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映芳 吳見安 顧艷芬
【摘要】 目的 探討程序化疼痛護理干預對降低化膿性闌尾炎患者術后疼痛的效果, 以指導臨床護理。方法 118例化膿性闌尾炎、行手術治療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59例。對照組予常規護理干預,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開展程序化疼痛護理干預。對比兩組術后多時間點疼痛程度, 多時間段鹽酸曲馬多注射液肌注情況, 患者出院時鎮痛滿意情況。結果 兩組術后即刻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8、16、24 h觀察組得分(3.0±0.8)、(2.1±0.6)、(1.4±0.5)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4.3±1.1)、(3.9±0.8)、(2.3±0.6)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0~8 h、8~16 h、16~24 h鹽酸曲馬多注射液肌內注射人數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出院時鎮痛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化膿性闌尾炎患者, 術后行程序化疼痛護理有助于減輕切口疼痛, 提升預后。
【關鍵詞】 疼痛護理;化膿性闌尾炎;術后;切口疼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3.167
闌尾炎為臨床常見癥狀, 部分患者病情嚴重, 闌尾組織可能已化膿, 需行手術治療。雖手術方案療效確切, 但術后易出現切口感染及切口Ⅲ級疼痛等并發癥[1], 可能嚴重影響患者預后。既往已有大量探討降低切口感染率的護理類文獻[2], 但對降低患者疼痛的研究較少, 目前多對輕度疼痛患者采取鼓勵的護理方案、對重度疼痛患者行曲馬多肌內注射, 效果欠佳。本院則對此類患者行程序化的疼痛護理干預, 臨床效果確切, 現總結相關經驗,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納入118例化膿性闌尾炎行手術治療患者, 其入院時間均在2014年1~12月, 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9例。觀察組男37例, 女22例, 年齡19~68歲, 平均年齡(38.4±9.5)歲;對照組男35例, 女24例, 年齡18~66歲, 平均年齡(38.9±10.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獲得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相同手術流程, 術后對疼痛嚴重難以忍受者或提出主動要求者, 在有效評估后行鹽酸曲馬多肌內注射。對照組術后予常規護理干預, 主要包括一般心理安慰、健康宣教、生命體征監護、臥床體位指導、飲食干預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開展程序化疼痛護理干預, 每8小時評價1次患者VAS疼痛得分, 并做記錄, 其他主要措施包括。
1. 2. 1 術前干預 術前準備時間協助患者填寫疼痛評估量表, 利用視頻介紹手術流程、術后干預方案、術后常見并發癥成因及影響、術后鎮痛的常見措施及意義、疼痛評估方案及自主報告時機等。結束后要求所有患者口述相關知識, 以評判掌握效果, 對掌握不佳者, 術后早期行強化宣教。
1. 2. 2 術后早期干預 術后0~8 h保證患者的休息質量, 要求環境舒適、安靜, 光照適度, 適度及溫度適宜。若狀況許可, 可通過宣教手冊強化健康教育。
1. 2. 3 術后中期干預 術后8~24 h內重點行非藥物鎮痛, 通過深呼吸、分散注意等方案減輕術后疼痛;積極行鼓勵及安慰, 強化傾聽與情感支持;強化患者與家屬、患者與患者間溝通, 鼓勵患者向其他人傾訴;對疼痛嚴重者, 給予鎮痛藥物。
1. 2. 4 術后晚期干預 術后24~32 h重點鼓勵患者下床活動, 消除患者對切口愈合的擔憂及長期臥床后下肢活動的不適應。
1. 3 觀察指標 ①統計患者手術結束即刻、術后8、16、24 h疼痛程度;②統計患者術后0~8 h、8~16 h、16~24 h累計鹽酸曲馬多肌內注射例數;③統計患者出院時鎮痛滿意度, 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一般)/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術后疼痛評分比較 手術結束即刻兩組VAS評分大體一致, 均處于較高水平;術后8、16、24 h觀察組得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鹽酸曲馬多應用情況比較 術后各階段, 觀察組曲馬多應用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鎮痛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出院時, 鎮痛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術后疼痛為常見手術并發癥, 可導致一系列神經內分泌應激反應, 影響患者預后, 包括:①導致兒茶酚胺血液含量增加, 進而使血壓提升、心動提速、呼吸頻率提升, 影響機體各組織臟器血供[3];②導致炎性介質水平異常, 進而使手術切口周邊缺氧、水腫;亦可紊亂酶系統代謝, 導致切口延遲愈合[4];③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 影響免疫系統功能, 提升其他術后并發癥出現率[5];④導致術后不良行為, 影響預后[6]。故現階段臨床推薦將其作為第五生命體征, 于術后行持續性監護。
