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藝 雷云惠 許奕晗

【摘 要】“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一種新理念。意思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棄多余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迷戀”。如今,“斷舍離”不僅是一種物品收納書,更已成為一種現代生活的理念,被運用到各個領域中。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生活步伐加快,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變化,網購等新型消費方式的蓬勃發展使人們在不經意間購置了許多非必需品。由于人們的不善處理,導致了這些非必需品的大量堆積。對于這種閑置物品的堆積,我們也應該學會“斷舍離”,將閑置物品再利用,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關鍵詞】閑置物品;資源回收;斷舍離;再利用
一、所謂斷舍離
身邊的閑置物品堆積得越來越多,明明已經可以丟掉,卻怎么都舍不得都丟不掉。生活中這種情況總是會常常出現。于是漸漸堆積起來的書籍,堆積起來的衣服,既占據了空間,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看著這些雜物而無能為力的我們,面對這些雜物而苦惱的我們,于是,“斷舍離”就順勢而生了。
所謂“斷”就是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是處理掉堆放在家里沒用的東西;“離”是舍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于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這是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人們將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開始思考,并致力于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就能讓環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徹底煥然一新?!皵嗌犭x”是近年日本新興的生活理念,被廣泛應用到日本的垃圾分類與整理收納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大陸“斷舍離”概念并未被廣泛普及,人們對“斷舍離”的了解少之又少。在我們做的隨機調查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聽說過“斷舍離”一詞。在中國著名論文網站——知網上,關于“斷舍離”的相關文章只有44篇,涵蓋范圍包括人力資源、理財、生活教育,建筑等諸多方面,但卻沒有與資源回收方面相關的文章。
“斷舍離”被日本評為2014年十大流行語之一,同時《人民日報》也發表了《學會“斷舍離” 人生更輕盈》的文章并在文章中對“斷舍離”的理念給予了肯定和認可,可見“斷舍離”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理念,逐步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二、關于“閑置物品”的調查及結論
在這個物質過度泛濫的社會,物品需求急劇上升,人們對物質的追求的狂熱程度也是持久高漲,社會上閑置物品已經在逐漸增加,并且依舊呈上升趨勢。為了了解當今社會物質過度泛濫的現狀,我們對1000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可用調查問卷為947份。從在調查問卷中,當問及“寢室里的物品中有沒有在平時生活當中幾乎不用的物品”時,調查結果是:回答“很多”的占比例74.6%,回答“有但是不多”的占比例18.3%,而回答“幾乎沒有”的只占有7.1%。(如下圖)。
在問及“是否困擾于如何處理閑置物品”時,回答如下圖:
在問及:對“斷舍離”概念的了解程度及應用程度有多少時,回答如下圖:
從調查問卷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可以看出,在學生群體中,閑置物品的存在已經十分普遍。并且大部分學生都困擾于如何處置它們,只是又找不到合適的方法。但是,當問及“斷舍離”概念時,能在了解的同時能有實際應用的只有0.6%,而54%都是完全沒有聽過“斷舍離”概念的。對大學生的調查問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們還進行了對20名家庭主婦的采訪,也得出了比較類似的結論,“我家本來就不大,現在就感覺被物品堆滿了一樣,有的我覺得可以丟棄,有的我覺得可以再利用,卻總是下不了決心,也找不到好辦法?!边@是一位家庭主婦吐露的她的心聲。從對大學生群體的調查問卷和采訪中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在學生群體還是在家庭主婦中,自己的私人空間里已經有了太多的閑置物品,并且他們也能夠意識到問題,卻不知道如何解決。在我們對“斷舍離”概念及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們認為在物質過度泛濫的社會中,“斷舍離”概念及其方法的普及有著重大的意義。
三、“斷舍離”的運用
1.在整理和收納時的運用:特殊的“整理術”及“收納術”
斷舍離概念中首要提及的就是整理和收納,但斷舍離的整理和收納有它的特殊之處,它并非把房間弄干凈為目的,而是要通過收拾的過程了解并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感。總而言之,斷舍離并不強求非得把房間收拾得規規矩矩一塵不染,或者即便如此,也會獲得額外的好處。
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慮的是“我自己”還需不需要它。一般的整理收納術總是將著眼點放在如何保管物品上,而斷舍離則是以不斷地循環代謝為前提,讓居住空間永遠保持著變動流轉的狀態。所以,斷舍離的“整理術”及“收納術”就是只要常常自問“這件東西與我的關系還存在不存在”,不斷篩選物品的數量,這樣就可以了。
2.在篩選物品時的運用:物品與自己的關系
在篩選物品時,斷舍離也有它的特殊運用。我們經常會出席一些場合,對女生來說,最難的可能就是篩選了,是選擇與場合人際關系合適的物品,還是選擇自己舒服喜歡的物品。能不能把合適的和喜歡的結合在一起呢。這時斷舍離的運用就顯的極其重要。
首先,要把關注的焦點放到物品與自己的關系上,之后就能看到通過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先選擇合適的物品,對于不合適的要果斷地“斷”再從其中慢慢看清,自己在別人眼里是什么樣子,選擇喜歡的,自信出場。這樣不但能改變形象,也能夠使交往人看到自己最自信的一面。如果能與物品形成更好的關系,一切都會隨之發生改變,慢慢就連你與周圍人的關系都跟著改變了。
3.資源化處理也需要“斷舍離”
“資源化處理”就是做某事做到最合理的運用、物盡其責。在資源化處理時,“斷舍離”也必不可少。把「過剩」的物品堆積在家中,任其受灰塵覆蓋,不僅會造成居家環境臟亂不堪,連你的身心上也在無形當中形成壓力。所以我們需要對物品進行資源化處理。我們可以從對 “閑置物品”的調查中了解到,約75%的學生存有大量的閑置物品。而對于這些閑置物品的處置卻相當苦惱。“身邊的雜物越堆越多,卻怎么都丟不掉,因為‘舍不得、‘好可惜; ”大多數人都會擁有這種想法。這時,我們應該果斷的“舍”,舍去多余的廢物,進行資源化處理。
如何要進行資源化處理?首先,對于“閑置物品”,例如,被遺忘在角落里的東西;雖然一直沒有用過,但一直保存的東西;贈送的,不是自己購買的東西等等。我們要問自己,這些東西是否對自己還(下轉第218頁)(上接第213頁)有用?如果答案是否定,那就意味著“它”對我不再有價值,那么我們就應該讓它去另一個地方,服務更多的人。我們可以將它們放置在舊物回收店,讓它們發揮更好的作用。也可以通過校園內的募捐等活動,來幫助更多的人。另外,我們可以與同學、朋友等進行物物交換,這樣不僅能夠找到自己需要的物品,而且可以節約用錢,讓自己的“閑置物品”再次為人服務。
通過“斷舍離”概念,讓物品能夠實現它的價值,出現在需要它們的地方,再次服務為人,不論是對我們還是對它們,都是再合適不過了。
參考文獻:
[1]山下英子.山下英子:幸福來自斷舍離.環球人物.2014
[2]袁夢瑤.斷舍離:決斷在當下.新民周刊.2014
[3]呂曉勛.學會“斷舍離” 人生更輕盈.人民日報.2014
[4]楊琦.若能斷舍離 生活很愜意.咬文嚼字.2015
[5]夏小暖.和過去的貪嗔奢說再見.工友.2013
[6]殷秀珍.淺淡日本式收納.現代交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