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依斐
三彩藝品牌的“國際引力”——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郭愛和的三彩情緣
肖依斐

從專業(yè)的科班技藝學習,到對三彩的時代價值思考;從解釋不清的唐三彩,到令法國、臺灣等藝術博物館心甘情愿改名的拼音三彩;從模糊界定的陶瓷分類,到“洛陽三彩”學說的建立。與其說郭愛和走了一條藝術之路,不如說他從一開始踏上的就是一條需要邊走邊探索的時尚裹挾傳統(tǒng)之道,而唯一可以憑借的就是手中的創(chuàng)意之杖。
近日,由韓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趙康勛帶領的韓國藝術家交流團來到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與三彩藝品牌創(chuàng)始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郭愛和進行了中韓文化藝術交流。這標志著三彩藝品牌從向國際推薦三彩藝術,到“酒香客自來”的品牌價值自身體現(xiàn)階段。
這位科班出身的陶瓷藝術大師是如何完成三彩藝術的品牌打造,把傳統(tǒng)的“唐三彩”成功變身于創(chuàng)造性的現(xiàn)代陶瓷藝術,同時推出“三彩藝”品牌的?本期,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郭愛和的三彩藝術殿堂。
趙康勛表示這次的到來主要是緣于幾年前他在韓國光州美術館欣賞郭愛和個人作品時,就神交已久。之后,又從中韓文化交流協(xié)會了解到,洛陽三彩在郭愛和的不斷研究和創(chuàng)新下,有了更加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
我們來到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郭愛和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創(chuàng)意設計藝術品。早在他的三彩藝術博物館參觀時,就被他的瓷盤、壁畫所吸引,無論是體態(tài)婀娜的洛神、飽含大唐風韻的侍女,還是抽象的西周禮樂、文化圖騰都具有一種不可名狀的吸引力,厚重但不沉重,時尚卻不輕浮。
簡單來說,用時尚一瞬間吸引你駐足凝望,用傳統(tǒng)文化令你沉思琢磨,仿佛透過這一幅幅工藝美術作品可以令你感受到作者創(chuàng)作的源出靈感,因而每一幅作品都是靈動而富有生命力的。

在作品《洛神》中,我們看到一朵碩大的牡丹盛開在七彩的洛河上,微微側(cè)身于水面的“洛神”發(fā)髻高綰,身披輕紗,美目低垂,雙手拂水。她身后的洛水呈藍色,充滿了神秘色彩,將“洛神”的美襯托得夢幻而恒遠。其間還巧妙夾雜著麥穗、玉米、羊頭、馬頭、桑蠶等元素,用三彩亮麗的色彩,流暢的線條,以及流動的釉色描繪出一幅生動的洛神形象。讓人們不禁聯(lián)想到了《洛神賦》中那個“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的女神。
“這件作品其實有好幾個版本,你們看到的是最終的定稿。”說話間,郭愛和拿出了自己的手稿,著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線條都是郭愛和把腦海中的畫面勾勒出來的。這樣一個亙古不變的故事,美麗的神話,一個美的化身,用三彩的表現(xiàn)手法,把曹植眼中的女神解釋為了“大美之神,大愛之神”,把洛神的魅力、勤勞、創(chuàng)造、和諧等精神融合到了畫面之中,再一次闡述了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理念。
《周器·禮樂》是郭愛和用自己的作品復原眾多人魂牽夢縈的禮樂之邦,它取材于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吸取商周時期最精美的青銅器物紋飾,將饕餮紋、獸面紋、夔紋等典型的商周時期青銅紋飾采用釉色疊加、流動、燒制窯變的獨有特點將青銅紋飾刻畫呈現(xiàn)在三彩瓷板上。該件作品在洛陽三彩釉畫獨有的工藝技術,將千余年前青銅器藝術以更加絢麗神秘的藝術效果呈現(xiàn)給世人。作品榮獲2012全國工藝美術“金鳳凰”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金獎,2012第二屆“大地獎”全國陶瓷評比金獎。
在這三彩的世界里,郭愛和告訴我們?nèi)实降资翘者€是瓷。

