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娜莉
摘 要:微信作為一種新生事物,以其特有功能深受大學生群體的喜愛,同時也對高校師生關系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結合當今微信發展現狀,綜合分析微信對高校師生關系影響的兩面性和應對策略,幫助大學生學會合理利用微信,營造平等和諧的高校師生關系。
關鍵詞:微信;大學生;師生關系;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0-0125-02
2011年1月,騰訊公司上市一款新的智能軟件——微信,能夠提供免費即時的通訊服務,截至2015年3月,90%的智能手機都已經安裝微信軟件,已有5億使用群體。大學生作為智能手機使用的主要群體,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微信,已然成為大學生上網聊天、獲取信息、社交、購物等網絡社交中必不可少的應用軟件。
微信為高校師生獲取知識、教學改革、交流情感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對高校教學體制的改革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微信網絡環境同時具有兩面性,在網絡監管欠缺情況下,將會致使師生關系僵化。本文分析了微信對高校師生關系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探討正確利用微信發展高校師生關系的應對策略,力爭解決微信在師生關系中產生的負面影響,為創建和諧師生關系提供支持和幫助。
一、微信對高校師生關系的影響
(一)微信對師生關系的積極影響
1.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是師生“教”與“學”的主要形式。在這種教學主體之下,教師的“傳道授業”與學生的知識學習大多只能遵從于“主動灌輸”與“被動接受”,有限的課堂時間設置和課程安排,使得學生學習交流受制于時空局限。
在微信環境下,運用即時聊天功能和“朋友圈”功能,使得線上交流變身師生“教”與“學”關系的第二課堂。當微信班級群建起來后,老師還可以將課堂上重要的案例資料和課堂外的延展閱讀隨課堂進程分享給學生,隨時隨地實現對教學的補充。同時,高校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興趣和時間安排,實現包括內容、時間和地點的選擇性學習,真正實現“教”與“學”自主化、多元化和即時化。
2.促進了師生情感的交流,使教師形象更加立體化。近些年來,隨著大學擴招,使師生間的交流時間、交流頻率和交流內容都非常有限,師生間嚴重缺乏對彼此的了解。微信使師生交流可以自由進行,在微信上,老師不僅會推薦專業性的文章,呈現自己的思考和觀點,而且也會展現自己生活化的一面,這種立體的、較為全面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會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讓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學術思想的碰撞有更多的可能。通過微信與學生的即時聊天,老師針對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疑惑、思想動態以及情感變化,通過與老師進行微信聊天,及時做出正確的引導和說服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1]。
3.打破了教師的權威性,促進了師生“教”與“學”的平等。傳統教育中,高校教師在教學中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和知識專斷性。微信強大的信息分享功能和快速傳播能力,使大量信息在微信群組和微信“朋友圈”內傳播,學生更為快捷地獲取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識。學生開始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教師不再是知識唯一的傳播媒介,而是和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信息接收者[2]。學生更具自主性,敢于質疑老師的授課內容和課本知識。與此同時,微信時代帶來的信息沖擊,使得高校教師積極尋求自身的創新和學習,真正實現“真理至上”的知識傳播模式,從而促進了師生間“教”與“學”的平等。
(二)微信對師生關系的消極影響
微信在人際交流、信息傳播上為高校師生帶來許多便利,對師生關系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由于微信相關朋友圈的公開性和廣泛性,相應也會在微信中信息傳播上給高校師生關系帶來消極影響,具體體現如下。
1.淡化課堂教學重要性,使課堂教學質量下降。微信雖然給高校師生的“教”與“學”帶來了不少便利,但同時,微信給師生教學關系帶來的便捷性,也可能造成師生對課堂教學重要性的忽視。一方面,作為教師,如果過分倚重于微信所帶來的信息交流的便捷性,將會削弱、稀釋課堂授課的重要性。教師認為一些課程輔導、課程講義及課后答疑等課堂教學問題均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等途徑傳授給學生,忽略了學生真正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
2.漠視師生交際的尊重和平等。微信“朋友圈”內信息的公開化,加深了高校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縮短了師生間的情感距離,促使許多學生與老師之間建立深厚的友誼。但是這種“朋友”關系,也可能會為師生間的互動關系埋下隱患。微信上的信息是公開化的,師生間的個人觀點以及生活狀態對彼此均是可見的。在師生交流過程中,難免會忽視對他人隱私的尊重和保護。中國青年報曾報道,學生把老師分享文章時簡短的觀點表達截屏發到微博上議論,甚至把老師曬出的旅行照、美食照掛到貼吧里,說老師“炫耀”“作秀”。缺乏對他人隱私的尊重,影響教師形象,銷蝕教學效果。
3.過分倚重網絡信息,忽視“尊師重教”。微信快速的信息傳播功能,使得高校師生的“教”“學”關系趨于平等。但微信作為社交平臺,并不具備對知識性信息的真偽辨別能力,加之科學知識本身也存在著許多爭議,會給大學生傳播一些不確定的知識信息,給師生的“教”“學”關系帶來困擾。微信作為信息媒介,容易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對信息的依賴,甚至于深信不疑。大學生過分倚重于微信傳播的網絡信息知識內容,給老師的教學增加不少阻礙,也不利于師生“教”“學”關系的發展。
