油氣田以及油氣生產技術服務等多個領域”[2]。
目前,中亞地區已經成為保障中國能源安全的重要的陸路能源戰略供應基地之一。尤其是中國的西部能源大動脈——中哈原油管道和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既是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又為進一步深化能源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2006年7月中哈原油管道投入商業運營以來,輸送的原油從1997年的4.49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1 198.06萬噸,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遞增。(見表2)截至2015年5月4日,該管道(阿塔蘇—阿拉山口段)已累計向國內累計輸送原油超過8 000萬噸。目前,中哈原油管道處于建運并行時期,到2018年增輸擴建后,里海原油將通過該管道直接輸入中國。
中國管道天然氣進口主要來源于中亞地區。2009年12月15日,來自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通過中亞天然氣管道A線率先進入中國。中亞地區的天然氣從2010年的35.5億立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283億立方米,年均增長率為68%。(見表3)截至2014年11月13日,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累計輸送來自中亞地區的天然氣突破1 000億立方米。目前,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A、B、C線已投產,到2020年底D線完工后,該管道整體供氣能力將達到850億立方米/年,成為中亞地區規模最大的輸氣系統,滿足中國超過20%的天然氣需求。此外,中哈天然氣管道二期第一階段已竣工通氣,第二階段即將建成投產。屆時,哈薩克斯坦西部里海地區的天然氣也將通過該管道匯入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輸送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