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賓縣委宣傳部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人民政府
四川城鎮化提速
四川省宜賓縣委宣傳部
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人民政府
山中高速
人與自然 圖//唐健
要堅持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公平共享,堅持集約高效、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堅持綠色發展、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堅持統籌城鄉、更加注重“四化”同步,堅持制度創新、更加注重頂層設計,著力增強城鎮集聚產業、承載人口、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能力,走出一條形態適宜、產城融合、城鄉一體、集約高效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
183個縣(市、區)3年時間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全面放開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鎮落戶限制,走一條形態適宜、產城融合、城鄉一體、集約高效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種種跡象顯示,四川縣域城鎮化正全面提速,一場結合四川實際,以戶籍制度改革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的城鎮化新路正在四川城鄉伸展。
本刊記者 車文斌
2015年1月16日,成都。冬日的蓉城陣陣暖意,四川省城鎮化工作會議的召開,再次吹響四川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集結號。
“要以新型城鎮化的思想為統領,加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推進危舊房棚戶區改造,促進城鎮化好中求快、持續健康發展。”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魏宏在會上強調。
《四川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已經完成,瀘州、閬中正全力堆進城鎮化試點,戶籍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已經出臺,住房、教育、醫保、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配套改革正聯動推進,公租房正向農民工定向供應,在國家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的機遇下,四川新型城鎮化正加速推進。
——題記
城鎮化,又叫城市化,是由農業 (第一產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產業(第四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2011年12月,中國社會藍皮書發布,中國城市化首次突破50%。
對四川而言,城鎮化任重道遠。
四川的城鎮化率一直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2013年末四川常住人口810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達3640萬人,城鎮化率為44.90%,城鎮化水平居全國第24位,在西部位次列第6位。
如何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早在2012年末,剛到四川就任省委書記的王東明就提出,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本、以城帶鄉,使四川城鎮化進程更加協調、更有質量。
“下深水解難題”,2015年1月16日,在全省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魏宏如是說。他分析:“城鎮化連接著投資與消費,關系著發展與民生,既能催生和創造巨大的市場需求,又能有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新型城鎮化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是遠近結合的重大戰略支點。我們要以新型城鎮化的思想為統領,下深水解難題,促進城鎮化好中求快、持續健康發展。”
投資與消費,發展與民生,正是四川推進新型城鎮化所要解決的難題。
四川省華鎣市回龍村青年農民工陳杰(右)選購汽車當年貨 圖/邱海鷹
最美鄉村引客來 圖/邱海鷹
如何破解這道難題?魏宏說,一要堅定貫徹落實新型城鎮化的思想。始終遵循以人為核心,切實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二要切實加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加快實施“城鎮基礎設施十大工程建設計劃”,抓好“百鎮建設行動”。三要加快推進危舊房棚戶區的改造,抓好“農民工住房保障行動”。四要大力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加強對房地產業發展的金融、財稅支持。五要積極推進建筑業轉型升級發展。
唯有下深水,才能解開難題。對四川而言,“深水”就是四川的城鎮化率還比較低,任務重。“難題”就是到2020年,需要引導約700萬人就近城鎮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4%左右;促進約800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38%左右;改造約350萬人居住的城鎮危舊房和棚戶區,全面提升城鎮居民的居住條件。
到2015年,四川要實現全省城鎮化率達到48%左右,城鎮總人口達到4000萬人以上,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3800平方公里左右的目標。
這,給四川省城鎮化發展和改革提出了非常艱巨的歷史任務,且事關全省農業現代化與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
工業化與城鎮化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在面臨通貨緊縮的大背景下,如何趟深水解難題,以新型工業化力促城鎮化的發展,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道難題。
這道難題,正逐步解開。至2013年,四川城鎮化率10年來首次超越工業化率,終結了城鎮化率長期落后于工業化率的歷史;這一年,瀘州、綿陽、南充三個城市人口突破百萬大關,終結了1997年以來,四川除成都外百萬人口城市為零的歷史。
兩個“終結”,引領四川城鎮化進程邁入全新階段。
四川省郫縣丹丹調味品有限公司豆瓣制作現場
2015年1月,國家發改委等11部委聯合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方案》,包括四川瀘州市、閬中市在內的全國共62個城市(鎮)被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除瀘州、閬中兩地外,四川還將選擇數個城市啟動省級層面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2015年上半年啟動。
