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久長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江澤民同志在實施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實施西部大開發,必須要有創新的思維,創新的方法,創新的機制。所以,對開拓型、創造型人才的培養就日益受到社會和學校的重視。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我國的高考綜合能力測試及高考“3+X”模式,也是愈來愈突出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考查。物理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養和發展。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學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的實質是以發展學生心智能力為主。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這就是我們平時所倡導的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兩主”教學模式。而實際教學中,由于多種因素的限制,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口頭,并沒有認真去做。筆者認為,教師應針對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把它轉化成一個個教學問題,調動學生的求解興趣,引導學生一個個去解決。實踐中,師生應共同探討,教師要不斷的給學生以思維的動機和空間,處處設疑、激疑。只有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機能,使學生張開思維的雙翼,在教師的正確引導和積極帶領下,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二、巧妙設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知識技能的運用,而提出一個新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思維。現代教學論認為:任何教學內容都可以用一個個問題呈現出來,學習的發生起源于情境變化的刺激,所以教師在施教中應盡量創造問題情境,將這些問題籌劃為各種形式,給學生造疑,促使學生存疑、質疑,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講授利用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時,利用伏特表和電流表測出的電壓和電流可算出待測電阻的阻值,能不能只用一個電流表或電壓表來測量電阻呢?如果能,還需哪些輔助器材?怎樣測量?請說出你設計的方案并畫出電路圖。通過這種說疑、釋疑的教學活動,就可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和創造性的思維。
三、鼓勵求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學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異,凡事喜歡問個為什么。對此,教師只應引導和鼓勵而不壓抑。科學發展史表明,思維的求異是創新思維的開始。教師在教學中要允許和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無中生有”和“胡思亂想”,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敢于創新的思維能力。學生通過求異思維,不拘泥于書上所講觀點,敢于獨抒新見,知識也就學活了。
四、展開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所以還要在認識過程中去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師要先愛自己所教的學科,從挖掘教材內容上,組織教學的形式上,選擇教學方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學藝術達到引人入勝,欲罷不能的境地,使學生積極的思維,不斷的發現和探索,使學生的思維靈活、多變,從而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敞開大門。例如:在原子的核式結構理論教學中,使學生掌握盧瑟福是怎樣根據a粒子的散射實驗結果,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核式結構理論的。進一步使學生掌握人類探索研究微觀世界的方法是用高能粒子轟擊。從而使學生掌握研究探索物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即猜想→實驗→假設→檢驗→修正,這樣才有可能使學生將來不斷創新。
五、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學生對自然界的事物懷有好奇心,對還不懂的現象總喜歡問幾個為什么。教師應該愛護學生的這種精神,可以和學生一起設計實驗,組織他們觀察現象,引導他們積極思考。例如“判定感生電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學,課前可先留給學生一個思考題:如何判定感生電流方向?怎樣通過實驗加以歸納得出?強化學生的創造意識。在此基礎上,將學生帶到實驗室,根據電磁感應現象的知識,共同設計一個用線圈、電流表、條形磁鐵組成的實驗線路。讓學生自己動手連接線路,觀察實驗現象,并做好記錄。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邊發現問題,邊解決問題,并根據實驗記錄加以分析、歸納和總結,幫助學生從中得出感生電流的磁場總是要阻礙原來磁場的變化的結論。然后,引導學生將磁鐵換成通電螺線管再做實驗,或把通電螺線管放在線圈中,改變通電螺線管電流的大小,并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最后,歸納得出上述不同情況下的電磁感應現象所產生的感生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原來磁場的變化的結論,即楞次定律。通過啟發誘導,大部分學生都能熟練應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