三彩作品《周器 禮樂》

三彩作品《洛神》

三彩作品《絲路起點》
這些作品精美卻僅僅是冰山一角。
“唐三彩是唐朝的頂級工匠和藝術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時代藝術結(jié)晶,應該被歷史所記憶,那么我們這個時代的工藝美術師要做出什么樣的藝術作品,才有可能被長久的放在以后的博物館陳列柜里呢?”這不僅是令所有陶瓷藝術家深思的問題,也是困擾郭愛和初期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選擇問題,更是決定了他之后的藝術作品風格與方向性抉擇。
是復制模仿型的傳承式發(fā)揚,還是保留傳統(tǒng)內(nèi)涵加入時代元素的創(chuàng)造型發(fā)展?顯然,郭愛和選擇了后者。從此,這便注定了是一條“前不能完全借鑒古人,后令來著持觀望態(tài)度”的荊棘之路。
由于是學院派出身,他認為首先要理清楚的是三彩的命名問題。“唐是年代,唐三彩并不能代表所有三彩作品的藝術統(tǒng)稱。”郭愛和認為,三彩從漢代開始經(jīng)歷了漢三彩、南北朝三彩、唐三彩、宋三彩直到清三彩,這樣一個時代發(fā)展的脈絡。而考古學界嚴格把唐三彩定義為文物,這就注定“如果我們繼續(xù)沿用此名稱,就必須把所有作品前加上‘復制’或‘仿古’的名稱。”而這樣會讓以后的作品都以逼真為唯一價值判斷,從而影響了以后的三彩創(chuàng)意作品的發(fā)揮。
“更重要的是,自從被命名為three傳至世界各地后,出現(xiàn)的日本的奈良三彩和韓國的新羅三彩都僅僅用的是三種顏色,他們在大力發(fā)展的同時也受到了three的限制。而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對三的理解促使我們繼續(xù)研究三彩多變的顏色。”通過這些年的努力,在無數(shù)次的對外交流與文化碰撞的過程中,法國、臺灣等地的博物館和藝術館已經(jīng)漸漸開始把“three colour”改成了漢語拼音“san cai”。
在質(zhì)量上,郭愛和對三彩藝品牌進行了嚴格的把關。
與其他行業(yè)不同,陶瓷作為特殊的藝術形式,“大家都知道陶瓷的次品率是很高的,能達到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而對于次品的處理,郭愛和說:“我們這里只有優(yōu)質(zhì)品和次品兩個等級,沒有二級或是三級品。”如果一次修補不能達到要求,就只能就地銷毀。

工作室里琳瑯滿目的三彩藝作品

工作間人員細心勾畫三彩作品

三彩作品《唐韻》
“工作室外面院子里的藝術景觀就是由這些陶瓷碎片拼成的。”郭愛和指著那些在普通人眼中完全稱得上是高檔藝術品的景觀說。“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告訴三彩藝的工作人員,‘次品’絕不離開工作室。也起著時刻提醒的警示作用。”
另外,三彩藝在包裝上的要求也極為嚴格,雖然經(jīng)過汽車防撞實驗和高空實驗的測試,依然承諾“在運輸過程中所有的破損都由我們承擔。”郭愛和說,“如果是孤品則退款。”
對于藝術品市場,郭愛和有自己的看法。
“什么叫唐三彩做爛了?你可以買到幾十塊錢的紫砂壺或是景德鎮(zhèn)瓷器,也可以買到幾百萬的,只是市場需求不同,工藝不同,設計理念不同罷了。”大師也有嚴重不同意的時候,早些年有很多人說唐三彩賣不上價是因為高速公路口等地攤到處賣的都是廉價的唐三彩,郭愛和對此有不同看法:“大量人員從事三彩的加工生產(chǎn),才是開始孕育三彩市場的時候。也是從匠到藝術家產(chǎn)生的根本土壤。”很可惜,在這個時期被一些荒誕的說法扼殺了藝術的苗頭。
“由于每位藝術工作者的出身、經(jīng)歷、興趣不同,他們所走的藝術之路也不盡相同。”郭愛和認為,一直以來他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作品的創(chuàng)意與設計上。但是他對老一輩的三彩藝術家也是極其尊重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高老師的唐三彩作品不僅形似而且神似。”正是有了老一輩的藝術家把唐三彩這項技藝傳承下來,才有把這些適于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們解放出來進行自我突破的可能性。
今年10月底,郭愛和將到韓國和趙康勛一起辦雙人作品展,屆時三彩藝術作品和韓國油畫藝術作品將聯(lián)袂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