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豪,章紅英
1.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北京 100069;2.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北京 100069
健康管理類應用軟件國內外現狀與前景分析
張子豪1,章紅英2*
1.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北京 100069;2.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北京 100069
伴隨著移動浪潮的來臨,國內移動醫療第三方應用軟件(APP)如雨后春筍迅猛增長,醫療健康領域正在發生一場跨界革命。通過分析國內外健康管理類APP的應用現狀和發展趨勢,為未來該類APP的設計提供參考,并對APP的方便性、實用性和安全性等改進提供建議。
移動醫療;健康管理;應用軟件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升,民眾的健康意識得到了普遍提高,傳統的以治療為主的衛生服務模式已不能滿足需求,人們需要可以對健康進行實時監測、分析、評估,提供健康咨詢和干預的新型醫療服務模式,即健康管理[1]。如何將健康管理的需求融入到當前的衛生工作中,成為目前醫療衛生行業亟待解決的重點。
由于科技的發展和移動互聯網在醫藥行業的應用,醫療健康領域正在發生一場跨界革命,大有改變醫學服務模式之態勢。自 2010年移動醫療(mobile health,mHealth)市場興起開始,我國移動醫療第三方應用軟件(application, APP)發展迅速,現階段已達 2000多款。2011年國內移動醫療市場規模15.8億元,2014年達到30.1億元。據預計,到2017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整體規模將達到365.3億元,移動醫療將突破200億元,超越了在線醫療市場規模[2]。移動醫療作為一種新型醫療模式和工具,方便靈活的特點使其在健康管理領域中展現了極大潛力,正在改變人們傳統的醫療方式,并逐步形成一條新的健康管理產業鏈。為能更清晰地審時度勢,把握機會,迎接挑戰,有必要梳理移動醫療的現狀與問題。
目前,健康管理類 APP的主要服務模式是通過APP或外置裝備實時收集用戶的血壓、血糖、心率等基本數據后,傳送到后臺數據庫,完成數據存儲及分析。將數據制作成電子健康檔案是健康管理的基礎。APP應用端可以讀取數據,經授權后,用戶所聯系的醫生可根據這些數據監控其身體狀況,制定或修訂個性化的保健處方。用戶甚至可以通過移動終端設備實時與醫生溝通,獲得遠程醫療服務。目前已有蘋果 HealthKit、谷歌 Google Fit、百度dulife等智能健康管理平臺,能實現數據的接受、存儲、傳輸。通過整合和分析這些數據,形成具有醫學價值的個人電子健康檔案或病歷,并為客戶提供有效的醫學服務是尚需研發的重點[3]。
1.1 國外健康管理類應用軟件現狀
由于醫療體系不同,發達國家的電子病歷系統已接近完成,目前正在實施建設全國醫療信息化系統。1998年,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提出為每位居民建立覆蓋終生的電子病歷并實現所有醫生能訪問這些電子病歷,目前已基本完成。2010年,美國政府建立了國家健康信息網絡(NHIN),即建立跨醫療機構的全國范圍的電子病歷,以此來實現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由此可見,國外健康管理類 APP更多地結合了臨床應用[4],注重用藥指導、臨床指南、臨床監測等功能的研發,為用戶提供專業化、標準化的服務。2014年,美國執業醫師診療次數約為 6億次,其中約有 7500萬次(12.5%)是通過遠程醫療實現的。此外,國外的健康管理類 APP可以提供針對單一疾病的深度診療與健康監控,如美國個人健康管理移動醫療公司WellDoc關注糖尿病、遠程心電監護服務商Cadionet實時監控心電圖、OpenPlacement致力于老年人出院后的日常家庭護理等,這在國內還基本處于空白狀態。通過健康管理類 APP的普及應用,目前“在線預約+在線視頻診療+體征指數數據存儲與調用+購藥指導+患者長期數據管理”的移動醫療模式已初步形成。下面將對國外市場上一些較為成熟的產品進行具體分析。
日本在 2006年內閣府戰略本部發表的“IT新改革策略”中,將醫療界IT建設放在了重點項目中的首位,提出了包括構建國民健康數據庫和應用管理平臺,促進遠程醫療,實現醫療結算完全在線化等在內的多項戰略。日本在政府的主持下,依托Panasonic和 Omron等大型醫療器械公司,將健康管理類 APP的應用納入其移動醫療體系中。日本的移動醫療體系建設,首先是實現家用健康醫療器材數字化。體重計、體溫計、血壓計、血糖測定儀等健康醫療器材在日本家庭中的持有率很高,但是一直以來沒有數據的積累,這些醫療器械也只是停留在測量和基本判斷(如血壓值是否偏高)的層面上。因此 Omron與日本電信公司合作推出了WellnessLink健康管理平臺,從 2011年運行至今已有100多萬用戶。借助WellnessLink等健康管理平臺,醫療器械所采集的數據可通過其內置芯片傳入手機。由此,每次測量的時間和數據都會被保存。日本依托云計算模式來建立個人醫療數據庫,數據庫中記錄個人的所有醫療信息,包括用藥記錄、過敏記錄、手術記錄、感染記錄、疾病記錄以及不同時期、不同醫院檢查(CT、X光片、心電圖等)和疾病診斷結果等。個人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查看云端保存的醫療信息。醫院不再保存患者的醫療數據。但可以經患者同意,查看云端保存的醫療信息,并且可以添加新的內容。個人也可以通過移動設備隨時查看自己的醫療健康數據。
