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嚴,楊柳清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茖W校護理系,重慶404120)
10所示范性高職高專院校護理教學計劃中實踐學時的比較分析
譚嚴,楊柳清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茖W校護理系,重慶404120)
目的分析國內10所示范性高職高專院校全日制???年制護理專業教學計劃,為各院校護理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啟示。方法采用橫向比較研究法,定量研究,運用統計學方法對10所示范性高職高專院校的培養模式、課程結構、教學計劃實踐學時數及構成比等資料進行分析。結果10所示范性高職高專院校培養模式、各校課程結構基本一致,但各模塊課程實踐教學比例差異性大。結論示范性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均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呈現多樣化改革趨勢,但還需進一步深化內涵建設。
教育,護理;教學計劃;教學方法;高職高專院校
高職高專教育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科人才。教學計劃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保障,是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文件,是組織教學過程、安排教學任務的基本依據。實踐教學作為護理專業教學中最關鍵的部分,是培養高端技能型護理專業人才質量的重要保證[1]。教學計劃中理論與實踐學時的數量、結構比例,一直是護理教育者關注的重點內容。為了解全國各高職高專院校護理專業實踐教學計劃構成,作者以10所示范性高職高專院校3年制護理專業為典型代表,分析其教學計劃中的實踐學時數及構成比,以達到為各院校護理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啟示的目的。
1.1 研究對象按照我國東部、西部與中部地區的劃分,通過網絡查尋、實地收集,確定了10所示范性高職高專院校的全日制???年制護理專業教學計劃作為研究對象。10所高職高專院校的護理專業均為示范建設重點專業,其中國家級示范或骨干院校5所、省市級示范院校5所。納入研究的10份教學計劃修訂時間均在2011~2013年。
1.2 方法
1.2.1 教學計劃必修課程中實踐教學相關指標分析采用定量研究,運用統計學方法,結合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背景,對護理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類型、開設形式等進行對比分析。
1.2.2 借鑒國內主流的課程模塊進行對比分析采用橫向比較研究法,將學校的課程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統一分為公共基礎課(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與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醫學基礎課、護理專業課、臨床見習、畢業實習5個模塊。
1.2.3 對學時數做標準化處理一是統一總學時統計口徑,即3年總學時均包括見習、實習學時,不包括假期及課余學時,見習、實習學時數按每周30學時進行計算。二是比較各校各課程模塊學時分配時,以3年3 000學時的總時數為標準對各模塊學時進行折算后比較。
2.1 培養模式基本一致10所院校護理專業教學計劃中,9所院校為“2+1”模式,1所院校為“1.5+1.5”模式?!?+1”模式:前2年在學校學習,以理論課為主,實驗、實訓、見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為補充,后1年在臨床醫院頂崗實習?!?.5+1.5”模式:前1.5年在學校學習,后1.5年在臨床醫院學習,即學生于第4學期就進入醫院學習,邊上理論課,邊參加臨床實踐,第5、6學期在臨床醫院頂崗實習。
2.2 教學計劃學時數相差較大10所學校3年總學時數最大值與最小值相差達1 326學時,各??倢W時中將實習、見習學時數是否納入不一致,且實習周學時最低的按20學時計算,最高的按40學時計算。見表1。
2.3 各校課程結構一致,但總學時數及實踐教學比例參差不齊盡管各校所開設的課程有一些差異,但均包含5個模塊的課程,即:公共基礎課(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與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醫學基礎課、護理專業課、臨床見習、畢業實習。但因統計口徑不一致,導致各院校各模塊學時數、學時比例不能直接比較,統一統計口徑后10所高職高專院校護理專業教學計劃總學時數最大值與最小值相差為770學時。見表2。對學時數進一步標準化處理后,各校實踐教學的結構與比例仍顯示參差不齊,差異較大。見表3、4。

表1 10所高職高專院校護理專業教學計劃學時數

表2 相同統計口徑下院校間護理專業教學計劃學時數

表3 標準化后10所院校護理專業各課程模塊總學時比較

表4 標準化后10所院校護理專業各課程模塊實踐學時比較
2.4 代表性課程實踐學時比例選擇學時數相差較小、基本內容一致的課程為代表進行實踐學時分析,對英語(公共基礎課)、用藥護理(醫學基礎課)、基礎護理(護理專業課)、兒童護理(護理專業課)4門課程進行分析,其學時離散程度分別為:131.80±33.60、56.40±9.83、146.60±12.11、56.70±6.29。見表5。

