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偉
【摘 要】在應試教育下,高中語文教學唯本唯題至上,即教本、學本、考本,編題、做題、講題,是整個高中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總體來說,就是只重考試不重素質。而語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在以高考為重的教育體制下,淡化了語文中的德育、美育、人文教育,扭曲了學生的智育,使學生成為高考的奴隸,理想模糊,知識狹窄,文化膚淺,心理脆弱,無法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識體系,對學習語文興趣索然。針對此種情況,高中語文素質教育勢在必行,作為語文教師,需敢于打破傳統應試教育的教法,勇于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素質教育;高中語文;語文教育
一、什么是高中語文素質教育
高中語文素質教育是高中語文學科實施的以學生為主體,從聽說讀寫諸方面發展語文基本素質,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協調發展的教育。高中語文素質教育關鍵是通過語文教學使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能在生活中貫通運用。培養能力要做到重視實踐、立足未來,切實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生存創造能力;發展素質,要重視差異、注重個性,切實解決“智育”與“德、智、體、美”各育全面發展的關系。使學生在提高語文素質的同時,科學知識與技能素質、身體與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得到發展,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相適應。
二、進行高中語文教學的素質教育的策略
1.教師要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素質教育是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高層次、高質量的教育。實施語文素質教育要求有高素質的語文教師。語文教師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素質教育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和質量觀,在教學中遵循素質教育的全面性、主體性、發展性和實效性原則,以現代的教育觀念和科學的教學原則指導語文教學實踐。語文教師還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師德修養方面,應具有崇高的使命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高度的政治思想覺悟,忠誠事業,獻身教育,熱愛學生,以自身的形象和人格影響教育學生;在業務能力方面,要有廣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較高的教育理論素養,較強的教學能力以及較強的審美能力、語言表達和書寫能力,能恰當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教育科研方面,能向科研要教學質量,樂于學習,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總結。
2.改革教材體系,優化課程結構
(1)閱讀教材與寫作、說話教材分編。長期以來,寫作、說話訓練沒有專門的教材,后來有一點訓練材料,也只是附著在閱讀教材的每個單元之后。這種編排的好處是便于讀寫結合,但應當看到,閱讀、寫作和聽說各有不同的訓練內容、要求和規律,各具相對的獨立性,把三者機械地捏合在一起,難免顧此失彼,相互干擾。從系統論的觀點看,分開編排,讀寫聽說系列分明,易于體現各自訓練的規律性,交相為用,互促互進,共同完成語文訓練任務。
(2)閱讀教材的編排,可以按互相銜接、逐步遞進的原則進行。高一學習現代文和淺易文言文,主要培養理解分析現代文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學習我國當代文學作品、外國文學作品和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主要培養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高三學習文化氣息濃厚的議論文、科技說明文以及名家名作,主要培養研讀文化論著和評價文學作品的能力。這樣,形成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訓練序列。這比現行教材單以文體為側重點的編排更具層次感和漸進性。
(3)寫作訓練,以提高學生寫作實用能力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行為、習慣為主體,輔以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可分為三個階段:高一上期,在寫作全過程中培養學生自能作文的能力,輔以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高一下期和高二,訓練寫作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的能力,輔以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高三,在繼續訓練實用文寫作能力的基礎上,培養文科生、理科生和預備就業生各具特點的寫作能力。
(4)說話訓練,主要訓練學生日常口語的交際能力,學會即席發言、演講、交談、采訪、討論、表演(對白)、辯論等七種口語樣式,掌握必要的談話技巧。可分為兩個階段:高一上期,培養口語單向表達能力,訓練內容有即席發言、演講、口語單向表達和雙向交際的技巧;高一下期和高二,培養口語雙向交際的能力,訓練內容有體態語、交談、采訪、討論、表演(對白)、辯論等。
3.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教有法,但無定法。語文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述法、討論法、練習法、自學法等,要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等實際情況加以選擇,進行優化組合。教學方法運用的關鍵在一個“活”字,必須適應教材、學生的變化和教師自身條件,采用不同的教法,使學生不斷具有新鮮感,以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善于獨立思考,博采眾長,從教學實際出發,創造符合教學規律的新鮮方法。學法和教法同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因素。要著眼于全體學生的發展,使教法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適合學生的學習要求,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習能力。
三、以調動發言突破被動的學習觀念
高中學生在課堂上懶于思考、畏于發言歷來是各科老師最頭疼的難題。為什么學生年級越高,在課堂上的學習態度反而越消極,越被動呢?說到底,要歸罪于狹隘、死板的應試教育。在應試指揮棒的驅使下,教師只顧搞滿堂灌,只顧用“題海戰術”狂轟濫炸,根本不屑考慮如何在45分鐘內有計劃、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口頭表達的能力和自我表現的勇氣。小學六年,初中三年,久而久之,學生心中便形成了課堂就是老師“獨霸的一統天下”的觀念;于是課堂教學便形成了“師講我聽,師寫我抄,師問我答”的可悲局而。
要想實行素質教育,就必須根除課堂教學中的這個頑癥痼疾;而要根除這個頑癥痼疾,僅僅靠具體的教學沒計,如提問什么、如何提問等等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對學生的學習觀念動大手術。為此,我采取了兩項措施:首先,以高度的熱情和極大的耐心,喚醒被應試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靈,激發學生戰勝自我的勇氣。我在《課堂發言敢死隊宣言》的演講中,充分論述了課堂發言的好處,深刻剖析了不敢發言的病根。同學們聽罷,心悅誠服,熱血沸騰,無一例外地報名參加了“敢死隊”,課黨上很快出現了爭先恐后舉手發言的熱潮。
但是,為了克服舊習慣的強大惰性力,使熱潮不致降溫,還必須建立課堂發言的競爭機制:每周六由隊長調查隊員在各科課堂舉手次數(自己隨堂記錄),排出名次榜;下周一由老師當眾發表成績并做講評;期末將課堂發言成績記入檔案。自從開展“每周一評”的活動以來,語文和其它各科的課堂發言就出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局面。第1周評比,人均舉手不足10次,最后一周評比,已高達80次之多。
“課堂發言敢死隊”的建立和發展,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教師和學生突破了“一切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的應試觀念的束縛,從“舉手發言”這一看起來小做起來難的環節出發,樹立了一種嶄新的學習觀念:
①既求應試分數高,又求品學素質好。②志如高山百丈松,行似以平原一寸草。③不做填鴨等人喂,要學餓虎自求飽。④羞做課堂縮頭龜,敢當發言出頭鳥。
這種學習觀念,目標是求全的,原則是務實的,態度是主動的,心理是強健的。只有樹立這種新觀念,養成這種新學風,才能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才能使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變成全面提高素質的訓練場。
四、以“無人監考”突破消極的管理方法
考試作弊,如今似乎成了一個司空見慣、見怪不怪的現象。而實驗班從組建之日起就向考試作弊發出挑戰,其主要作法就是實行期中、期末考試不安排監考老師,讓學生實行自我約束、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