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高校培養人才的路徑研究
王洋1,王欣2
(1.長春大學管理學院,長春130022;2.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紀檢監察辦公室,長春130052)
摘要:應用型高校的主要職責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完善。本文從應用型人才的定義和社會需求狀況出發,探討應用型高校培養人才方面存在的問題,包括課程體系設置不成熟,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和師資力量薄弱等。應用型高校培養人才應構建多學科相融合的應用型人才模式,組建多層次的教師隊伍,深度開展校企合作,也需要政府加強在校企合作中的調控力度。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人才;路徑
收稿日期:2014-09-20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276號);長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CSKT2014ZX-0064)
作者簡介:王洋(1977-),女,吉林長春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財務管理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一個農業大國轉變為一個工業大國,社會經濟取得快速發展。進入新世紀以后,在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對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此時的中國需要的不僅僅是受過高等教育、掌握科學知識的人才,而是更加需要那些能夠將知識轉化為產品,將科技成果轉變為生產力,并創造出更多利潤的應用型人才。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規模居世界第一位,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但現行的教育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應用型高校的培養目標必須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出既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又具備創造性和應用性的人才。
1應用型人才的定義和社會需求狀況
1.1應用型人才的定義
高校的職能定位可以分為三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在人才培養這一職能中,還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才、技術開發的人才和實際應用的人才。按照人才培養的不同層次和規格,可以把學校分為研究型大學、應用型大學和高職高專院校。三類學校在培養人才的能力素質、工作任務等方面的側重點是不同的。研究型大學從事的是精英教育,強調學術性,在培養人才時側重于研究和管理能力;應用型大學從事的是應用性教育,強調專業性,培養的是面向社會、解決生產經濟活動中的實際問題,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動手能力,在培養人才時側重于管理和操作能力;高職高專院校從事的是職業性教育,強調職業性,培養的是實用技能型人才,側重于操作能力和動作技能。
從不同類型大學的人才培養定位,可以看出,應用型人才的內涵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學所培養的研究型人才,也不同于高職高專院校所培養的技能型人才。應用型人才是不僅僅停留于技術層面,而是能夠充分適應日新月異的變化,具備解決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對現存的知識進行改造,不斷地適應新情境的人才。
1.2應用型人才的社會需求狀況
人才培養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適應社會需要,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滿足各用人單位對合格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1)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1980年改革開放伊始,第一產業的比重占到30.17%,第三產業只有21.60%,加入WTO以后,我國的三大產業比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農業所占比重下降到15.06%,第三產業赫然成為發展最快的產業,產值比1980年翻了兩番,比重達到39.02%,截止2012年,第三產業的比重繼續上升至44.60%,產值與2000年相比,增長了近5倍。眾所周知,第三產業的發展,更多地需要的是能夠將多學科相融合的、具有實際工作能力的、實踐能力更強的應用型人才,而不是學術型人才。

表1 中國三大產業增加值和比重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2)用人單位的需要。近幾年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用人單位對人才類型的需求正發生著細微的變化,他們更加注重的不再僅僅是扎實的理論基礎,而是更加注重實踐能力、協作精神、專業技術素質以及協調能力等多個方面。南華工商學院曾專門成立課題組,對其300名08級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1]根據對有效問卷進行分析比對,得出以下幾個方面的調查結論:缺乏工作經驗是畢業生就業時面臨的客觀障礙;缺乏自信或太過自我是畢業生無法接受基層工作的心理因素;對用人單位用人需求的曲解是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因素。可以看出,用人單位需要的往往都是那些具備一定工作經驗、具有較強的理論基礎、職業道德素質較高和溝通能力較強的人才。
2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對于應用型高校來說,最基本的任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學校應根據這一培養目標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工作,使學生在就業時能夠滿足社會和企業的要求。然而,在實際中,由于各教育主管部門、教師或學生家長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存在認識上的偏差,致使許多應用型高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2.1課程體系設置不成熟
課程體系的設置是否科學合理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因素。我國目前的普通高校仍然是以通識教育為主,除了大學外語、思想政治和計算機應用等教育部規定的人文素養課之外,就是各校根據自身情況和學科特點設置的基礎必修課程,從結構上來說,專業課所占的比重偏低。這種課程體系結構與學術型本科非常相似,它是一種傳統的課程模式,這種課程模式對學科基礎性知識的普及,實際上已經超過了對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要求,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卻沒有真正得到充分的鍛煉。在一些工科專業中,甚至存在專業課只占10%,其他均為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情況。很顯然,這種課程體系存在嚴重的比例失調,很難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2.2實踐教學流于形式