試點地區有五大主要任務: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創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綜合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探索,探索,再探索”,四川兩市正擔負起為城鎮化趟新路的重任。2013年,瀘州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3.8%,戶籍人口城鎮化率35.87%。到2017年,該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2.2%,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6.7%,實現新增38萬農業轉移人口和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為實現目標,瀘州市正在創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同時每年安排10億元以上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專項基金;將成立以服務城鎮化建設為核心業務的投融資集團。
瀘州市江門鎮正通過場鎮西擴的形式實現鎮區擴容體質,完善布局結構、功能分區、綠地系統、景觀風貌、道路交通以及基層設施,依托20萬噸竹漿紙一體化、江門古寨、新區幼兒園項目建設,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兩年前從農村搬到場鎮居住的高家村村民宋澤文高興地說:“以前在農村,山高路遠,大家住得分散,副食店很少,而且商品種類也少,買點生活用品都要跑多遠,有時候感慨有錢都買不到東西,現在好了,住在鎮上,到處都有商店,方便得很。”
閬中市則突出試點小城鎮發展,不斷優化布局,提升功能,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一批小城鎮快速崛起,涌現了老觀、柏埡、水觀、天宮、千佛等特色城鎮,閬中古城、千佛鎮、埡口鄉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環境優美示范城鎮”。
目前,閬中市城鎮化率已達42%,到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1.4%,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46%。
試點是一項系統改革,沒有先例可循,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閬中市需要在3年內全面完成3大項、40余小項任務,每項任務完成后都要經過國家和省級專家評估驗收。
為在深水區趟好新路,閬中市成立“內外結合”的智囊團隊,采取“內外兼顧”“土洋結合”的方式,盡可能集中多階層、各方面的智慧。邀請相關領導、業內專家以及各地先進典型來閬“傳經送寶”,為試點工作把脈會診。還充分征求和吸收本地各方人士意見,力求試點更接地氣。
“新型城鎮化是關系現代化全局的大戰略,是最大的結構調整。必須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以敢為人先的氣魄和改革創新的精神,全力以赴抓好試點工作。”閬中市委書記蔣建平說。
舞龍隊游街表演 圖/劉旭東
四川省仁壽縣人民醫院
一邊是下深水趟新路,另一邊是戶籍新政的緊鑼密鼓推進。
“三個1億人”問題,全國需要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而具體到四川,就要引導約700萬人就近城鎮化,促進約800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350萬人居住的城鎮危舊房和棚戶區。
人口轉移,正涉及戶籍改革。 2014年11月22日,四川印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規定除成都外,全面放開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鎮落戶限制;建立居住證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居住證持有人享有與當地戶籍人口同等的勞動就業、基本公共教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計劃生育服務、公共文化服務、證照辦理服務等權利”。
2015年,戶籍制度改革將在四川省全面鋪開,包括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的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公民離開常住戶口所在地到其他市(州)居住半年以上的,都可在居住地申領居住證等。城鄉二元結構正逐步打破,城鄉之間資源配置和發展不均衡現象正在轉變。
目前,瀘州市正全面開放城鎮落戶限制,積極推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在4個縣城率先試行城鄉統一的居住證制度,以居住證為載體,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
戶籍新政的鋪開,成為合理引導農業人口有序向城鎮轉移,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有力推手。
四川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宏觀經濟組組長漆先望很早就注意到了農民工“半城鎮化”現象。
所謂“半城鎮化”,就是進城農民工因未全面融入城鎮社會,仍在城鄉間兩棲流動,其實質上處于“半城鎮化”狀態。2012年,全省3367萬城鎮常住人口中,有四分之一以上即800萬人左右是進城農民工。
“半城鎮化”帶來了壓抑消費需求、浪費短缺資源、制約農業發展、加劇社會矛盾等諸多經濟社會問題,嚴重阻礙“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總體戰略的實施。
一方面在城市就業,另一方面又不容于城市,家園和心靈處于漂泊狀態。土地、住宅和戶籍“三把鎖”成為“半城鎮化”現象存在的重要原因。
戶籍新政已解開其中一把“鎖”,另兩把“鎖”也已找到了鑰匙。 2015年,四川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五大任務中,都緊扣著城鎮住宅市場,百鎮建設、農民工住房保障行動、建筑業轉型、房地產業平穩發展,都力求為城鎮化的有序推進筑牢根基。農民進鎮,“居者有其屋”成為核心一環。
“要按照發展大城市群的目標優化城市布局,在依托特大城市或大城市打造核心城市的同時,高度重視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漆先望說,他建議,建立城鄉統一的住宅市場,滿足農民低成本就近向城鎮遷徙的需求。
土地是“半城鎮化”的另一把“鎖”。2015年1月,四川省委機構編制委員會整合不動產登記職責,規定土地登記、房屋登記、林地登記、草原登記等職責將統一交由四川省國土資源廳承擔,省國土資源廳設立不動產登記局。
1月6日,四川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在成都召開。會議要求,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全面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村房屋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研究扶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政策措施,研究財政轉移支付、城鎮建設用地與農業轉移人口掛鉤具體政策。
作為不動產,農村土地、林地、草原的登記確權將加快推進。2014年,四川183個縣(市、區)已全面啟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將用3年時間基本完成農地經營確權。
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農村居民帶著經過確權的土地經營權證,在領取一份農地收入的同時,高興地搬進城鎮新居并安然落戶,在城市的工業園區就區實現就業,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服務。
那時,一條形態適宜、產城融合、城鄉一體、集約高效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將在四川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