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發生時間與臨床護理要點
周玉萍
(貴州省貴定縣中醫院貴州貴定5513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的心肌梗死在出現之后患者心律失常的發生時間以及發生的規律,并且對臨床的護理方式進行探討。方法:隨機選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0例心肌梗死的患者,對他們進行回顧性的分析。統計心肌梗死發生之后患者心律失常通常的發病時間以及發病的例數。結果:在患者出現急性的心肌梗死之后,凌晨五點至下午四點這段時間患者心律失常的現象發生的通常比較多,而下午五點之后一直到凌晨四點這段期間心律失常現象發生得比較少。結論:研究顯示,心肌梗死之后患者心律失常出現的時間具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因此護理人員應該加強易發生時段的護理力度和觀察力度,防止出現不必要的意外事件。
關鍵詞心肌梗死 ; 心律失常 ; 護理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3.5
在通常的情況下,急性的心肌梗死主要指的就是患者的冠狀動脈出現了急性的缺氧,從而造成心肌壞死的出現。臨床的表現主要有心前區的劇烈疼痛等,嚴重時可以引起患者的休克,由心肌梗死引發的心律失常十分容易造成患者的死亡,因此分析并且掌握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律失常容易出現的時間以及部位就顯得尤為重要。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了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20例,并且對這20例患者進行回顧性的分析。在這20例患者當中,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他們的年齡在51歲至82歲之間,年齡中位數為66.5歲。這20例患者心肌梗死發生的位置包括了內膜下以及右室、下壁等部位。患者出現心律失常的類型也包括了室早、室速以及室顫等。
1.2 方法
通常患者出現心律失常主要指的就是患者出現胸痛以及其他的一些癥狀,將患者出現心肌梗死之后心律失常現象發生的時間分成六個時段來進行具體的統計。這六個時段分別是凌晨的一點至四點、凌晨的五點至八點、上午九點至十二點、十三點至十六點、十七點至二十點、二十一點至二十四點。對不同時間段出現心律失常的患者數量進行統計。

15例心肌梗死之后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的時間分布統計
1.3 統計學方法
本組研究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平均數(±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顯示,在這2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當中,有15例患者出現了心律失常的現象,發病率為75%。在這15例出現心律失常的患者當中9點至12點以及13點至16點這兩個時段當中的發病率最高,而1點至4點以及17點至20點這兩個時段的發病率最低,差距具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因此在患者出現了急性的心肌梗死之后,心律失常出現的時段通常為凌晨五點至下午四點,在下午五點至凌晨四點這段時間內發生的比較少[1]。
急性心肌梗死之后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的主要時間段就是凌晨的五點至下午的四點,造成這種發病規律的主要原因可能同患者體內神經內分泌出現的變化有著一定的關系。通常情況下,患者在上午的時間段體內的兒茶酚胺分泌量比較大,因此會造成患者的血壓有所升高并且伴隨著心率加快的現象,這些情況的加重就會使得患者出現心肌的供血不足,從而造成供需的失衡[2]。此外研究表明,一些急性的心血管事件,例如心肌梗死以及猝死等現象也大多發生在上午。
在對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患者進行護理時,相關的護理人員應該注意在上午這個時間段內加強對于病房的巡視力度,從而能夠更加及時的發現患者在病情方面出現的變化,對患者的生命體征也要進行更加密切的關注。還要定期的對護理人員進行訓練,提高他們電擊除顫以及心肺復蘇等搶救技術的應用水平,避免不必要的意外發生,提高搶救的質量。此外氣候的變化也可能會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現心律失常的現象,這是由于凌晨以及上午這個時間段通常氣溫都比較低,因此可能會造成患者血壓的升高,加重患者的病情。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及時的根據實際的溫度來對病房內的室溫加以調節,適當的為患者進行衣被的增減。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凌晨五點至下午四點這段時間之內心律失常出現的概率比較高,因此護理人員要加強這個時段的護理質量,幫助患者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多對患者進行安慰,不要因為治療工作而忽視了對患者精神方面的鼓勵和支持。
參考文獻
[1]張榮,徐毅,王曉丹,等.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漿中升高的microRNA-1與QT離散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3,29(2):102-104.
[2]李秀娟,黃從新,丁家望,等.急性心肌梗死后快速延遲整流K+通道基因表達的變化[J].重慶醫學.2012,(2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