與日本政府主導的移動醫療體系不同,歐美國家將 APP應用市場化,供用戶自行選用,其中的典型是 WellDoc。WellDoc的創立人之一 Suzanne Sysko Clough在創立WellDoc之前是內分泌和糖尿病領域的專家。她在與患者接觸時發現,糖尿病患者需要經常根據自身狀況調整生活習慣、飲食組成等。因此及時與醫生保持溝通顯得非常重要。而以往的診療模式,無法支持醫患間頻繁的溝通。于是2005年,她與 Ryan Sysko一起創立了 WellDoc (www.welldoc.com)。WellDoc提供手機和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臺,并與保險公司合作為患者提供糖尿病管理項目。WellDoc糖尿病管家系統通過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審批,并在 2013年推出了世界第一款“處方 APP”:BlueStar。醫生給患者開具處方后,處方的副本會上傳到 WellDoc,記錄到患者的病歷檔案。與此同時,藥店中的藥劑師對處方進行核準。藥劑師審核之后,WellDoc則派專人上門幫助患者下載藥物用法、用量及血糖等個性化的檢測提醒,教會他們熟悉應用 BlueStar,由此患者才能獲得使用許可。上門服務雖然提高了成本,但也確保 WellDoc能近距離接觸用戶,在第一時間獲得用戶體驗反饋。BlueStar并不只是直接監測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患者還需要按照提示輸入飲食狀況和藥物治療方案。系統對藥物劑量、血糖波動、每餐碳水化合物攝入情況等數據進行分析后,會提醒患者何時測量血糖。再根據血糖的指標,指導用藥的劑量。例如,收集到患者午后血糖偏低的信息后,糖尿病管家系統可自動提出建議患者食用的最佳食品,或建議對藥物劑量進行調整。同時,患者的數據和診斷建議會定期發送給醫務人員,以幫助填補在復診間歇中缺失的信息,或及時處置特殊情況,因而促進了糖尿病的管理。
這種處方 APP的商業模式很適合西方家庭醫生制度。既然是處方產品,那么 APP運營方和醫生都必須對患者負責,同時在臨床研究中也已表明了其醫學效用和經濟學價值[5]。2008年,經由醫療保險公司 CareFirst BlueCross BlueShield贊助,WellDoc展開了周期長達1年的臨床試驗。163名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表明,WellDoc糖尿病管家系統可以使糖尿病控制的主要指標糖化血紅蛋白平均下降 1.9%。而使用傳統治療方法的對照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平均僅下降 0.7%[5]。2011年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 DC Health Connect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 WellDoc糖尿病管家系統之后的 1年,急診和住院的次數減少了 58%。此外,所有患者均認同系統提供的即時病情指導有幫助,僅有 6%的患者擔憂數據隱私問題[6]。由于其優秀的療效和前景,2014年 1月,WellDoc被福布斯評為“美國最有潛力的公司”之一,并獲得來自默克公司全球健康創新基金(Merck GHI)和風險投資公司溫德姆(WindhamVenture Partners)2000萬美元的投資,至此,WellDoc總計投資已經超過5000萬美元。
Epocrates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動醫療公司,它的主打產品是藥品和臨床治療數據庫。Epocrates擁有美國排名第一的移動藥物字典,提供了大量處方藥和非處方藥信息,包括藥效、不良反應、劑量、藥物相互作用、價格、醫療保險情況等,付費項目則包括循證醫學的處方集、治療指南、實驗室診斷項目參考值、實驗室診斷項目費用、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編碼等多項功能,可供醫生們自由選擇。此外,Epocrates還與蘋果公司合作,可以讓醫護人員通過iPhone和iPad上的APP進行藥品信息查找,借助iPhone和iPad優異的顯示界面和超強的數據處理系統,使藥物字典的操作界面更為友好,并可存儲上千次的查詢結果,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可快速生成醫療方案供醫療工作者參考,提高醫療效率。2012年Epocrates覆蓋了超過100萬醫務工作者,其中有大約33萬名美國醫生,占美國醫生總數的 50%以上。除此之外,利用其龐大的醫生用戶群,Epocrates還為藥企提供廣告服務和市場調研服務。
