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靜 張亞楠 張紅田
【摘要】 目的 分析協同護理模式對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康復的護理效果。方法 140例腦卒中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7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模式的基礎上再給予協同模式護理,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護理滿意度情況。結果 觀察組上肢、下肢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ugl-Meye)評分及Barthel指數(BI)得分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7.14%, 高于對照組的82.8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協同護理模式在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康復護理中, 效果顯著, 提示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協同護理模式;腦卒中;肢體運動;康復鍛煉;臨床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3.183
腦卒中是一種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的常見疾病, 主要發病機制是腦動脈系統病變引發血管痙攣、閉塞或破裂, 進而導致患者出現急性發展腦局部循環障礙以及偏癱性肢體功能障礙, 該疾病的發病率、致殘率及死亡率都非常高, 即便患者經過治療能夠生存下來, 也可能會留下不同程度的殘疾, 給患者、家庭以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1]。協同護理模式(CCM)主要是在責任制護理基礎上, 將患者的自我護理與健康決策的能力充分的發揮出來, 鼓勵患者、家屬都積極的參與護理工作, 強化集體協同護理的重要作用, 以達到提高患者臨床護理質量的目的[2]。本文主要針對協同護理模式在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康復中的護理效果進行分析, 通過對比常規護理模式和協同護理模式后患者的不同的效果。現具體報告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9月本院收治的140例腦卒中患者, 納入標準:①根據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診斷標準, 經頭顱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確診腦卒中。②年齡51~72歲。③首發腦卒中伴有肢體運動障礙, 肌力≤4級。④生命體征平穩, 無明顯意識障礙。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疾病及嚴重進行性高血壓患者。②嚴重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70例。對照組男36例, 女34例, 年齡51~70歲, 平均年齡(66.3±12.5)歲。觀察組男40例, 女30例, 年齡53~72歲, 平均年齡(67.6±12.8)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 內容主要包括:良肢位的擺放與關節的被動活動訓練、下肢分離運動訓練、平衡訓練以及早期強化步行基本功能訓練等。觀察組采用協同護理模式進行護理, 具體方法如下。
1. 2. 1 全面評估 患者入院后, 依據患者的具體病情、文化程度等情況, 對患者及其家屬在腦卒中知識方面的需求、肢體功能、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心理狀況等進行評估, 向患者與家屬詳細介紹腦卒中的流行病學情況、后遺癥、康復的重要性以及協同護理模式的相關知識, 激發患者的自我護理意識。
1. 2. 2 制訂肢體運動康復護理計劃 明確患者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由責任護士、患者、神經內科醫生、患者家屬以及康復治療師共同制定出協同護理模式下患者肢體運動康復的具體措施, 給患者提供與腦卒中相關的知識、飲食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指導。特別要重視患者的肢體運動康復訓練指導, 內容包括良肢位擺放、平衡訓練、轉移訓練、輔助工具使用、步態訓練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訓練等, 每天按照觀察組制定計劃嚴格落實相關的措施, 并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計劃。
1. 2. 3 健康教育護理 ①對患者及家屬在康復鍛煉知識的了解程度進行評估, 每天由醫生、康復治療師以及護士, 為患者及家屬進行知識宣教與現場示范培訓。 ②每周將患者及家屬集中1次, 借助演示、多媒體等方式開展健康宣講, 20~30 min/次;③給患者發放康復鍛煉手冊, 把肢體運動康復鍛煉的過程制成圖片、視頻讓患者及其家屬更容易記憶;④利用康復效果好的病友做現身說教;⑤把患者康復的效果用視頻記錄下來, 然后讓患者自己比較, 以樹立信心;⑥患者出院之后, 每周由醫生、康復治療師及責任護士以電話形式隨訪1次, 每月由醫生、康復治療師及責任護士組成的家訪小組入戶隨訪1次, 并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相關的指導, 對其鍛煉方案進行適當的調整。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的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ugl-Meye)評分、Barthel指數(BI)得分。采用本院自制問卷調查患者滿意度, 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 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護理后Fugl-Meye運動功能評分與BI得分比較 觀察組上肢、下肢FMA評分及BI得分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7.14%, 高于對照組的82.8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協同護理模式主要通過鼓勵腦卒中患者及家屬主動參與肢體運動康復鍛煉的方式, 提高患者肢體功能與生活自理能力。腦卒中疾病的致殘率高達80%, 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質量, 而且給患者的家庭與社會造成極大的負擔, 因此, 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 幫助患者癱瘓肢體功能恢復正常, 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成為臨床上高度關注的問題[3]。
日常的生活能力持續下降, 是影響腦卒中患者正常生活質量的主要原因, 而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是否能夠恢復或者恢復的程度, 都與正確、連續的康復指導與日常生活技能訓練有著密切的關系。李朝健等[4]選取了30例腦卒中患者, 將其分為協同護理模式組與常規護理組, 護理后結果顯示, 協同護理模式組患者的Fugl-Meye運動功能評分、BI得分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P<0.05)。在患者肢體運動康復訓練中實施協同護理模式, 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個性化的護理計劃, 由責任護士、醫生以及康復師, 每天對患者的病與運動情況進行實時的評估, 提醒患者每天按照計劃執行康復訓練的內容與教育內容, 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護理人員則借助演示、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向的患者與其家屬介紹開展康復鍛煉的目的與具體方法, 依據患者的自理程度和家屬的照顧能力制定出專門的康復計劃, 讓患者和家屬都積極參與到患者康復訓練計劃中來, 可以從根本上提高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5]。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上肢、下肢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ugl-Meye)評分及Barthel指數(BI)得分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7.14%, 高于對照組的82.8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協同護理模式對腦卒中患者的肢體運動康復護理有顯著的效果, 并且幫助提高患者滿意度, 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梅花, 藍瓊好, 李敏紅, 等.協同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強化步行基本功訓練的效果觀察.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4(4):364-366.
[2] 顧冬梅, 任燕, 單君, 等.協同護理模式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鍛煉中的應用.江蘇醫藥, 2014(15):1835-1836.
[3] 張麗君, 史平, 章亞平.腦卒中后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訓練方式新進展.護理與康復, 2015(12):1126-1128.
[4] 李朝健, 符俏, 喻錦成, 等.運動想象療法在腦卒中康復中的應用進展.海南醫學, 2015(2):221-223..
[5] 李麗, 李思文, 趙輝, 等.社區康復路徑在腦卒中病人家庭康復中應用效果評價.黑龍江醫學, 2014(11):1331-1334.
[收稿日期: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