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每一個幼兒的生命中都充滿著人格的神圣與莊嚴。
每一個幼兒的個性里都蘊藏著獨特的創造和成功。
緣起——
勿庸置疑,對個性的呼喚已經是進入21世紀教育界共知共識的一件事情,鮮明而充滿人格魅力的個性特點將成為一個人立身社會并且成就自我的一個重要因素。
但是,在中國的古老傳統里個性是得不到宣揚和重視的,甚至有些還會被列為異類而遭人譴嫌,所以也給在傳統家庭中成長的新一代兒童形成一種潛意識的影響。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也為求得管理的方便,往往以劃一的要求規范幼兒,這種過于狹隘的學習常規,恰恰阻礙了幼兒個性的發展。“使孩子喪失一切自由的教育是虛偽的教育”,所以作為承擔教育責任的幼兒園我們應該義不容辭地站在時代的前沿,力求通過科學的引導,讓健康的個性培養和發展成為日常工作的一個重點。
基于此,本專題以個性理論為支撐,針對幼兒的發展特點,以學習常規的適宜引導為研究陣地,摸索出一條發展幼兒個性的可行之路,以真正達到教育促進幼兒個性發展的目的。
研究框架——
一、概念界定
本專題所指的學習常規的引導,是指教師在日常生活、教學中關注孩子的發展差異,發現孩子不同的心理特點和需求,依據個性引發、導向具有針對性的學習常規,實施統一與多元相結合的教育要求,不斷的將良好的學習習慣轉化為幼兒個人的需要、準則,從而逐漸的養成較穩定的而又富有個性的學習規范。
二、目標界定
本專題力求通過在學習常規建立和引導的過程中,探求出一條符合幼兒個性特點的又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常規的教學途徑,形成可供借鑒的策略,不斷促使幼兒在適合于自己需要學習中獲得體驗,形成富有個性化的學習習慣,發展獨特的個性色彩。
三、確立原則
(1)發展與矯正相結合:我們承認幼兒在未入幼兒園之前有個性差異,但同時也需要肯定有個性發展不良或形成不正確西光的可能。因此面對幼兒的固有存在,教師在實踐中必須進行揚棄,對積極的不影響正確發展的個體習慣進行激勵和發揚,對不正確的或影響到他人的習性進行矯正并在此原則下積極培養新的個性品質。
(2)在共性中發展個性:社會生活要正常的前提是共同的規范,人的個性行為只能在大遵守大規范的前提下進行,比如要尊重他人,任何的個性行為都不可以對別人造成傷害或影響。
四、主體策略模式
“建立活動框架,釋放自由時空。”個性的創造性形成是受活動環境決定的,開放的活動空間才是讓幼兒發揮創造力的沃土。幼兒只有在相對自由的空間里思維得到開拓,靈感得以頓現,創造的火花崩溢而出,那么他們的智慧和品質才能表現出來。但同時,開放也并不能是完全自由主義的活動,應該有邊際,有恒定的規范。因此在實踐中建立了這樣的一個策略,努力通過開放建立一個寬松自由的學習空間,與此同時建立一個學習活動的常規框架。
五、具體策略操作
(一)共建“綠色屋邸”,回歸自由空間
無論是各個學習科目的活動,還是區域角的活動,我們都倡導幼兒能獲取更多主動的學習的機會,讓他們能多動手,多動腦,人人參與,各個發揮。那么就在具體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強調了一個具有綠色空間的規范,讓幼兒有一個寬泛的空間。
在每個學習活動中,根據具體的情況建立規范,但是基本恒定的規范有:
安靜地做事情,認真做好老師讓大家做的事情。
不傷害他人,在別人安靜學習的時候不去影響。
積極地交朋友,在彼此樂意的情況下相互合作。
……
例如在音樂活動中。音樂是發展孩子想象力、創造力,促進個性發展的有效手段。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動聽的聲音、美妙的音樂,音樂活動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之一。但在幼兒園里,我們卻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非常強調秩序,但是如果我們看不到孩子在愉快地感受,熱情地表達,自由地想象,那么,這樣的音樂活動肯定不能認為是成功的。《綱要》明確提出藝術活動的目標是培養幼兒對美的感受能力、豐富審美經驗、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和技能技巧的傳授。為此,在音樂教育中,我們放手讓幼兒充分地聽,自由地表現,我們所需要強調的僅僅是必須要把精力集中到音樂上,僅此而已,其實當美的感受和體驗產生的時候,音樂已經成為一種享受,幼兒充分的沉浸其中,還需要有太多規則去規范呢?