1.2 國內健康管理類應用軟件現狀
國內的移動醫療目前缺乏類似日本的國家健康體系支持,商業化模式亦不完善,尚處于早期快速發展、快速“燒錢”與摸索階段,準入門檻不高,產品良莠不齊,臨床專業性 APP匱乏。根據中國APP客戶端注冊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 2014年,iTunes商店中已經有 16 275款醫療與健康相關的應用,主要集中在運動保健、自問診平臺和掛號預約,而在患者的用藥提醒、病程記錄和信息反饋方面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15年中國“互聯網+”醫療研究報告》,掛號預約類、問診咨詢類和醫療資訊類 APP,分別占比28.5%、24.9%、17.9%,但這些APP大多功能有限,有的甚至只有 1項主要功能,即提供相關的數據信息。這些 APP內容同質化嚴重,有的應用看上去似乎更像是玩具[7]。只有不到 2500款應用既能夠提供數據信息,又能夠追蹤用戶的數據,至于擁有提示或預警等功能的應用數量就更少了。在這其中,預約掛號類 APP受國內醫療資源分布的影響,過于集中在三甲醫院,僅僅是提供資源的平臺,而缺乏資源分流的能力。問診類和咨詢類 APP由于線上咨詢和線下醫療的分離,大多只停留在初步問診階段,難以提供有效的醫療服務。而人們真正期待的革命性移動醫療應用應是能將常用功能成功整合到一個平臺之上[8],而此整合后的平臺又能夠改善人們傳統的保健與醫療方式。以下以2款APP進行說明。
1.2.1 春雨醫生 APP現況 春雨醫生(http:// www.chunyuyisheng.com)APP是目前國內較好的移動醫療應用。截至到2015年9月6日,它作為一類綜合型健康類 APP累計下載量已經超過了 3524萬次,在移動醫療健康類 APP中位居榜首[9]。春雨醫生搭建了自診和問診系統,定位于用戶的診前咨詢,主要解決用戶在“身體不適”到“去醫院”之間的需求,這被春雨醫生定義為“輕問診”[10]。春雨醫生2011年率先上線后搶占了大量市場份額,通過大量的用戶數據支持其輕問診模式。當用戶輸入身體不適的癥狀,可以通過春雨醫生的大數據分析技術找到類似的病情案例,同時精確匹配醫生,患者可以直接與醫生進行線上溝通。對病情嚴重者,會建議患者去醫院就醫,并對就醫醫院和診室提供意見;對病情較輕者,醫生可以給出用藥及調養的建議,并通過與好藥師網上藥店的合作,直接向用戶提供購藥服務。而用戶在咨詢過程中的數據將被保留,完成數據的積累。2014年春雨醫生接入了各種數據采集設備,包括可穿戴設備和家用醫療器械,將采集到的數據與醫患咨詢數據整合,建立了健康檔案,并根據健康檔案進行個性化定制。EnfoDesk易觀智庫中展示的春雨醫生“分級診療”服務模式見圖1。醫生端發展的緩慢是制約春雨醫生的難題。根據春雨醫生2015年11月公布的數據,其用戶量是9200萬,醫生數 41萬,且主要是普通醫生,而國人普遍追求的名醫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坐診。同時,春雨醫生提供的報酬很難引起醫生群體的興趣。但如果允許醫生建立類似好大夫在線(http://www.haodf.com)那樣的自由叫價模式,診費一旦提高,如果還只是輕問診的模式,無法提供權威性的診斷,患者端顯然覺得不值;如果深度診斷,手機端的劣勢就顯現了。目前手機的醫學影像顯示功能清晰度不夠,醫生無法仔細觀看檢查結果,難以保證準確性。處方權與醫療責任也成為了制約在線醫療的桎梏。另外,由于在線醫療無法記入醫療保險,病患的經濟壓力較大。這也是現在此類應用僅限于咨詢問診類的原因。

圖1 春雨醫生“分級診療”服務模式
1.2.2 mPower現狀 mPower是由宣武醫院與蘋果公司合作,基于蘋果2015年推出的ResearchKit醫療研究平臺的一款針對帕金森病研究與管理的APP。用戶注冊后便可以隨時隨地借助于 iPhone內置傳感器來記錄數據。iPhone的觸摸屏可以感受到人們有節奏的敲擊,以采集用戶手部顫抖信息。當用戶發出“啊”的聲音,麥克風可發現用戶聲音的微小變化,統計發音抖動。加速計可以記錄研究參與者走步的姿勢和平衡能力,然后與健康人的速度和姿勢進行比較,監測研究參與者的動作速度、平衡性等參數。這些均是判定帕金森病的重要指標。mPower的優勢在于通過與醫療機構和醫生的合作,整合了線上與線下的資源,將患者與醫生真正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患者在院前、院中、出院后的連續管理模式。即醫生通過門診、社區檢查等線下手段,篩查出帕金森病的高危人群,疑似用戶可以利用mPower的專業評測指標進行早期自我檢測和實時監測[11]。用戶就診前咨詢,病中及病后康復環節的監測,醫患溝通都可通過mPower實現。
不同于春雨醫生等 APP優先發展患者用戶群的模式,mPower為國內健康管理類APP線上線下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即 O2O(online to offline)。通過與醫療機構的合作,以醫生為核心角色,通過醫生來吸引患者用戶,建立起基于移動平臺和醫院的“醫生-患者”關系。移動網絡不再局限于健康信息、掛號和買藥等中介作用,而是實現了及時的醫患之間的互動,幫助醫生對患者和疾病進行管理。