二、微信環境下構建新型高效師生關系的對策
(一)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微信
大學生通過微信能夠更多地獲取所需信息,更快捷地和同學、老師之間相互溝通、高效分享和解決相關問題。網絡負面信息會對缺乏辨識能力的大學生產生消極影響,極易導致大學生沉溺其中。高校教師應積極采取措施,首先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微信,提高自我隱私保護的防范意識,充分利用微信的優勢幫助學習。其次要有節制瀏覽微信平臺,科學安排作息時間,不沉溺于微信聊天中。同時,可以通過在微信中開設網絡安全課程講堂,推送到微信公眾平臺和微信朋友圈。再次,要幫助大學生辨別微信中的信息真偽,提高大學生辨別真假信息的主觀能動性,廣泛宣傳正確使用微信資源的重要性,抵制微信中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以新視野接受學生的質疑
微信軟件在生活中的普遍運用,使大學生交友范圍不斷擴大,微信平臺與大學生課本的整合使學生可以共享學習資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并能夠在單位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點,使得老師真正走入到學生中間,學生敢于公開地利用微信網絡聊天、微信點評等方式質疑老師所提出的問題。老師可以通過微信朋友圈方式推薦專業性文章,發表自己的觀點,展現自己生活化的一面,讓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學術思想有更多可能的碰撞,這樣教師可以了解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樹立為學生服務意識,創建更長遠的亦師亦友師生關系。
(三)提高高校教師的自身素質
部分大學教師很少使用網絡,對微信的使用并不了解,很多網絡流行語言更不熟知,導致學生與老師課后溝通之間存在很大障礙。在不斷發展的信息時代互聯網媒體屬性不斷增強,高校教師要跟上新時代發展的步伐,努力適應信息化、多元化的當今社會,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適應并掌握時代發展的產物。通過自身使用微信,了解學生的虛擬世界,掌握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將流行的網絡語言靈活融入課堂教學中,緩解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的緊張氣氛。老師之間可以建立教師交流研討群,相互學習處理學生問題的方式、方法,分享教學經驗和技巧,從而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參考。
(四)精神上尊重“朋友化”的師生關系
如今在大學校園里,老師和學生成為社交好友早已是習以為常的小事,線上渠道成為教學課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有人管它叫“延伸課堂”。然而朋友圈里看上去熱熱鬧鬧和和氣氣的師生關系背后,缺乏內在的、精神上的信任和尊敬。朋友圈里師生之間不僅是朋友還是師生關系,但難免會有矛盾激化、發生沖突的時候。師生之間利用微信深入交流的時候,可能有觀點的爭論,線上交流有時容易情緒化。甚至形成老師在朋友圈發表文章或觀點,好像學生不去轉發朋友圈或者不點贊就是對老師不夠尊敬的思想。事實上,朋友化的師生關系需要精神上的尊重,尊重雙方的話語權,要保證在自由言論的基礎上,師生之間建立平等交往的朋友關系。
(五)運用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
微信公眾平臺可以實現對關注用戶的信息主動推送、雙向交流及個性化多媒體回復。能夠通過電腦和手機實現教師與學生通信之間的互動關系。為提高高校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可以運用微信公眾平臺創辦微信答題活動,教師也可以將課后習題等上課材料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方式推送給學生主體,學生通過智能手機獲取教學任務,方便、快捷、新穎的溝通方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利用微信平臺輔助教學還可以查看學生打開教學任務的次數及相關人數,這樣更方便地掌握了學生的學習狀態。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與學生分享與上課課程相關的原文鏈接,豐富學生的課業生活,縮短了教學的差異化,創造友好型高校師生關系。
(六)加強對高校輿情監管
大學生并沒有真正地步入社會,沒有足夠的辨識能力,對社會上的很多虛假信息不能夠做出明確的判斷,在這種情況下加強高校的網絡監管尤為重要。對此,高校應該建立健全網絡監管體制,及時排除不良、虛假信息,盡可能為大學生提供健康的微信瀏覽平臺。關注學生動態,了解學生內心,發現不正確行為應及時進行溝通和積極引導。同時,學校要成立微信信息監督組,確保在校學生能夠獲取健康的瀏覽的信息。
三、結語
微信因其特有的溝通便捷性、交流高效性、資源系統性越來越受廣大師生的青睞,微信對高校師生關系的影響具有雙面性,既有有利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微信對師生關系影響的利弊并不在于微信應用軟件本身,而是在于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利用高科技成果,有效地使用高科技產品。控制和減少其消極作用,杜絕微信中有害信息對當代大學生的侵蝕,這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不容忽視的問題。另外,學校要充分利用微信網絡媒介,開展如何正確、合理利用微信資源研討會,使微信能夠成為輔助大學生生活、學習的一種工具,更有利于高校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波,尹曉龍.在文化育人實踐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12):52-56.
[2]李宗輝.小微時代高職教師角色轉換的研究[J].教師教育論壇,2015(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