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兵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試驗稿)》將實踐活動作為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時,我們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本人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對數學實踐活動課的認識。
【關鍵詞】實踐活動教學;意識;能力;主體地位
目前我國學校教育存在這一嚴重現象: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升學為競爭目標,只重視知識傳授,而忽視實踐教育,只重視課內而忽視課外。數學教學更側重于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結論,忽視了數學學科的基本精神“數學知識的應用”。如此下去,在日新月異的技術革命競爭的浪潮中,我們的學生將會被社會淘汰。
一、開展數學課外實踐活動課的地位
數學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到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知識、思維與方法,解決現實的問題,同時感受到數學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我們要樹立一種“大數學”教學觀,這就要求我們教學的空間要開放,不僅要在課堂教學時努力體現“從問題情境出發,建立模型、應用與推廣”的基本流程,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動逐步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的世界的聯系,更重要的是應安排多種可供選擇的教學活動,如課前的調查和實驗,課后的數學探究和實踐活動,寫數學日記等。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發現數學、探究數學、體驗數學及掌握數學。開展初中數學實踐課的教學是以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為突破口,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及加強學習的實踐性和體驗性,從單一傳統的課堂學習時間,轉變為課內外相結合,綜合而富有彈性地安排教學。實踐活動在實施全面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全面素質教育中起著奠基的作用。
二、開展數學課外實踐活動課的培養目標
蘇聯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須讓學生過豐富的精神生活。所以作為實踐活動的培養目標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三種意識”和“四種能力”。“三種意識”主要是指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和競爭意識。參與意識是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熱情地參與各種集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意識是指通過各種實踐活動的開展,是學生懂得要學到實踐的本領,把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才能把老師所講的知識變為自己的東西。競爭意識主要指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懂得當今社會存在競爭,如國家之間、民族之間和學校之間,只有在競爭中取勝,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開展數學課外實踐活動的方法和原則
初中學生,由于一直處在相當比較封閉的環境中學習,見識面比較狹窄,動手能力差,又由于家庭和學生個體的差異,數學水平的層次參差不齊,要提高一定“層差”學生群體性活動的適應性,教師首先要著眼于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來確定活動的多元性,設計有一定層次的數學行動,以適應學生的差異,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對活動課形式的研究。數學實踐活動課的內容的選擇,一定要容易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并且有符合初中生特點的可操作性。可遵循以下原則:
(1)實踐性:活動內容要比較適合學生的實踐領域,讓學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要設計過高過難的活動,要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比方說給學生一張統計圖表,他們可以簡單的進行分析處理數據。通過對數據的整理與分析得出大量的信息,以形成良好的量化意識。
(2)興趣性:活動內容要盡量貼近當今中學生中熱點問題,或學生有興趣的問題讓學生去主動參與。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引導的話要精彩,可以吸引學生參與的熱情,還可以讓學生更加佩服你,喜歡這一學科。
(3)“統一”和“自由”相結合性。由于數學活動課的內容有時含有隱性的特征,如果放任自由,活動內容就得不到監控,例如測旗桿高度,如果沒有統一參照物,沒有規定的測量目標,那么他所測的物體長、寬無法說明他到底有沒有實踐,也無法一一證明他們的答案準確與否,所以有時活動內容必須統一。而由于各種條件限制,層次的參差不齊,個性特長的不同,有時允許他們自由選題,例如“生活中的函數現象”就讓他們自由選題,因為他們生活環境不同,對不同的現象有不同的體會,自由選題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數學學習是指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學生應當成為主動探索知識的“建構者”而不是“模仿者”。教學應當促進學生主動建構,離開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教師講得再好,也會經常出現“教師講完了,學生仍不會”的現象。我們要改變教師包攬課堂的做法,在組織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時,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角,多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的機會,多讓學生“做”數學。通過活動的開展,可以極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出“全面發展,各有所長”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3] 傅海倫.《數學新課程理論與實施》.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7