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點是要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課程的設置必須科學合理,實踐教學達不到足夠的比例,或者只是流于形式,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就無法落實。目前我國應用型院校在實踐教學的設置上,仍然存在比例嚴重偏低的問題,實踐教學平均僅占理論教學的20%左右,以北京工商大學為例,其信息與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培養方案中,理論學時為2482學時,實踐教學的學時為394學時,實踐教學學時占理論教學學時的16%。在所安排的實踐教學學時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以演示性實驗為主,與實際相結合的綜合性實驗非常缺乏,校外實踐也往往由于外部條件不足、實踐教學方案設計不合理、實習指導教師不足等原因,而無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時,往往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進行考核,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很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制約學生的思維向外延伸,阻礙學生自身的獨立性和創新性。
2.3師資力量薄弱
師資力量薄弱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另一大問題。現今的高等教育需要同時掌握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極為重要。除了理論授課的教師以外,還需要講授實驗課程的教師和輔助學生完成實驗的實驗師,而我國大多數地方高校的教師,都是從研究型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雖然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都缺乏相關行業的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能,幾乎沒有任何到相關企業工作的經歷,所以很難在實戰中指導學生,實踐教學的師資力量有待提高。
3應用型高校培養人才的路徑
3.1構建多學科相融合的應用型人才模式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迅速,新興行業層出不窮,對應用型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各方面的綜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為提升應用型人才的綜合素質,開設多門課程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并將所有學科融合為一個“教學—科研—生產”一條龍的教學體系,包括教學培養目標、課程結構和實踐教學等方面。
(1)優化學科結構。在多學科相融合的新的教育模式下,以單一學科為中心的專業設置模式是不利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校應通過尋找學科內部的相關性,遵循學科規律,從內容和組織上將不同學科教育進行交叉與融合。除了對相關專業知識的交叉與融合,還包括對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既保證學生在理論知識方面的功底,又保證學生具備一定的實際應用能力,做到緊密聯系現實,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另外,應用型高校在設置專業時,要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在充分了解市場需求的前提下,靈活地設置專業方向。通過深入開展社會調查,認真分析產業現狀和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結合地方特點進行人才預測,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2)設置多學科相融合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設置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地方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應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因此整個課程體系的設置必須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地方高校需在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上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創造性思維,構建多學科想融合的課程體系,在理論基礎教育的同時,加強學生崗位能力的培養,設置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并駕齊驅的綜合課程體系。具體來說,即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多元化人才的需要,制定小模塊的課程結構,如設置一些不同行業、不同崗位和不同專業的小課程模塊,可以從不同類型上培養適應多樣化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加強實踐教學方面的力度,豐富實踐教學方式,實行校內實踐教學的同時,盡可能增加進行校外實踐,減少演示性實驗,增加應用性的綜合實驗,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職業能力。
3.2組建多層次的教師隊伍
(1)增加兼職教師和組織教師進修。為培養優秀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可以通過引進更多的兼職教師和對教師經常性地進行國內培訓或國外進修,來提高教學水平。兼職教師是那些在企事業單位工作的專家或者工程師,也可以是在企業有著多年工作經驗的管理人員、技術骨干等。聘請這些兼職教師加入,可以彌補本校教師在數量和經驗上的不足,優化師資結構,提高辦學效果。
除了聘請兼職教師以外,組織更多的國內培訓和國外進修也是非常必要的。兼職教師的流動性很大,提高教學水平、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最終還是要依靠本校的師資力量。因此,構建一支素質優良且穩定的師資隊伍,才能保證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具體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安排教師到企業進行實習和技術咨詢,讓教師通過真實的情境解決問題,提高教師的技能;二是從教師隊伍中挑選一部分有潛力或有更多經驗的教師,送到國內知名的學府進行培訓,如果經費允許則可以讓一些骨干教師到國外進修,了解本學科與學術的前沿動態。