在我國,目前互聯網的使用主體是年輕人和高學歷人群,而現在最需要醫療服務的人群恰恰很少使用手機,用智能手機上網的老年人則更少。找到一個使其容易接受和掌握的移動醫療的方式,是移動醫療成功的關鍵。
盡管移動醫療市場份額巨大,但在醫療與IT行業內依然沒有形成清晰的商業模式[12]。目前移動醫療主要有 6種收費模式,分別是面向患者、醫生、醫療機構、大公司、藥品研發部門和保險公司。
WellDoc主要采用向保險公司收費的模式。由于幫助患者控制糖尿病可以減少保險公司的長期開銷,故保險公司愿意購買 WellDoc的產品,提供給其保險客戶使用。BlueStar上市后,福特、來愛德等公司宣布愿意將BlueStar納入他們的員工處方藥福利計劃,以減少公司的醫療福利開支。Epocrates則采用向藥企收費的模式,2012年其營業收入約為1.2億美元,其中75%來自于藥企,主要是為企業提供精準的廣告和問卷調查服務。中國的醫療體制模式改革[13]還不能和美國成熟的商業醫療模式相比。國內現狀是以公立醫院為主,商業醫療保險業為非主體。因此,目前國內移動醫療市場尚處在發展早期,商業模式主要集中在面向患者、醫生、醫療機構,但他們出資能力和意愿不強。面向大公司、藥品研發部門和保險公司也有廠商在摸索和嘗試。如何在中國找到一個長期而穩定的商業模式還需要市場的不斷研究和探索。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健康管理類 APP數量龐大,而用戶可以裝載 APP的容量有限,因此可以預見,單一功能和內容雷同的 APP將逐漸被淘汰,因此如何將多個功能整合將是 APP設計和研發的重點。例如,我國目前的醫療體系注重治病環節,在院前的健康管理和院后的康復環節仍為缺失狀態。所以新產品可以以此為切入點,提供諸如老年慢性病的預后康復指導、護理、監管提醒等服務。相對于西醫,中醫由于其治未病、個體化的理念,在慢性病的預防和治療康復中具有極大的優勢。因此,APP可以適當加入中醫的內容,提供藥膳食譜、茶飲配方,甚至簡單的藥酒制作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此類 APP缺乏專業性,雖然國內已有一些 APP也開發了運動和飲食指導的功能,但這些指導難以為用戶設計個性化方案,且缺乏深度的醫療價值。若要想此項服務真正發揮功能,則需要中醫學、運動醫學、營養學、康復醫學等專業知識的支持,需要信息技術、保險、市場營銷與健康相關學科人員的深度合作,并與線下各級醫院聯合。如此,一方面可以整合醫療資源,改善醫療資源配置不均,另一方面可將患者與醫生、醫生與醫生真正結合在一起,提高線上院外診療質量,減少院內診療時間,真正實現線下與線上互為補充。
同時,建立標準化的健康管理指南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目前國內的健康咨詢服務雖有執業資質認證,但與臨床診療執業范圍涇渭分明。健康管理平臺如全部交健康咨詢從業者完成,將無法保證醫療服務的準確性、安全性等。而建立標準化的健康管理流程和常見病種數據庫會改變這種格局,打破目前健康管理鏈人員關系松散、風險不可控的局面。當然,相關投資與政策出臺將是巨大的工程,但只有如此才可能造就一個高質量和安全的健康管理行業,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
移動醫療健康領域在中國猶如一片藍海,光明的未來毋庸置疑。它對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將是重大機遇。線上線下的同時開展,醫療器械、APP應用、管理平臺間的合作和整合將是未來行業發展的趨勢。在未來的醫療模式中,醫生或健康從業者的作用將基于對患者或客人健康狀況已深入了解的線下診療,進行線上的動態監測和遠程管理,從而在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上,動態實時服務臨床患者和公眾的健康。
鑒于中國醫療資源不足、公立醫院信息系統開放度低、移動醫療用戶數量少,活躍度低等重重困難,要走出一片新的天地仍需時日,如何在這片新興領域搶占一席之地,開拓者們將面臨巨大挑戰。
[1] 陳建勛,馬良才,于文龍,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實踐[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6,22(1):7-10.
[2] 姜虹.醫藥物資協會發布行業發展藍皮書[N].中華工商時報,2015-01-29(007).
[3] 許美艷,于紅霞,遲玉聚,等.淺析電子健康檔案的建設[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0,11(2):215-216.
[4] 科技智囊專題研究小組.移動醫療“典型應用”[J].科技智囊, 2014(10):18-20,22-29.
[5] QUINN CC, CLOUGH SS, MINOR JM, et al. WellDoc mobile diabetes managemen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hange in clinic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and patient and physician satisfaction[J]. Diabetes Technology & Therapeutics,2008, 10(3):160-168.
