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護理在癌癥患者疼痛護理中的應用及體會
劉晶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腫瘤疼痛護理站山西運城044000)
摘要目的:探討癌癥患者疼痛護理中應用人性化護理的方法及體會。方法:將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接診的癌癥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皆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隨機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其中對照組采取常規疼痛護理,而研究組加用人性化護理,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兩組患者護理后焦慮度評分皆有一定下降,但僅有研究組組內對比有統計學意義,同時組間對比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率為96.67%,對照組則為76.67%,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癌癥患者采取人性化護理可以取得更好的護理效果,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焦慮,并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借鑒。
關鍵詞癌癥;疼痛護理;人性化護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3.73
癌癥屬于世界性疾病,危害十分嚴重,一旦步入晚期,基本上必死無疑。從近幾年相關統計來看,癌癥發病率逐年上升[1],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癌癥患者除了要盡早確診與治療外,還應加強其臨床護理,尤其是要加強疼痛護理。我院近幾年在癌癥患者疼痛護理中應用人性化護理取得了比較良好的效果,現將結果作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接診的癌癥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皆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隨機將60例患者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自30例,其中對照組:男患16例、女患14例;年齡32~84歲,均值(60.1±5.4)歲;病型包括10例肺癌、9例結腸癌、4例乳腺癌、3例膽管癌、4例肝癌。研究組:男患17例、女患13例;年齡34~88歲,均值(60.5±5.6)歲;病型包括11例肺癌、8例結腸癌、3例乳腺癌、4例膽管癌、4例肝癌。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型等一般資料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疼痛護理處理,而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人性化護理,具體為:在具體的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要主動積極地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盡快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對患者行靜脈穿刺時,確保動作的輕柔與準確,或者利用適當的交流來分散或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在護理中護理人員必須保持足夠的細心與耐心,對于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要盡量滿足;對于患者發生的疼痛癥狀,護理人員要盡早察覺并積極控制,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詳細分析,并對疼痛及其程度進行準確評估,從而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處理,可參照WHO對癌癥患者疼痛三級止痛治療原則與方法處理[2];應盡可能地為患者提供支持與幫助,護理人員要站在患者的思維與角度,做到護患平等,尊重患者,將他們看做有思想與感情的個體;護理人員在與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時,必須把握相關的交流技巧,盡量給患者人性化與專業化的服務;護理人員除了要為患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外,還要為患者的家屬提供必要的支持,尤其是某些患者家屬的情緒十分激動,則要盡快安撫,緩解他們的緊張與焦慮及擔憂,從而促使他們更好地鼓勵與支持患者,同時加強和患者家屬的溝通與交流,也能更好地滿足患者的護理所需。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評分、護理滿意度情況,并對比分析。其中焦慮評分采用HAMA法評估焦慮癥狀,而滿意度則采取滿意度調查問卷對患者護理后的滿意率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相關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以P<0.05差異作為統計學有意義的標準。
2.1 焦慮評分
兩組患者護理后焦慮評分皆有一定下降,其中對照組護理前后焦慮評分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研究組護理后焦慮評分明顯低于護理前,組內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研究組護理后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評分對比( ±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評分對比( ±s,分)
組別例數護理前護理后研究組對照組303042.45±5.9542.66±5.8332.40±3.38*#40.36±4.29
注:與護理前相較,*P<0.05;與對照組相較,#P<0.05
2.2 滿意度
研究組護理后患者對護理滿意率為96.67%(29/30),對照組則為76.67%(23/30),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癌癥也叫做惡性腫瘤,指的是控制細胞生殖增殖機制失常而導致的疾病,研究顯示癌細胞除了會生長失控,還會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組織,嚴重情況下會經體循環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癌細胞往往會釋放多種毒素,導致患者產生多種癥狀,并且極易轉移到全身各處,從而造成患者無力、消瘦、貧血、發熱、食欲不振及嚴重臟器受損等。基于此,對于癌癥患者一旦確診后則要及時救治,同時加強其臨床護理干預。
本次研究針對我院接診的60例癌癥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取常規疼痛護理,而研究組加用人性化護理,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同時研究組護理后焦慮評分要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結果與同類研究所得相似,如朱結桃、徐娟華學者[3]對284例癌癥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其中對照組采取常規疼痛護理,而實驗組加用人性化護理,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理后HAMA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王小盼學者[4]將100例癌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在常規疼痛護理基礎上加用人性化護理,而對照組單用常規疼痛護理,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為94.00%,明顯優于對照組的50.0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的來說,對于癌癥患者的臨床護理而言,其疼痛護理十分關鍵,常規疼痛護理包括控制疼痛、加強營養、皮膚護理、用藥護理及心理護理等,其中控制疼痛要求:護理人員要鼓勵患者多表達疼痛的部位、強度及性質,以及分析疼痛原因、經過及相關加重或減輕的因素等;指導患者敘述疼痛等級、性質及規律,從而對疼痛反應進行評估,進而確定減輕疼痛的策略;加強患者疼痛引發的生命體征的觀察,比如心率改變、血壓升高等,以及對心理、性格、外界刺激反應等的影響;制定控制疼痛的目標,初步保障患者夜晚安靜入睡不疼痛,其次在他們安靜時能消失,最后在患者活動或站立時無疼痛。心理護理則要求:護理人員根據患者不同表現采取對應心理疏導,充分控制疼痛的同時使得患者心理與生理更舒適;配合應用一次干預技術,比如松弛術,以此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對于他們的無助與不安,要注意觀察,并保護他們的安全;多鼓勵患者對外界環境產生興趣,限制和其他焦慮患者或家屬接觸,幫助他們找回家庭與社會支持,從而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在這些護理基礎上予以人性化護理,該護理措施傳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并制定出個體化的緩解疼痛策略,主動聽取患者的主訴,從而評估患者的疼痛,并積極采取應對措施處理。
綜上所述,癌癥患者采取人性化護理可以取得更好的護理效果,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焦慮,并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劉美琴.晚期癌痛患者人性化護理及社會支持[J].包頭醫學,2012,36(1):58-59.
[2] 鄧蘭芬,于間梅,李紅梅,等.護理干預對中年癌癥晚期患者的心理效應[J].中國醫藥指南 ,2013,10(20):726-727.
[3] 朱結桃,徐娟華.人性化護理在癌癥患者疼痛護理中的應用[J].醫藥前沿,2012,02(16):229.
[4] 王小盼.人性化護理在癌癥患者疼痛護理中的應用及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2013,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