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戴麗
固廢綜合利用不容忽視危險廢物的處理
文 // 本刊記者 戴麗
危險廢物被稱為危害環境的“毒瘤”,量小但對環境的危害卻極大。業內人士指出,由于我國當前仍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上升期,危險廢物還將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危險廢物環境監管,已成為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技術研究所所長王琪在第八屆固廢戰略論壇上指出,目前我國固廢的年產生量大約為七八十億噸,其中,城市生活垃圾1億多噸,而危險廢物年產生量在4000萬~6000萬噸之間,主要集中在我國的山東、江蘇、廣東、遼寧、湖北、青海、貴州、新疆等地區。雖然目前危險廢物的產生量具體是多少,都由哪些企業產生的還不是特別清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危險廢物所占比例雖小,其對環境影響卻極其大。
王琪介紹,目前我國危險廢物集中綜合利用量僅為12.6%。2011年,我國危險廢物集中綜合利用量為333.04萬噸;2012年,稍有增加,為375.17萬噸。
王琪同時分享到,雖然我國產生的危險廢物具體有什么目前尚不清楚,但主要種類可以確定,包括:堿溶液或固態堿、廢酸或固態酸等,這些物質含有很多的危險特性,因此,需要妥善處置。據王琪介紹,2012年,我國危險廢物集中處置廠數量為722個;2011年,危險廢物設計處置能力為5.98萬噸/日。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較好的有江蘇、廣東、浙江、湖北、山東、陜西、遼寧等地。
據了解,我國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危險廢物的處置,早在2001年就發布了第一版《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從2003年起便開始施行危險廢物處置收費制度,此舉加快了該行業產業化進程,促進危險廢物處置的良性循環;同時,為應對工業領域危險廢物和非典時期后醫療廢物的大量產生,2004年,我國頒布了《全國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規劃》,該《規劃》提出,力爭在2006年底前,消除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等;2012年我國又發布了《“十二五”危險廢物污染防治規劃》),危險廢物處置行業逐漸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
然而,近幾年我國在危險廢物的處理上雖然不斷得到重視,治理技術上也不斷成熟,投資力度也在逐年加大,但由于近十年才剛剛起步,政府及公眾參與度仍較低,導致在這方面公眾的環境意識仍然不夠強,政府監管不足,危險廢物的去向及治理不明晰。再加上我國危險廢物排放量大,工業污泥與其他生活固廢處置區分不夠明確,技術有局限,企業有成本壓力,我國治理危險廢物面臨著不少問題。
據了解,目前我國危險廢物處置方式多以填埋、焚燒為主。集中處理既增強了危險廢物處置系統的可維護性,也改善了地區生態環境。但此舉的成本勢必會轉嫁到企業運營上,這導致部分企業出現拒絕處理、偷排等現象,局部改善的環境問題仍不能扭轉整體環境局勢。
同時,工業污泥與其他生活固廢不加區分地“一鍋燴”處置,是當今普遍存在且亟待解決的問題。這種有違危險廢物處置標準的行為產生的“二次危廢”,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環境問題。
王琪此前曾表示,按照《全國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規劃》,到2006年底,每個省都要建立一個危險廢物的集中處置中心,總投資超過百億元,但截至目前建成率并不高。
《規劃》明確了“十二五”期間危險廢物污染防治的九項任務,具體為:開展危險廢物調查,積極探索危險廢物源頭減量,統籌推進危險廢物焚燒、填埋等集中處置設施建設,科學發展危險廢物利用和服務行業,加強涉重金屬危險廢物無害化利用處置等。到2015年,基本摸清危險廢物底數,規范化管理水平大幅提高,環境風險顯著降低。
此外,《規劃》還提出了三項重點工程,包括危險廢物產生與堆存情況調查工程、利用和處置工程、監管能力和人才建設工程。
王琪指出,一些地方為了從中央財政爭奪項目建設資金,不顧技術短板,甚至連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在哪、包括哪些種類都不清楚,便盲目上馬。整個危險廢物市場是在外力作用的形勢下形成的,并不完善和成熟。
陜西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李敬喜認為,要減少危險廢物對環境的危害,就必須要做好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工作。這就要求,首先要摸清底數,加強監管,如果底數不清,基礎數據缺乏,將不利于危險廢物污染的基礎研究,不利于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政策和措施,更不利于環保部門對危險廢物產生和經營企業的日常監管。
其次是要落實責任,上下聯動。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是一項長期而持久性的工作,要把國家有關危險廢物管理的制度、標準和措施落實到位,必須落實各級環保部門的監管責任,落實企業的污染防治主體責任,上下聯動,才能取得實效。
李敬喜表示,要落實處置危險廢物的各部門責任,一是要夯實環保部門固廢監管責任。從固體廢物專業機構建設入手,督促各設區市成立固體廢物專業管理機構,對一時爭取不到機構的市要求指定專人負責,解決危險廢物無人管的問題。明確各級環保部門的職責權限。固廢專業管理部門負責危廢處置企業的管理,屬地環保部門負責轄區危廢產生企業的管理,依據職責權限指導企業依法、規范、自主的管理危險廢棄物。嚴格考核,把各設區市危險廢物重點源企業的抽查考核結果,納入對地方環境保護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對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低于60%的市(區)通報批評,并停止對這些地區有關環境保護工作的評優資格。
二是落實企業污染治理的主體責任。要求產廢和處置企業建立完善的危險廢物管理臺賬,危險廢物收集、貯存、轉移、處置等環節的相關責任人都必須在臺賬記錄簿上簽字,作為以后追究責任的依據。同時,要求產廢企業和處置企業落實國家各項環境管理制度,規范企業內部管理。此外,還應加強業務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守法意識。同時還需用重典,嚴厲查處環境違法案件。
另外,還應向發達國家學習處理固廢物的經驗,對美國、德國、日本和歐盟關于固體廢物管理的法規體系及其主要內容進行比較,可以得出以下幾個共同點:一是全過程管理的原則。在這幾個國家的固體廢物管理法律體系中,均將固體廢物管理的主要環節(源頭減量、再生循環和處置)作為無害化管理重點,而不僅僅是處置過程的無害化。二是源頭控制的原則。各國法律均將源頭減量(抑制產生)作為優先手段,而不是處置。三是以資源保護(或者資源循環)為基本目標,而不僅是污染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