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江
日前,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了《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監測主要包括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三個方面。監測數據顯示,肥胖與超重仍然是國民體質健康的突出問題。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超重率分別為32.7%和41.6%,比2010年分別增長0.6%和0.8%。成年男子國民體質達標率下降0.1%。而值得欣慰的是,女子這兩項數值均優于男性,再次呈現出“陰盛陽衰”的現象。
“陰盛陽衰”的現象在我國許多領域,甚至許多歷史階段似乎都出現過,特別是在我們體育領域中好像格外地突出,如我國競技體育長期以來就顯示了這樣一種格局:論影響力,最早帶給國人自信自豪感、民族凝聚力的女排,20世紀80年代豪奪五連冠,女排精神儼然已成為國人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三大球的女籃、女足不敢說稱霸體壇,起碼屢屢在國際大賽中沒有怎么太擔心參賽資格的問題吧?論絕對成績,奧運賽場上無論金牌數量,還是成績項目的全面性上,無須統計,當然也是女同胞們的貢獻率大得多。當我們競技場上的男同胞還未能實現全面追趕時,現如今,這種現象又逐步下沉到青少年學生階段了,學生體質監測結果也表明,男生不如女生。校園里,男生越來越“娘”,女生越來越強。這種由上而下的“陰盛陽衰”不知二者之間是否有必然的聯系?
這種必然的聯系一定是存在的!首先來講就是反之亦然,即從小打下積重的“陰盛陽衰”,到了成人階段自然難返。此外,由此而帶來的習慣、心理,甚至基因如果到了“冰凍三尺”之后,恐怕僅僅“陰盛”都孤掌難鳴了。當然,你可以說,客觀上中國女性本身和國外女性橫向比較就存在一定的優勢。那為什么我們不從“改良”的角度也從客觀上去寄希望于“陽盛”的比較優勢呢?恐怕這個前提還要在于男性的自強。否則,作為“阿斗”誰也扶不起來。
本來,體育、運動作為力量、強壯的代言人基本上都來自于男性,從古希臘的那些傳說、雕塑足以見得。而今,反其道而行之,體育僅成了挽救男孩子有效的手段,但即便如此,有些項目恰恰就是這些項目,卻因所謂的危險或其他種種原因相繼被取消。除了男人和體育之外,從古希臘到今天,社會的審美、價值觀似乎也在發生著變化,那種充滿粗獷與陽剛之氣的男子漢形象在屏幕中已不多見、更不吃香,取而代之的“小鮮肉”等詞、“小白臉”等形象大盛其道,已成為網絡流行語和流行偶像,照此下去,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和遺傳基因將令人堪憂。拯救男孩、扭轉局面,唯一的選擇就是通過體育勞其筋骨、野蠻體魄、錘煉性格、文明精神。民族復興,陰盛固然可喜,陽更不能衰,正所謂陰盛陽莫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