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雪航,張幸剛
東北農業大學成棟學院
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專業技能培訓模式改革探索與實踐
邵雪航,張幸剛
東北農業大學成棟學院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需要我們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具有非常強的創新實踐能力,本文則主要是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入口,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理論教學體系,從而構建一個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開展科技實踐,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專業技能培訓模式進行相應的改革,最終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應用型;專業技能;培訓模式;實踐
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JG2201201036
隨著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而變得日益頻繁,我國的經濟發展是非常快的,因此也需要大量的應用型人人才,但是目前的應用型人才大部分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都不足,而且創新能力也很差,這些應用型人才很難適應不斷發展的企業的要求,這也是目前我國的本科院校工科畢業生都存在的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本文主要是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對象來討論本科院校專業技能培訓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獨立學院教育工作合格評估指標體系》當中明確指出,獨立學院應該確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在學院的辦學過程當中,用了六年的時間試行“3+1”人才培養模式,并已經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并且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中進行了課程體系改革的嘗試,構建課程體系時將課程體系劃分為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崗位群課程三個大的模塊。
本科院校學生的專業創新實踐能力是內涵和外延都比較寬泛的范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要抓住問題的本質,對所出現的問題能夠及時的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并且針對這一判斷制定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及時的解決出現的矛盾。第二是要求我們的本科院校學生具備專業的操作能力,也就是說將創造性的思維進一步的轉變成為了實際的含有物質成果的能力,這里主要包括學生的設計能力、操作能力和實驗能力等等。第三是要求我們的本科院校學生具有開拓創新能力,是指利用綜合自身的知識,運用全新的方式來解決實際出現的問題。
3.1 目標定位不準確
現階段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逐漸的趨同化,而且大多數的本科院校都還是比較重視學科理論知識,對項目實踐能力的培養相對比較薄弱,與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標定位是不符的。而且技術性的指標也跟不上技術發展,對盈盈性本科院校所創辦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這一專業的教學內容在設計和人才的培養上不要照搬普通的人才培養模式,要結合這一專業自身的發展特點,制定切實有效的專業技能培養模式。
3.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育內容和企業的需求有些脫節
目前我國本科院校的教育內容和企業的實際崗位技能需求還是有著一定的差異的,新畢業的學生實際操作的水平較低,而且外語能力也是比較弱的,職業的素養比較差,這樣的狀態也導致我國每年只有一小部分的畢業學生能夠直接的進入到企業當中工作,大部分的畢業學生則需要經過企業的崗位職業培訓才能夠逐漸的適應計算機開發企業的工作。
3.3 職業素質較低
現階段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課程體系當中,只是包含了學生學科的知識以及專業操作技能的培養,對于學生的非技能層面的能力還沒有怎么關注到,這也使得我們的畢業學生在畢業之后,一時很難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語言表達能力弱,不善于溝通,這些都是畢業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
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專業技能培訓模式的改革主要還是在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上,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進行改革的時候,著重推廣了對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改革課程教學的手段,多媒體教學手段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聯系是最為緊密的,再加上多媒體教學手段具有信息量大、試聽效果好等特點,能夠全面的展示知識,學生在理解上也是相對容易的,因此有很多的本科院校每年都會有專項的資金來鼓勵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師自己去制作課件。
(1)改革項目技能訓練的模式。項目技能訓練培養的主要是學生的項目實戰能力和非技能能力。項目的實戰能力主要是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通過對項目開發的訓練,參加計算機軟件項目的開發,不斷的積累項目開發的經驗,提升計算機軟件開發的經驗。
(2)改革考核評價的機制。我們采取課程性考核和階段性考核相結合的方法,其中課程性考核評價主要是指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堂上的評價和結業考試,而過程評價則是課程性考核的重點。
通過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專業技能培訓模式的改革和實踐,使我們的學生增強了責任感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具備了一定的創新精神,此外我們的學生還掌握了計算機專業領域的基本理論和知識,還在不斷的改革探索當中熟練的掌握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關鍵性技術,逐漸的達到了IT行業技術的需求。
[1]董仁忠.促進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解決的制度選擇[J].教育與職業,2008,2(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