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睿 李全喜
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環節之一,實質是通過利益驅動把產學研各方擰成一股繩。那么,怎樣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抑或說,靠什么把產學研擰成一股繩?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在實現產學研協同中起主導作用。這具體可通過委托—代理關系實現:企業作為委托方提出創新需求,學研機構作為代理方按照企業需求完成創新任務;企業吸收和應用創新成果,并根據其產業化價值給予學研機構相應報酬。根據協同程度不同,產學研合作有技術轉讓、合作研發、產學研戰略聯盟等模式。不同的合作模式需要不同的激勵機制,具體包括以下幾種。
顯性契約。技術轉讓是產學研合作的一種重要模式。合作各方按照合同,通過文獻、報告和專利等顯性知識載體,實現創新成果轉移。在這種模式下,技術創新價值易于測度和驗證,企業可直接以技術創新價值為績效指標設計顯性契約,對學研機構進行激勵。但由于學研機構完全按照契約內容進行創新,合作中隱性知識不易開發利用,這種模式有可能束縛創新活動的開展。
事后“討價還價”。在產學研合作研發模式下存在兩類創新活動,即可被事先測度的開發型創新活動和不可被事先規劃的發現型創新活動,而后者往往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真正來源。由于存在后一種創新活動,合作各方利益分配需要通過顯性契約事后“討價還價”來達成。合作各方對發現型創新活動的偏好、企業獨立應用創新成果的能力等因素,決定他們討價還價的能力。企業可依據自身需要,通過調整顯性契約中開發型創新活動的激勵強度,或對發現型創新活動提供固定報酬,并通過調整剩余索取權來控制學研機構的創新活動。
關系契約。隨著各方合作程度和接觸頻率的上升,產學研機構由基于項目的臨時組織逐漸演變成長期穩定的戰略聯盟,各方的信任度不斷增強,這為關系契約的構建創造了條件。在關系契約中,企業承諾將發現型創新收益的一部分作為報酬返給學研機構;學研機構基于對企業的信任平衡兩類創新活動;創新價值實現后,企業執行顯性契約,并決定是否兌現關系契約。由于發現型創新成果難以預期,以它為績效指標具有主觀性和不可驗證性,關系契約不能靠第三方強制實施,而要靠聲譽或信任機制執行。只有持續合作的長期收益超過違約的短期收益,比如背棄關系契約就可能被迫退出戰略聯盟,關系契約才會被執行。
雙重顯性契約。為了提高創新成果價值的可測度性,可在戰略聯盟中引入一個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這個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可以是企業內部的研發部門,可以是獨立的中介組織,也可以是政府部門。企業分別與學研機構和這個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建立顯性契約,在雙重顯性契約下,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搭建產學研創新平臺,促進企業家和科研人員間的協同,使創新成果以最有利于企業應用的方式轉移和共享,促進創新成果的學術價值與商業價值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