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撰稿人 王新業
青島:要“里子”更要“面子”
本刊特約撰稿人王新業
對青島而言,重質量、講品質的傳承和底蘊是凝聚著城市“里子”的內涵價值,更是城市品牌“面子”的良心和擔當

五四廣場
無論傳統老街,還是現代新路;無論主要干道,還是普通小巷,處處匠心獨運、精心勾描,人行道鋪裝、綠化帶設置,恰似一幅布局精妙、筆法純熟的精美畫卷。這是青島帶給人們最直觀的印象。而顯現這種獨有城市品格的法寶之一,就是青島歷來對城市質量的追求和塑造,對青島而言,重質量、講品質的傳承和底蘊是凝聚著城市“里子”的內涵價值,更是城市品牌“面子”的良心和擔當。
9月1日,在2015年全國“質量月”活動啟動儀式上,青島被命名為“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自此,我國已有12個城市獲此殊榮。這個嘉獎是對青島最好的激勵和鞭策。
上世紀80年代,青島在全國較早開展了培育工業名優產品、爭創“青島金花”活動。上世紀90年代,青島著力發展品牌經濟、打造品牌城市,催生了一大批品牌企業。進入新世紀,青島深入實施質量興市戰略,把自主創新與品牌經濟緊密結合,走出了一條以質量帶動品牌、以品牌振興產業、以產業促進發展的品牌城市之路。從海爾、海信、青啤、澳柯瑪、雙星到青島港、青建集團、再到品牌企業爭相怒放。青島兩度榮獲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直至成為當之無愧的“品牌之都”。
提高產品質量,主體都在企業;出現質量問題,根源也在企業。競爭是提高質量的根本動力。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證明,凡是競爭充分的領域,質量水平就高。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青島的企業質量基因從一開始就被深深植入了企業的靈魂。所以說,青島城市的質量精神其實一直在潤物無聲中孕育、綻放。
時下,青島正以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為契機,形成特色鮮明的“政府推動、部門聯動、企業主動、社會互動”的“青島質量”工作模式。在這個模式的指引下,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在這里匯集。
“一谷兩區”成吸金石,藍色硅谷、西海岸經濟新區、紅島經濟區等青島重點經濟區域正成為吸引外資的主陣地。目前,各類經濟園區吸引外資占全市比重已突破60%。
通過質量興市戰略的實施,青島千億和百億能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鏈中,以品牌龍頭企業為核心,聚集發展關聯產業、配套企業,發展形成了家電電子、汽車機車、海洋工程等產業集群,集群產業產出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55%。積極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促進品牌企業走國際化道路。海爾、海信、青啤等企業依靠品牌優勢在國外建立生產企業和研發、營銷中心,提高國際競爭力,樹立了“中國制造”的品質形象。通過政府搭臺,產學研檢金攜手合作,海檢中心引資、引智、引技術、引市場相結合,加快培育國際競爭優勢,產業聚集能力逐步顯現,包括全國首個海檢中心落戶青島,中國西電集團、美國迪瑪爾公司等國內外行業頂尖機構分別與海檢中心在藍色硅谷核心區成立合資公司,建設的海洋電器、水下裝備兩個實驗室等。
同時,青島積極營造品牌發展的社會氛圍,通過舉辦中國名牌發展戰略論壇、名牌產品博覽會等形式,在全市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為品牌創建、品牌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棧橋
與國內先進城市對標,向國際標準看齊,制定完善系統的技術標準,并堅定不移地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去。這是青島提升城市服務空間標準理念。
在傳承與創新的基礎上,調整、優化和完善市域空間布局結構,青島制定了“全域統籌、三城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的空間發展戰略,形成以大沽河為生態中軸、城際交通和市政廊道為綜合發展軸線的“一軸三帶”的組團式、多中心、海灣型城市群格局。通過空間發展戰略層面的系統研究,大力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建設,實施了《青島市服務業標準規范編制和實施工作方案》,兩年共完成全市112項服務業標準規范的編制和修訂,使標準規范基本覆蓋了全市服務業的主要行業。此外,還開展試點示范工程,每年選擇2~3個行業、20~30家具備一定條件的企業開展試點,通過典型示范和以點帶面,向全行業推廣。物流、旅游、衛生、金融等骨干服務行業的服務品牌價值和效益大幅提升,服務業發展的層次和水平明顯提高。
質量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永恒主題。習近平總書記早在去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就提出,要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李克強總理也明確指出,提升質量是中國發展之基、興國之道、強國之策,關系民生福祉,關乎國家形象。這些重要論述,不但為青島及全國堅持走質量強國、“效益興邦”之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指明了方向,而且也成了整個青島新時期質量工作具體的行動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