(二)實施“因材施教”,成就你、我、他
促進幼兒個性發展,勢必要強調個性化的教學開展。個性化教學是有別于傳統的一致化教育的,最大的體現就是“因材施教”,目的就是在創設最有力于每個幼兒得到最好發展的環境,針對個別施展教育。但個性化教育并不等于個別教育或一對一的教育,只要教育者心中裝著目標,完全可以將個性化教育融入集體教育之中。
具體的說,比如有一個幼兒在選擇做一幅風景畫的時候,他喜歡用油畫棒涂抹的方式來畫樹的葉子,然后用一個釘子一條條地刮出葉脈。做畫的過程非常富有創意,儼然是一個創作的過程,因此,老師在給予肯定的同時,激發他用更多的方式做畫,用實物、用手指等,促使他能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感受創造力的強大作用,激發對創造性思維以及個性愛好的發展。
應該肯定,幼兒的發展及本身個性是有差異的,有好有壞,有快有慢,但不同的發展基礎就容易讓教師在具體引導的過程中形成積極的幫助意識,在敏銳捕捉他的特點的基礎上發展他,給予方向性的指導,使幼兒找到通途,形成興趣愛好和特長。幼兒的個性才能豐富多彩,才能真正成就你、我、他的不同。
(三)提供“互動平臺”,發展個性特征
要引導幼兒獲得好的個性發展,就要讓幼兒學會提問,即敢于提出疑問的能力。在這過程中,應摒棄那種單一的教師問,幼兒答的方法,而是抓住契機,啟發每個幼兒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鼓勵幼兒在觀察中提問,在交流中釋疑。這樣既也有效地培養了幼兒對學習的興趣,使幼兒樂于學習,同時展示幼兒的個性品質,發展個性特征。
同時力求通過各種途徑,積極地給幼兒得到展示的平臺與空間,例如學習活動中的展示,唱歌表演、繪畫展示、積木展覽等等,讓幼兒的創作能得到更多人的欣賞,特別是老師在這過程中的積極表揚和鼓勵,會對幼兒的個性愛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促進個性特征的定位和顯現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實現“家園合力”,促使常規發展
家庭生活經驗是形成個性差異性重要依據。一個好習慣的形成肯定離不開家庭的教育。習慣的最大特點是自動化。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只是說教,而要家園共同配合,不斷地將良好的學習習慣轉化為幼兒個人的需要、準則,并用來支配自己的行動,才能養成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另一方面,在幼兒進行個性定位的同時,給予家長建議和支持,使許多幼兒在幼兒園學習的基礎上在家庭中獲得更多的釋放和幫助,提高了幼兒獲取更大發展的物質和精神支援,以至于許多幼兒得到更大機會的學習,個性色彩彰顯無疑,一定程度上成為幼兒個性成長的有力后援。
結論——
通過一年來積極的搜集、請教、實踐和研究,逐步探索了一條具有積極成效的幼兒個性發展之路,同時更深層次地接觸了新理念,實踐了新綱要。特別重要的是確立起完善的日常幼兒學習常規,形成長效機制,對長期推動幼兒創造力、思維水平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也使全體教師從意識上更新,行動上更行。
由此可見,我們的實踐獲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將以此為起點,不遺余力更赴更遠的前程。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國教育部
[2]《教學環境與個性成長的關系》.華東師大出版社
作者簡介:
王建英(1976.1~),女,浙江,本科;職稱:幼兒園一級;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