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淑華
摘 要:全面推進專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是在深化改革開放、高職教育不斷發展這種新形勢下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的集中體現。提出了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路,以促進高職專業的持續性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專業發展模式、專業內涵建設和專業保障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為高職專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高職;專業可持續發展;基本思路;實施措施
中圖分類號:G4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0-0174-02
引言
專業作為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核心,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基礎;專業設置體現了學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規格,專業建設水平體現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很大程度決定了人才培養質量[1-2]。雖然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發展規劃期間,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專業教學環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專業基礎性設施和專業教育資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著專業發展失衡、專業績效不佳、專業管理效率偏低等不利于專業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也缺乏系統的專業可持續發展理論和解決策略。因此,研究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路
1.以市場為導向,形成現代高等職業院校專業運行機制
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滿足人民群眾對多樣化、高質量教育的現實需求,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要科學定位,合理規劃,實現與社會需求和勞動崗位的有效對接,與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縱向銜接,與各類教育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的橫向貫通,拓寬學生學習和就業的渠道,與其他教育統籌發展,互動雙贏。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建立特色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靈活實用、自主發展、產學研一體化,體現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院校專業運行機制。
2.強化專業內涵建設,創新高職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建設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重要位置。要建立適應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在專業建設中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課程體系,提高課程建設水平,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教學考核,不斷深化高等職業院校專業改革,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促進專業的健康、持續性發展。
3.促進專業現代化,完善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建設體制
高等職業院校要爭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專業建設,專業的軟件和硬件條件基本實現現代化,為促進專業發展提供重要保障;要加強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促進高水平專業數量的大幅增加,建成一批具有較強社會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專業,并使其中一些特色鮮明的專業能夠走向世界。
4.深化改革,健全高等職業院校專業服務保障體系
建立健全由政府統籌,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協調配合和社會力量參與的高職專業管理機制。政府和部門的職責要更清晰,統籌要更公平高效,服務要更具體。高職專業的辦學模式和發展機制要更加靈活,社會保障體系更健全,法律法規體系更完善,職業資格證書許可和認定、就業準入等制度更加健全。
二、促進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措施
1.開放務實,推進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發展體制和模式創新
首先,完善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的管理體制,加強監管力度。在“政府統籌、部門管理、學校主導、社會參與”的基礎上,推動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管理機構的職能調整和整合,加強宏觀調控和過程監管,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管理體制。其次,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創新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辦學模式。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理順政府、市場、行業、企業和高職院校的關系,加強它們之間的交叉融合,推動行業、企業在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建設中發揮作用。要控制專業數量,明確專業定位,符合職業崗位的需求,更新觀念,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推動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積極發展。
2.深化內涵建設,堅持特色發展,增強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吸引力和社會影響力
首先,完善高等職業院校專業體系建設。明確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系統要求,打造高等職業院校專業之間、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與中職教育、高等教育、各類職業技能培訓之間的“全立交”,為高職院校畢業生接受繼續再教育和就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和途徑。其次,改革勞動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人才質量,實現學歷證和職業資格證的互通,融合發展。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走出“學歷崇拜”的認識誤區,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薪資待遇,為社會經濟發展輸送更多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最后,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提高專業效益。要以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為核心,以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為基礎,以“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為關鍵,以特色專業和專業群建設為動力,以調整優化專業為推手,以創新管理機制改革為保障,以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為目的,增強高職院校專業的吸引力。
3.推進改革,建立健全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體系
首先,加強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拓寬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來源,面向社會,多渠道籌措經費,增加財政性教育經費和社會資金用于專業建設和發展的比例,確保經費使用更規范和高效。其次,規范高等職業院校專業運行機制。按照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的原則,制定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建設方案和標準。再次,完善高等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培訓制度,加強專業教學團隊建設。要創新“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模式,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健全教師到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和頂崗實習的常態機制,完善企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到高職院校擔任兼職教師的制度。最后,建立高等職業院校專業教科研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科研的服務、指導和推廣作用,圍繞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聯合攻關,不斷推進專業在實踐創新中發展。
三、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可持續發展的評價體系
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是一個全面的、長期的、動態的、相互協調的發展過程[3-5]。因此,對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可持續性發展的評估也需要站在一個全局的視角。為此,本文合理設計專業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標準,形成了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可持續發展的評價體系標準,如表1所示。該體系標準以促進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可持續性發展這個目標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評估標準的指引下,注重全面性、客觀性、需求性和效益性等原則,以專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措施為根本推動力,不斷優化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發展的運作過程,提高專業的投資回報率和專業吸引力,提高學生、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的滿意度。通過這樣一個連續不斷的循環評估過程,促進高等職業院校專業整體、長期、協調性發展。各高等職業院校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對各指標的權重進行設定。
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可持續發展的評價體系標準明確了從增強專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過程和影響專業可持續性發展所有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來進行整體評價,這種評價具有全面、動態和可操作性。有助于高職院校客觀分析專業建設和發展的實際情況,形成專業實踐與評價之間的良性互動,推動專業的可持續性發展[6-7]。
四、結語
黨的十八大報告“一方面強調職業教育要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五位一體”、“四化同步”的要求;另一方面強調職業教育是一個體系”。專業建設,是緊密聯系高等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紐帶,集中體現了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全面推進專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是在深化改革開放、高職教育不斷發展這種新形勢下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的集中體現。對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研究是一項長期、復雜的探索性工程。由于客觀條件限制,對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可持續性發展實施措施的研究深度和廣度還不夠,促進專業持續發展的措施還有待進一步深化。
參考文獻:
[1]廖榮華.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葉文虎.可持續發展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張增遠.可持續發展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4]黃克孝.職業和技術教育課程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鄭確輝.論高校特色專業建設[J].教育與職業,2006(30).
[6]黃堯.職業教育學——原理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宋文光,許志平.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路徑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