(2)制定合理的績效考評體系,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為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應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師績效考評體系。目前我國高校的教師考評體系并不完善,對于生產實踐和社會服務等指標都沒有明確規定,考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真實反映教師的實際業績。制定考評體系時,首先應明確教師的崗位職責,尤其是對青年教師,應從教學能力、實踐應用能力、科研能力三個方面進行綜合鑒定。對考評結果實行優勝劣汰制,成績不合格的需要進行培訓或進修,保證教師隊伍的優質性。
3.3深度開展校企合作,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
目前我國高校的校企合作層次較低,學校與企業的聯系不夠緊密,學校進行的教育環節與企業的實踐環節往往是脫鉤的,企業接受學生去實習,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教育與督導,實習結束后也沒有將學生的實習情況反饋給學校。校企合作存在著諸多問題,加強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中之重。
(1)校企共同制定培養計劃。培養應用型人才應符合企業的需要,制定培養計劃時應首先考慮企業的需求。以往的人才培養計劃都是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按照國家高等教育法律法規的條文來制定的。為培養出社會真正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地方高校應與企業密切聯系,與企業共同制定培養計劃,包括人才培養的目標、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實習基地建設、教師的管理等,都應參考企業的意見來制定。
(2)校企合作建設實驗室。無論是校內的實驗室或模擬實習基地,還是校外的企業實訓基地,應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建設。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校企的密切合作,在建設實習基地時,要由專家進行審核,校企雙方經過評估之后才能實施。實習基地建設完成后,需由企業派送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對學生進行實習指導。每批學生實習結束以后,校企雙方應進行有效溝通,對于實習的最終完成情況進行評定。
為加強校企合作、保障雙方的信息溝通,使合作更加全面和持久,可以參考國外經驗,成立產學研合作委員會,委員會成員包括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企業管理人員和專家、政府部門的領導等,委員會的職責是為政府、高校和企業提供有效的溝通機制,創造更多的交流機會,協調矛盾,使人才培養目標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3.4加強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調控力度
校企合作能否順利、長久的開展,除了需要學校內部的合作動力和保障機制以外,還需要政府的外部調控作為支撐,需要政府在雙方合作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政府既要運用一些行政手段進行宣傳輿論的引導,又要利用財政手段資助校企合作的項目建設,還要提供一些政策咨詢,成為校企雙方的協調者。目前我國校企合作不足,從機制上來說就是由于我國缺乏相應的政策、法規和一些配套措施,信息平臺和中介服務欠缺,影響了高校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因此,政府作為校企合作中的宏觀調控者,應通過制定培養和吸引人才的政策來引導產學研合作教育,采取有效的手段鼓勵企業參與人才的培養。[2]在校企合作中出現資金困難的時候,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解決高校因資金短缺而無法開展合作項目的問題,推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邱辰,鐘山,莫瀚寧.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學科建設和產學研平臺建設研究[J].輕工科技,2013(10):115-117.
[2]李國華.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64-166.
責任編輯:張曉輝
Study on the Path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Applied Colleges
WANG Yang1, WANG Xin2
(1. Management College,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 2.Disciplinary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Office,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52, China)
Abstract:The main responsibilit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is to train applied talents, making them serv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o be improved.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definition of applied talents and social demand situation,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alents training in applied colleges, including the immature curriculum system, formalistic practice teaching, weak teacher staff and so on. Talents training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requires to construct the model of combining multiple disciplines, set up multi-level teacher team and develop deep cooperation with enterprises,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regulation and control in the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talent;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