[6] EGEDE LE, STROM JL, FERNANDES J, et al. Effectiveness of technology-assisted case management in low income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ACM-DM):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Trials,2011,12(2):662-670.
[7] SCHOFFMAN DE, TURNER-MCGRIEVY G, JONES SJ, et al. Mobile apps for pediatric obesit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healthy eat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just fun and games?[J].Translational Behavioral Medicine,2013,3(3):320-325.
[8] 黃和洵.移動醫療平臺建設面臨的技術要求與推廣難點[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8(21):308-309.
[9] 李琦國.2014年移動醫療市場分析報告[EB/OL].[2014-11-29]. http://www.sootoo.com/content/534034.shtml.
[10] 劉涌.春雨掌上醫生:從“輕問診”到個性化健康咨詢[N].21世紀經濟報道,2013-08-27(020).
[11] 劉平,張寶和,徐洪濤,等.帕金森病運動前期非運動癥狀的認識現狀及其在早期診斷中的價值[J].轉化醫學雜志,2013,2(6):370-373.
[12] 曾征,萬凡.移動互聯網醫療商業模式芻議[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2014(7):36-37.
[13] 林皓.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經濟學分析[D].杭州:浙江大學,2007.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Analysis of Health Management APP at Home and Aboard
ZHANG Zi-hao1, ZHANG Hong-ying2*
(1.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69, China; 2.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China)
As the emergence of mobile tide, the third party application (APP) of mobile health care has sprung up and achieved rapid growth in China. As a result, a cross-border revolution is going on in health-care field.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health management APP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uthor propose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nvenience, practicality and safety of the APP,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of health management APP in the future.
mobile health care; health management; APP
10.3969/j.issn.2095-5707.2015.06.002
2015-09-10)
(
2015-11-15;編輯:季巍巍)
北京市屬高校特色教育資源庫建設項目(3500-115212);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15JGB137);首都醫科大學七年制學生基礎階段科研訓練項目(3500-11431101)
張子豪,2012級七年制本科生,研究方向為臨床醫學。E-mail: luhezhangzihao@163.com
*通訊作者:章紅英,教授,研究方向為中醫糖尿病臨床與文獻研究。E-mail: zhongyi@cc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