化膿性闌尾炎為臨床常見疾病, 多發于青壯年, 既往雖有報道評估了患者術后疼痛, 降低術后疼痛有助于提升患者預后[7], 但并未深入、全面探討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這可能是因為既往臨床多認為青壯年患者身體基礎好, 對疼痛有一定自然忍受能力。但鑒于疼痛具備上述不良影響, 且除手術切口本身外, 患者恐懼心理、溝通不善、不適應醫院環境等因素均可能進一步加劇緩和術后疼痛[8], 因此有必要采取多種措施處理術后疼痛。常規行曲馬多肌內注射鎮痛效果雖較佳, 但亦可能導致依賴性等不良反應, 故尚需探討非藥物性的、程序化的疼痛護理方案。
在不同時間段行不同的疼痛護理方案, 有助于大幅降低患者術后疼痛, 觀察組術后隨時間推移, 痛覺呈下降趨勢, 對鹽酸曲馬多的需求量較少, 且出院時對疼痛護理的滿意度也較佳。
其機制可能在于:①全面而深入的健康教育使得患者對術后疼痛及其他并發癥形成了一定身心準備。既往雖也認為需開展健康教育, 但僅通過口述等措施可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患者術前準備期大部分精力可能集中在病區, 對單純口頭指導不敏感;而本例觀察組行視頻指導, 不僅避免了護士即時口頭指導可能造成的遺漏, 還通過視覺、聽覺強化刺激, 更好地吸引了患者的注意力, 同時術后早期針對性強化健康教育, 能夠保證患者對相關知識的知曉率[9]。②術后早期弱化干預, 重點保證患者休息。此時患者體內麻醉藥物濃度逐漸下降, 神經痛閾值呈下降趨勢, 患者輕微活動即可產生較重疼痛, 故需要保持安靜[10];充分的休息亦能滿足術后早期機體恢復需要。③術后中期強化非藥物干預, 使患者注意力由疼痛及相關負面情緒上轉移至其他有益刺激上, 有助于阻斷條件刺激和反應間的聯系, 使患者痛覺下降。本研究中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利用萬花筒分散視覺、利用隨身聽分散聽覺、利用視頻分散視覺和聽覺等, 均有較為可靠的效果。④術后晚期鼓勵患者下床活動。部分患者擔心過早下床活動可能影響切口愈合, 加重疼痛, 此時有必要糾正錯誤理念, 讓患者知曉下床活動能夠預防腸粘黏, 且有助于應用更多的器材分散患者注意力, 減輕疼痛;而下床活動可能導致的傷口破裂、疼痛加劇等問題, 則可以通過有效的安全設施來避免。
總之, 對化膿性闌尾炎患者, 于術后開展疼痛護理有助于減輕患者疼痛感覺, 提升預后。
參考文獻
[1] 劉琴, 徐宏宇, 萬四紅, 等.循證護理在預防小兒急性化膿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中的應用.齊魯護理雜志, 2013, 19(10): 102-103.
[2] 李燕.綜合護理干預對化膿性闌尾炎行腹腔鏡切除術患者預后的影響.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 23(31):3510-3512.
[3] Lukas A, Mayer B, Fialová D, et al.Pain characteristics and pain control in European nursing homes: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results from the services and health for elderly in long term care (SHELTER)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2013, 14(6): 421-428.
[4] 潘懷清.疼痛護理在泌尿外科后腹腔鏡手術患者康復中的應用. 護士進修雜志, 2013, 28(22):2108-2109.
[5] 姚蕓, 陳慧, 刁秀鳳, 等.分娩過程中心理干預及疼痛護理對產程進展的影響.西部中醫藥, 2014, 27(4):134-135.
[6] 袁艷青.疼痛護理認知能力對疼痛控制影響的調查與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22):242.
[7] 張秋麗.護理計劃在闌尾炎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效果觀察.齊魯護理雜志, 2012, 18(26):69-70.
[8] 李華芹, 肖紅巖, 安慧玲, 等.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對闌尾炎手術患者的療效觀察.河北醫藥, 2012, 34(18):2875-2876.
[9] 王嵐, 李揚.疼痛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3):20-22.
[10] 袁修瓊, 崔明華, 蘇華榮, 等.疼痛護理干預對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肩痛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 33(10):2641-2643.
[收稿日期:20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