表5 10所院校4門代表性課程實踐學時比例(%)
根據10所示范性高職院校教學計劃中實踐學時數及理論學時數的比較結果,結合國內外護理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現狀,提出以下建議。
3.1 優化培養模式,密切理論與實踐的聯系示范校建設項目申報中將“實踐性教學占總學時50%以上”作為學校辦學基本狀態的重要指標。從表1、2可看出,10所院校的理論學時與實踐學時之比最高為1∶2.66,最低為1∶1.08,即實踐學時占總學時的比例在72.68%~51.92%,均達到甚至遠遠超過國家標準。但現實卻反映出學生不能解決臨床護理問題等理論與實踐聯系不足的問題[2],可見根源不是因為實踐學時的不夠,而在于培養模式不能支撐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袄碚撆c臨床實踐同步進行”,學生第1年即進入臨床,是發達國家護理教育的通用培養模式[3-4],該模式也成為我國醫學教育專家的共識[5-6]。A院校學生第1學期入學后先到醫院臨床、社區見習1周,3年中交替到校內外實習基地進行學習,其人才培養質量得到臨床醫院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7]。但目前還有很多學校仍然沿用“先理論后臨床”的模式,即“2+1”模式。本研究中有4所院校在學生前2年的學習階段中未安排臨床見習。這在一定程度也印證了姜小鷹等[8]對102家不同等級醫院調查結果,即許多學校移址新校區,遠離市區臨床教學醫院,為降低學生見習交通費用等成本,壓縮見習甚至取消見習。為了達到高等職業教育的護理人才培養目標,學校必須進一步加強院校合作育人,優化培養模式,密切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始終把臨床實踐教學貫穿學生培養的全部過程。
3.2 進一步更新課程理念,提倡能力為本的課程觀高職教育主要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來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是高職教育的必然訴求[9]。示范性院校專業建設在區域內發揮導向、示范和輻射作用[10],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護理專業建設的基本情況和實踐教學的改革方向。2008年《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11]提出“高職英語課程應以職場交際為目標,以應用為目的,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其能在日?;顒优c未來職業相關的業務活動中進行一般的口頭和書面交流”。用藥護理等課程的實驗教學也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醫學人才的有效平臺[12]。從表5可以看出,英語、用藥護理等基礎模塊課程部分學校沒有實踐教學學時計劃,而基礎護理、兒童護理等專業課程的實踐學時安排各校差異較小。公共基礎課程理論學時過多,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專業服務方面會大打折扣[9]。因此校內實踐教學環節設計需要進一步轉變課程理念,建立以能力為本的課程觀,將“理論指導實踐”的觀念轉化為“理論教學服務于實踐”的理念[13]。通過對達成目標的整體把握,合理安排實踐學時,在各課程中融“教、學、做”為一體,培養和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3.3 強化護理專業的外部質量保障,規范并促進護理教育改革的深化表1結果顯示,各院校總學時最大相差達1 326學時,且在臨床見習安排、臨床實踐學時計算、假期及課余學時數是否納入總學時等方面均不一致。這從一個側面呈現出各校護理教育改革的多樣性趨勢。但在高職高專護理教育規模迅猛發展的背景下[14],如果過分重視多樣性而忽視了必要的統一性,就易變成隨意性,從而使教育質量失去應有的標準或底線[15]。目前高職高專護理教育質量評估主要以教育部頒布的《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為依據[16],除此以外對于護理教育質量的底線要求僅是完成我國《護士條例》第7條第2款規定,即所有護理學生均須“在教學、綜合醫院完成8個月以上護理臨床實習”,而2003年由教育部辦公廳和衛生部聯合頒布的《三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護理專業領域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指導方案》距今有11年,其規范與指導意義已然降低。護理教育認證是護理教育質量保障的核心,英國、美國都建立有護理教育獨立的執行標準和專門的質量認證體系,評估機構專家主要為護理專業人員,認證標準是隨著社會需求和護理專業發展不斷進行修訂,認證與執業資格準入密切聯系[17]。我國于2011年開始進行護理學本科專業認證試點工作,還亟需建立可針對各層級護理教育質量的標準與認證機構,來規范護理專業的辦學行為,促進護理教育改革的深化,保障護理教育質量,進而為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務。
[1]左鳳林,趙慶華,羅玉琳,等.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工學結合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J].重慶醫學,2012,41(23):2442-2443.
[2]聞彩芬,馬如婭.高職護理專業漸進式立體化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2(3):26-27.
[3]陳燕華.中美護理本科專業課程理論及實踐部分設置的比較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4.
[4]胡亞南,張曉璇.英國護理教育與管理見聞[J].護理學雜志,2013,28(7):84-86.
[5]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9]4號)[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09(21):25-29.
[6]殷磊,王艷.談護理理論教育與臨床實踐的緊密結合[J].中國護理管理,2009,9(1):9-11.
[7]楊新月.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實踐教學管理[J].中國護理管理,2009,9(1):16-18.
[8]姜小鷹,高驥.高等護理教育與臨床實踐銜接的影響因素與對策[J].中國護理管理,2009,9(1):12-16.
[9]胡洪彬.專業服務視角下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2,22(10):1302-1304.
[10]范唯,馬樹超.關于加快建設示范性高職院校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6,26(19):27-30.
[11]陳婷婷.“能力為本,工學結合”的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改革與探索[J].價值工程,2011(16):208-209.
[12]廖于.在醫學機能實驗教學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醫學人才[J].重慶醫學,2009,38(13):1681-1682.
[13]汪慶玲,戴鴻英,巫向前,等.高職高專護理教育現狀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1,10(8):438-441.
[14]尤黎明,羅志民,萬麗紅,等.中國護理教育資源現狀及發展趨勢的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0,7(4):147-151.
[15]董澤芳,陳文嬌.論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的多樣性與統一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6):20-24.
[16]李磊.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比較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3.
[17]黃梅,夏和先,陳素琴.美國高等護理教育的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7):84-85.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5.053
:B
:1009-5519(2015)05-0765-03
2014-11-13)
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課題(1202098)。
譚嚴(1975-),女,重慶開縣人,副教授,主要從事護理教育工作;E-mail:tangyan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